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学评论】邵海荣 | 人生意义与文学的结合

 新用户98917666 2022-07-24 发布于甘肃

人生意义与文学的结合

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文学常常伴随着作家们滚动的青春、血泪的生活、苦苦挣扎的灵魂,文学与人生相联系才更可体现文学的高尚,伏尔泰说:“乏味的艺术就是把话说尽。”文学常把人带进一种境界,一种与生活若有若无似幻似真的世界,而这才可谓文学的“真界”。

“世界是虚空的,人生是无意识的。人和人,和宇宙和万物的聚合,都不过如同演剧一般:上了台是父子母女,亲密的了不得;下了台,摘了假面具,便各自散了。哭一场也是这么一回事,笑一场也是这么一回事,与其相互牵挂,不如互相遗弃;而尼采说得好,爱和怜悯都是恶”,有一句话说得好:“人们到处生活,这个世界不是单为我一个人而存在的”,人生终究难以预料,人在时间的流里如一粒沙子,文学也一样,文学不能解救人生,文学是一种创造,文学创造美。

“美是一种解决,是一切矛盾,焦虑和痛苦的伸展和提升破裂和逊退。美是一种宾服,美是一切武装的自动解除,你无法想象美得诞生美的构成美的靠近,面对美,你只能怀疑自身驱逐自生。美是颤栗是哭泣是消融是悔恨是毫无办法,而美又是一个高峰,在这个高峰上生与死的界线当可泯灭,满足即是焦渴,酸楚引入极乐”。堂吉诃德抱着伟大的理想,一心济世救人,竟看不见现实世界,也忘记自己的血肉之躯。海子的诗《太阳》:“我走到人类的尽头/我还爱着/但我爱的是火而不是人类这一堆灰烬”一个抱着深深同情甚至怜悯众生的杰出诗人的结局却是如此在血淋淋现实的冻土上让我们深思,还有顾城、路遥等等诗人作家,以其解救理想解救心灵解救人生、社会的美好愿望终究却连自己都解救不了。

生命的境界广大,包括着经济、政治、社会、宗教、科学、哲学。这一切都能反映在文艺里。然而文艺不只是一面镜子,映现着世界,且是一个独立的自足的形相创造。文艺站在道德和哲学旁边能并立而无愧。它的根基却深深地植在时代的技术阶段和社会政治的意识上面,它要有土腥气,要有时代血肉,纵然它的头,顺伸进精神的光明的高超的天空,指示着生命的真谛,宇宙的奥境。孟子曰:“充实之谓美”,然而它又超凡入圣,独立于万象之表,冰清玉洁,脱尽尘滓,这又是何等空灵。艺术心灵的诞生,在人生忘我的一刹那,文学也一样。

王羲之云:“在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空明的觉心,容纳万境,万境浸入人的生命,染上了人的性灵。所以周济说:“初学词求空,空则灵气往来。"灵气往来是物象呈现着灵魂生命的时候。司空图的《诗品》里形容艺术的心灵当如“空潭泻春,古镜照神”,形容艺术人格为“落花无言,人淡如菊”,陶渊明的一首《饮酒》诗更能表现出这种空灵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爱酒“酒正使人人自远”这使人自远的酒,不正是人生的广大、深邃和充实。杜甫的诗最为沉厚而有力,白居易的诗通俗易懂,而杜牧以描写市井生活入诗,所有这些又和空灵似乎相去甚远。高尔基说“真正的诗永远是心灵的诗,永远是灵魂的歌”。文学挖掘人生,展示性灵,渴求光明,寻找真理。

自然主义奠基人左拉认为作家就像解剖室里的医生,对客观存在的事物,要做科学的分析,并且如实地加以描写,他要求作家大规模地搜集资料,尊重客观现实,敢于把血淋淋的现实投到读者面前。他的《萌芽》就是这一观点的反映。

因此说文学创造美,创造朴实美同时也创造空灵美,文学揭示人性,反映现实,但文学不能解救人生,人生是现实之上的现实,文学则不是。文学是一株花,在现实生活的土壤上吸取营养。但是我们要记住陈忠实的“文学依然神圣”在文学的世界中祭奠我们高尚的性灵,使我们在生活的冻土上永不孤独勇往直前。

作者简介

邵海荣,女,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北街实验学校教师,自幼热爱写作绘画,曾在陇东报庆阳教育发表诗歌散文数篇,率真的个性,喜欢在文字里独行,用心灵去书写性情,落笔为文,在富有诗意的文字里追求真善美,活过爱过,拥抱梦想,执着前行。

主编:高梁

编委:贾录会 刘小荷 王宁伟 王新荣 张满珍 唐静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