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童中焘教授:今天的画家有什么资格评价黄宾虹的山水画

 好读又读1856 2017-07-18

黄宾虹(1865 年1月27日——1955 年3月25日),原籍安徽省徽州歙县,生于浙江金华,成长于老家歙县潭渡村,初名懋质,后改名质,字朴存,号宾虹,别署予向。近现代画家,擅画山水,为山水画一代宗师。六岁时,临摹家藏的沈庭瑞(樗崖)山水册,曾从郑珊,陈崇光等学花鸟。精研传统与关注写生齐头并进,早年受“新安画派”影响,以干笔淡墨、疏淡清逸为特色,为“白宾虹”;八十岁后以黑密厚重、黑里透亮为特色,为“黑宾虹”。他的技法,得力於李流芳、程邃,所作重视章法上的虚实、繁简、疏密的统一;用笔如作篆籀,洗练凝重,遒劲有力,在行笔谨严处,有纵横奇峭之趣。所谓“黑、密、厚、重”的画风,正是他显著的特色。

黄宾虹

持续多年的黄宾虹热并不意味着黄宾虹被彻底解读了,相反,正是在不断解读黄宾虹的过程中,黄宾虹艺术的未知密码逐渐增加起来。“极似不极似”的黄宾虹充满“五行”元素的山水画已经让喜欢者高山仰止,扑朔迷离;清雅、秾丽、老健、稚趣、飘逸、柔曼兼而有之的黄宾虹花鸟画也赢得莫大的回头率;特别是黄宾虹“在文字与山水之间”徘徊的书法,浙江省博物馆研究员骆坚群有独到发现:“讨论黄宾虹书法,需从远古的‘图画象形’到文字肇始,再到可为绘画之法的书法,这样的书法太不单纯了。说黄宾虹书法不容易,说清黄宾虹与林散之间的传承关系更不容易”。因为生前的不被理解,连理发小师傅都不肯同意黄宾虹“以一张画作抵一次理发钱”,黄宾虹的落寞可想而知,虽然他晚年说过:“我的画50年后才会被人认知。”

不到50年,黄宾虹的画仿佛被认知了,但又有几个人能真正看懂、读懂黄宾虹绘画的种种玄机呢!黄宾虹家属捐赠给浙江省博物馆的许多国画都是未落款的“草图”和半成品,为什么却总会觉得比现在的“伪黄宾虹”的精致作品更能激起我们的欣赏欲望?并且又会在“白宾虹、黑宾虹”之外捕捉到了“蓝宾虹、紫宾虹、绿宾虹”等影像?有能力题款、题好款的黄宾虹,为什么依然留下不少即使不题款,依然画面完整丰富的“无名”作品?他的书画同源的创作理念和通常机械地把书画割裂开来,又把它缝合起来的以书入画、以画入书的区别到底在哪儿?今天要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黄宾虹的实践能提供何种启示?中国书画的气象之大与书画家自身修行究竟是怎样的关系?

当天配合学术活动主讲“黄宾虹的笔墨天地”的中国美院童中焘教授认为,今天的画家没有资格评价黄宾虹的画,所以,他所讲的是鉴赏。

黄宾虹画作中某些生涩拙讷沉潜的苍健之笔以及色、墨、水的堆积浑融是可以示人而人难以仿效的。学习中国书画, 不是为了做书画家,而是为了学习中国文化。浙江省博物馆馆长陈浩有言:“黄宾虹从来坚持‘艺术是学术之花’的立场和方法,并不急于创作,终其一生最用功力的是艺术史的研究著述。画史著作有《古画微》、《画史馨香录》、《鉴古名画论略》等,在梳理、钩沉画史脉络和资源的同时,探索自己的‘变法’主张,而金石学著作则重在六国古玺的发现和释读,这对他的艺术思想及绘画风格有深刻影响。”

连童中焘这类兼擅学理的画家况且只能鉴赏而自谦不能评价黄宾虹的画,说明即便浮躁自大的当下,还是有清醒自省的艺术有懂得高山仰止的敬畏,而事实正是如此,黄宾虹的艺术世界比我们原初想象的还要伟大,但这并不妨碍一般“朝圣者”对其艺术的阅读欣赏。欣赏黄宾虹不是对泛艺术时代的追风,而是欣赏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精神趣味更靠近老庄哲学黄宾虹生前偶然会有谈鬼神的迷信思想,恰恰是他不被神化的最最真实的地方。也许,他的那些弥漫幻境色彩的一些画作,是否就是他在与“鬼神”们通话交流呢?

童中焘,1939年出生于浙江省鄞县。1962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原浙江美术学院)并留校任教。曾为陆俨少的助教,后任中国画系主任。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李可染基金会艺委会委员、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02年应邀参加浙江省十大画家首都展。擅长山水画,林无静树、川无停波,骨气清刚、风神秀发,奇崛与豪隽共济,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浙派山水画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