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件杨岘书法作品引出的故事

 襄阳刘阳 2017-07-19
     鹿门精舍2016年5月收藏了一件清代书法名家杨岘的书法作品(选临西峡颂若干字),他原是赠送给沈肖韵的。他称沈肖韵为"世仁兄先生”。据考,杨岘比沈肖韵大50岁,杨岘去世时,沈肖韵仅28岁。一生清高的“藐翁”为何对后生沈肖韵如此怀有敬意?原来,杨岘对达官贵人一般不放在眼里,但对他认为有才学的人,他还是很尊重的。而沈肖韵除了才学外,还有特殊的家庭背景。 沈毓庆(1868一1902),字肖韵,是晚清学者、毛巾工业的先驱。他是吴大澂的外甥,也是黄炎培的姑丈。他幼年歧嶷,沉默寡言。6岁,父树镛病逝苏州,随母回川沙,延黄林(黄炎培之父)课读,11岁辨音韵,习篆文,凡诗、古文之属无不能,家本富藏书,遂能博览群籍,17岁即以第一名考入南汇县学。常与同道者研究金石。书法深得其舅吴大澄的笔意。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沈毓庆投笔从戎于吴大澄幕下。不久,签订《马关条约》,满怀惆怅回乡,合资在上海经营商业。清末,洋布在中国大量倾销,充斥城乡各地,川沙土布滞销,沈遂提倡改制毛巾,在上海虹口向日人购得两架毛巾织机,聘一技工,教全家和亲邻妇女习织。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在城中创办经记毛巾厂,招收女工,并附设漂染工场,后把织机全部分赠职工,使之各自在乡村联合经营,漂染工场则作为公营,从此川沙毛巾成为主要家庭工业。城乡机户林立,销场亦广。惜因病早逝,年仅35岁。著有《尔雅释亲注》。

沈肖韵的父亲沈树镛更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上海内史第即为沈树镛所建。沈中举后进京做官,在天安门东南角中书署任内阁中书,专司政令,处置奏章,权重一时。沈博学能文,酷爱书画,收藏颇丰。在家乡川沙,沈修建内史第,专事收藏。据悉,内史第藏有精品初帖三箱,有汉碑、唐石、宋拓数百件。沈树镛从西泠印社创始人黄易手中,觅得我国最早官定儒家经本的开山之作《熹平石经》的宋代拓本“小蓬莱阁本”残块,大为喜悦。后更从孙承泽处觅得《熹平石经》的“砚山斋本”。清时《熹平石经》只有三家有藏,除黄易、孙承泽外,还有阮元“文选楼本”。三家珍本,沈一人已收其二于屋下,故将内宅二楼辟为“汉石经室”,引得江南名士纷至沓来,争相目睹,或题咏或考证,一时名声大震,川沙也得以名声渐响。内史第从而誉满江南,成为“富甲东南”的藏金楼。

内史第第一进后边为花园,东西两边为侧楼。第二进为正厅,悬挂着黄炎培题写的匾额“立本堂”。第三进为内宅。穿过第二进砖雕门楼是长长的天井,种有树木花草,内宅与厢房都是二层楼。内史第中的木刻石 雕别具匠心,处处彰显书香门第的意境。最突出的是门框图,两侧为石雕刻,有历代人物和花鸟虫草,门楼正面是“戏牡丹”、“状元游京”和“状元献宝”的砖雕。立本堂柱梁上镶着紫檀制作的精致图案,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黄炎培幼年起便熏陶于这座书香积淀的名宅中,6岁随母识字,逐渐博览内史第中藏书。又临古碑名帖,摹汉石经墨,先后专习柳公权、王羲之等字帖。其中有的字帖伴随着黄一生(近年所传黄借给毛泽东习字之字帖即为内史第藏品)。沈树镛幼子沈肖韵童年曾受教于黄叔才,成年后的沈肖韵又教授童年的黄炎培道德文章,对黄影响甚大。几十年后黄炎培回忆说:“问川沙百年来文化中心,必推我姑丈沈肖韵先生家……甲午后,锐然以新知识授我后进。”黄近10岁后因父长年在外,遂随母迁居外祖父孟家的东野草堂寄读。孟家系川沙望族,东野草堂是座美丽的园林,树木环绕,花果满林。孟家祖先与官家结怨,立誓不为官。黄在私塾老师指导下饱读四书五经,阅遍诸子百家、二十四史。黄18岁时外祖父去世,又回到内史第,继续寝馈于内史第书斋中。黄炎培成年后,在内史第与王纠思成婚,先后生五男四女。大儿黄方刚为哈佛大学博士,归国后先后在东北大学、北京大学等校任教。二儿黄竞武留美归来,解放前夜被特务杀害。三儿黄万里系美国水利博士,1957年反对建三门峡水库被打成右派。黄自是黄炎培的侄子,30年代著名音乐家,1904年在内史第出生,留美耶鲁大学毕业,创作了我国第一部交响乐曲《怀旧》,后来发表著名的《梅花三弄》和《抗日歌》、《九一八》、《热血》等一批抗日歌曲,编著我国最早的音乐史。我国一批有成就的音乐家贺绿汀、刘雪庵、陈田鹤等均出于他门下。

1893年元月大雪纷飞的日子里,宋庆龄在内史第出生,1894年倪又在此生下长子宋子文,1897年生下宋美龄。宋家六个子女中有五个在内史第出生。1891年,不甘于传教的宋耀如在内史第房中开办小型印刷厂,印刷《圣经》,十分畅销,赢得大利。当时川沙引进棉花种植的创始人沈毓庆正着手推广毛巾业,于是沈、宋合作,用宋从日本进口的编织机,在内史第办起了川沙第一家毛巾厂。同时宋、倪合作开办了一家小书店,由倪经营。随着事业的发达,1914年,完成了原始积累的宋、倪率子女全家离开内史第,迁往上海浦西市区,而宋子文继续留在川沙读书。

胡适原籍安徽黄山脚下绩溪县,1891年生于上海。嘉庆年间,胡的祖上到浦东川沙开办了万和茶庄,将黄山茶叶运到上海来销。由于市场选择得当加之理财有方,茶店日渐兴旺。万和茶店离内史第很近,又久闻内史第名气,1894年胡适父母携3岁的胡适租下内史第第一进东厢房房间,住有年余。后来,胡适返回皖南老家,14岁时又来到上海市区住下,就读中学,开始了长年在上海的生涯。

多年以来,浦东各方人士强烈呼吁,吁请全面重建内史第,政协有关提案接连而至。终于,2003年,浦东新区政府作出重建内史第的决定。在各方努力下,饱尝岁月沧桑的内史第重返人间。这座走出了黄炎培,走出了宋庆龄、宋美龄,走出了胡适的江南名宅重建恢复,重现光彩,与浦东的迪斯尼乐园相邻对应,一土一洋,一古一新,续写百年未了的历史新篇。这不仅对黄家,对宋庆龄之宋家,对胡适之胡家,而且对浦东,对上海,对吾国之大家,对吾族之中华,无疑都增添了浓彩重笔。

 

 

作品鉴赏:杨岘节临《西狭颂》作于晚年。用笔老辣爽利,气势豪迈,寥寥几字,已见功夫!章法采取大块留白,落款行、草一体,整体和谐,富于变化,布局疏散而精气内聚,令人油然而生高山仰止般敬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