分享

从秦与三晋的战争看秦惠文王为什么要派张仪诈楚并攻打楚国

 思明居士 2017-07-18

公元前319年,魏惠王去世,在魏惠王去世前三晋及楚、燕、中山联合起来准备伐秦。公元前318年,魏襄王元年,五国合纵攻秦于函谷关,《史记魏世家》:“魏哀王(现在史学界认为即魏襄王)元年,五国共攻秦,不胜而去。” 这五国为:楚、韩、赵、魏、燕。中山国本为合纵成员国之一,但《史记秦本纪》记载公元前318年,中山国之相乐池入秦为相,可见中山国此时又倒向了秦国一边,所以没有参加合纵伐秦之战。这次合纵伐秦,由于五国并不团结,楚国之军半路粮草被烧,燕国之军在张仪的劝说下半路返回,楚国和燕国之军并没有到达前线,最后与秦作战的只有三晋军队。公元前317年,《史记秦本纪》记载:“秦使庶长疾与战修鱼,虏其将申差,败赵公子渴、韩太子奂,斩首八万二千。”《史记魏世家》记载:“魏哀王二年,齐败我观泽(在今河南清丰县西南)。”《史记六国年表》记载:“齐败魏赵观泽。”综合史料,公元前317年,齐与秦合作攻三晋,秦军攻至修鱼(韩地,今河南原阳县西南),从地图上看,此地已深入韩、魏东方腹地,齐国败赵魏军队于观泽,由于齐没有参加合纵,所以乘三晋与秦作战并新败,所以攻打魏赵于观泽,也就是现在的河南清丰县西南。这年的战争,从记载来看,申差为韩将,另从“败赵公子渴、韩太子奂”看,与秦战的主要是韩国军队,赵军辅之。与齐战的是赵魏联军,以魏军为主。另外由于秦军深入韩魏腹地,并没有秦军夺取韩魏地的记载。也没有齐夺取魏地观泽的记载。但韩军成了抗秦之主力,被斩首的八万二千有可能是韩军为主。《史记韩世家》对此战记载甚详,也表明韩国此战为抗秦主力。

从秦与三晋的战争看秦惠文王为什么要派张仪诈楚并攻打楚国

前318年,三晋攻秦

从秦与三晋的战争看秦惠文王为什么要派张仪诈楚并攻打楚国

前317年,秦齐攻三晋

公元前316年,史书没有记载魏国战事。公元前315年,《古本竹书纪年辑证》记载:“今王四年,郑侯使韩辰归晋阳及向。二月,城阳、向,更名阳为河雍(即阳,战国魏邑,在今河南济源市西南),向为高平(今河南济源市南)。”韩国于何时夺魏此二地,史书没有记载,笔者推测在公元前317年,因为公元前318年三国还在合纵抗秦,公元前317年,韩赵联军抗击秦军于修鱼,即现在河南原阳县;魏赵联军抗击齐军于观泽,即现在的河南清丰县。并且韩军主力被秦在修鱼斩首八万二千,说明魏国在秦军进攻、齐国东袭的情况之下有一个东撤过程,而韩国成为抗秦东进的主力,同时韩国为了抗秦东进,占领了魏国原来放弃的一些山西南部黄河沿岸据点。并且秦国也有一个从东方撤军过程,否则就不会有以后公元前307年的韩秦宜阳大战和公元前293年的伊阙大战,因为宜阳和伊阙都在修鱼之西。同样公元前315年,韩国归还给魏国的阳、向,表明魏军又西进,重新占领了这里。秦国为什么西撤,史书没有记载。这可能与司马迁写《史记》的“隐笔”有关。司马迁在写秦国时,很多秦国战败的记载是不写的,只写秦国取胜的记载。这就给人们看《史记》带给很多困惑。最典型的有公元前389年的阴晋之战,吴起战胜了秦军,但《秦本纪》里不写,光写秦拔韩国之负黍(今河南登封市西南)。还有像后来的少梁、安邑、皮氏等,只写秦拔少梁、安邑、皮氏,而不写魏何时夺回,所以就有了秦反复的拔少梁、安邑、皮氏的记载。本文要写的这个时间段,公元前317年,秦已经攻到修鱼,但后来公元前307年,又与韩大战于宜阳,斩首韩军六万。这也表明在公元前316年之后,韩、魏是有一个西进过程,秦军不是被韩、魏打败,就是由于孤军深入自己又撤回去了。韩国之所以归还魏国阳和向,是因为韩军在公元前317年被斩首八万,韩国无力再守这些地方,但又不能让给秦军,所以就还给了魏国,魏国为了备秦来攻,所以在这两个地方修筑城墙。

从秦与三晋的战争看秦惠文王为什么要派张仪诈楚并攻打楚国

公元前315年,韩归向、阳于魏

公元前314年,《史记魏世家》记载秦使樗里疾伐取魏曲沃(今河南陕县西南),走犀首岸门(今山西河津市南)。《史记韩世家》记载秦与韩激战于岸门,斩首万人。同一年,秦还伐义渠,得二十五城。历史上的岸门有两个地方,一个是现在山西河津,另一个现在河南许昌市西北,还有一种说法不多见,就是现在山西运城南。大部分人认为公元前314年的这场岸门之战为秦韩在现在河南许昌作战,犀首为韩将。但这里有两点疑问:一是秦军为什么要孤军深入,跑到韩魏都城新郑、和大梁之间去作战,二是秦军同时还在西方与魏战于曲沃(今河南陕县附近)、与义渠在现在甘肃和陕北作战。并且《魏世家》明确记载秦与魏战于岸门。至于有人认为韩国在岸门之战时向楚求救,楚救不至,可能是与公元前307年宜阳之战混为一谈。所以笔者认为,公元前314年的岸门之战是韩魏联军包括义渠对战秦国的一场战争。在公元前317年三晋对战秦齐的战斗之后,三晋应该有一场反攻,到公元前316年,又将秦军击回了函谷关之处,否则不会有公元前314年的曲沃和岸门之战。这场反攻以魏为主,因为韩军刚被秦军斩首八万多人,秦军损失当也不小,而魏军在公元前317年的战争中并没有损失大量兵力的记载。所以韩国把公元前317年魏军撤退时韩所占之魏地向和阳又还给了魏国。而公元前314年,秦国经过休整,又向东方和义渠发起了反攻,并打败义渠和魏韩联军。

从秦与三晋的战争看秦惠文王为什么要派张仪诈楚并攻打楚国

前314年,韩魏与秦岸门之战

公元前313,魏国打不过秦国,向秦国求和,“秦 [来]立公子政为太子”,并“与秦会临晋(在今陕西省大荔县东朝邑镇西南二里)”。韩国也随之向秦罢战求和。公元前312年,秦国在打败韩魏和义渠之后又打起了楚国的主意,于是派张仪诈楚,并与楚国大战于汉中,斩首楚军八万夺楚汉中之地。秦之所以攻楚还有以下原因。第一、秦国自公元前328年占魏上郡(今陕西延安和榆林)之后,一直想东扩,但没有成功。魏国公孙衍发起六国合纵,虽于公元前318年伐秦失败,但秦国之后大举东侵遭到了韩国的顽强抵抗,公元前317年,韩国以被秦斩首八万的代价让秦军兵力大损,而魏国保存了大量兵力,于是之后以魏国为首的韩魏军队联合义渠发起反攻,又把秦军击回了函谷关以西。秦国虽于公元前314年又在岸门击败韩魏联军和西方击败义渠,但秦国这么多年来作战,东扩并没有成功。魏国的合纵还是起到了抗秦的作用。第二、楚国与三晋合纵关系已经破裂,因为公元前318年五国合纵伐秦,楚国作为纵长楚军未至。公元前317年到公元前314年三晋与秦大战,楚国也没有援助,所以秦伐楚之时,三晋也是不会援助的。并且公元前313年,韩魏迫于秦的压力与秦已经建立友好邦交。不只如此,楚本为合纵长,多次大战而楚不援晋,楚国实际已背叛盟约,把所有的压力都压在了韩魏身上,韩国损兵八万,韩魏从楚欺骗他们盟约的角度来说是恨楚的。所以在秦攻楚之时韩魏也对楚国发起了进攻。现在秦国唯一担心的就是齐楚联盟,通过张仪诈楚,破坏掉了楚齐联盟,楚国就成为了孤家寡人,秦攻楚之时,韩魏齐同时攻楚,楚怀王不败才怪。当时的世界第一大国,秦国最惧怕的国家就这样由盛转衰了。我们一般可怜楚怀王,现在细看原委,楚怀王这也是报应。他不讲信用:为东方之纵长,盟友伐秦而楚不攻秦;与齐联盟而为了得秦六百里地辱骂齐王。张仪正是看出了楚王的不讲信用,以彼之道还施彼身,也给了楚怀王一个不讲信用。所以楚怀王其实是被自己的不讲信用给打败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