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教里的陰陽和柔弱

 斗柄 2017-07-19

道教的处世观提倡柔弱不争,柔弱不争的教义源自老子《道德经》。柔弱,人们通常的理解是脆弱而没有精神,但在道教教义中却不仅是这个意思,其精神实质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


第一,柔弱内含的是生命存在和延续的精神实质。自然界的各种生物,因为有生命才能表现出各自不同的柔性;反之如果没有了柔性,生命也就不复存在。修道之人就是要维护好生命的柔性,以求长生久视,应事行事保持身体和精神的平和安静,以和弱其气持养身神。


第二,柔弱内含着积极的人生哲理。道教以柔弱为用,主张一切行为都不要太刚强,刚者容易先受摧毁,强者容易先受到屈折。修道应该以静待动,守柔弱而不妄动,学习水柔弱而能攻坚强的精神,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处世应物,健养身神。


老子在《道德经》中指出万物由“道”所生,皆有阴阳的对立属性。《庄子》中认为阴、阳交感相合,而生万物。《周易?系辞上》认为阴阳的相互交感作用是宇宙的根本法则,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影响甚为深远。道教吸取上述观念,衍化形成其内容丰富的阴阳说。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宣称,天地人乃至君臣、四时都蕴含有阴阳的属性,并认为阴与阳不能独生,必须有二者的和合作用,“阴阳相得,交而为合”,三合并力同心,才能产生自然与社会人生的各种事物。东汉魏伯阳撰《周易参同契》,以论神仙炼丹方术,认为天地万物都具有阴阳属性,乾坤互包,相融不分,雌雄交媾,精气抒发,化生万物。《参同契》以阴阳论述丹道,对道教丹鼎派影响很大。北宋道士张伯端著《悟真篇》,继承道教内丹炼养传统,以丹法论阴阳,认为“道”为生命本源,产生先天之气,由“一气”分为阴阳,即以心为性,以肾为命,心为离属阳,肾为坎属阴,阴阳生三,即精、气、神三合,由此顺行则生人,逆行返本则成丹长生。


道教关于阴阳的解说有多种,一是认为阴阳为化生天地万物的原质之气;二是阴阳为人身体内使人得以生存的动力;三是阴阳为万物禀赋的刚柔、热寒等自然属性;四是阴阳为善恶、仁戾等道德属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