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人新病:餐后低血压

 昵称30831275 2017-07-18



想阅读更多血压文章





老人新病:餐后低血压

    有一种老年人现象,你可能遇到过,就是老人早餐后打不起精神,老百姓叫”食困“,但是老年人如果经常“食困',就该重视一下,就不一定是”食困“了,可能患了一种叫”餐后低血压“的老年大病。

    餐后低血压,是一种常见却又常常被忽视的老年疾病。餐后低血压的现象,早在一个世纪前就已被学者发现并报道,但是均未引起重视。直到1977年,餐后低血压的概念才被医生们正式提出来。说是新病,其实也不新了,只不过是很多医生没有引起重视。其后,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餐后低血压造成的不良后果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并成为老年人死亡的重要原因,其中早餐后的血压下降> 20 mm Hg(无论舒张压或者收缩压)是心源性死亡的重要原因。所以加强对老年人血压的监测和餐后低血压的防治,可以提高老年人的生存质量,减少餐后低血压引起的死亡,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

    餐后低血压的标准,指餐后2 小时内血压较餐前下降> 20 mm Hg,并且若餐前收缩压> 100 mm Hg,餐后< 90 mm Hg,或餐后出现血压下降并伴随头晕、晕厥等低血压症状也可疑似诊断餐后低血压。

    餐后低血压的症状,有很多老年人没有症状,比较典型的症状是老人早餐后嗜睡,睡一觉后才觉得才恢复了“精气神”;其次是餐后头晕,头目不清晰,感觉浑身无力,头顶沉重;比较严重的症状是餐后出现晕厥,容易发生意外。

    餐后低血压的发生率很高,甚至健康老年人也可出现。专家统计的数据是,老年人餐后低血压的患病率约为25%,也就是每四个老人中,就有一个老人罹患;养老院老年人患病率为33%;有过不明原因晕厥的老年人为50%;住院老年人为67%;而某些人群,如合并某些恶性疾病的患者的患病率甚至可73%。

    餐后低血压可造成中风、心肌梗死、猝死以及摔倒意外等。统计结果显示,餐后低血压老年人的一年内死亡率约为14. 5%。

    以上,帮你了解了餐后低血压。如果家里的老人出现文中提到的情况,应该注意察别,或者有目的的对老人进行餐前后的血压对比。

    在今后的推送中,我们会介绍餐后低血压的预防和处理,欢迎阅读。


作者 杨雪松 山东省中医院周围血管科

编辑  张丽萍    图 网络


国家《高血压中医临床指南》专题委主席

国家《高血压中医分级诊疗技术方案》主笔

世界中医联合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主委

中华中医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副主委

中华中医药学会高血压学组组长

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高血压委员会副主委

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主任、首席(济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