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5日出版的美国版《时代》周刊封面故事是:〈平凡的家庭‧不平凡的孩子─9个家庭的故事〉。9个家庭中有1个华裔家庭,那就是享誉全球的华盛顿越战纪念碑的设计人林璎(Maya Lin)的家庭。 林璎,一个带着东方诗意的甜美名字。 在国内,很多人知道林璎,是因为她的另一个身份“林徽因的侄女”。事实上, 在林徽因逝世四年后才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的林璎与这位著名的姑姑从未谋面。从小对于远在中国的亲戚并没有什么概念,她的父母也很少和她讲家里的事情。直到林璎因为“越战纪念碑”成名接受《纽约客》采访时,才知道原来她有个对中国古建筑做出过杰出贡献的姑姑(林徽因)和姑父(梁思成)。巧合的是,林徽因曾参与设计北京的人民英雄纪念碑, 而林璎则因设计华盛顿越战纪念碑而年少成名。 林徽因(1904-1955)和 林瓔(1959-) 国际上,林璎的地位和影响力早已远高于林徽因。她的英文名 Maya Lin,在美国建筑与艺术领域,是个举足轻重的名字。1980年,21岁时成功设计华盛顿越战纪念碑;1987年耶鲁授予荣誉博士学位,被美国《生活杂志》评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一百位美国人」与「五十位美国未来的领袖」;2009年,林璎获得了美国国家艺术奖章,表彰她作为建筑师,艺术家和环保人士的卓著成就;2010年2月25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白宫亲自为她颁奖,这是美国官方给予艺术家的最高荣誉,而林璎是此次获奖者中的唯一的亚裔。 林璎一战成名的作品就是华盛顿的美国越战纪念碑 当时正在读大三的林璎和班上的其他同学和老师一起参与了这次设计征集活动。 年轻的林璎认为: “这项设计的主体肯定是‘人’,而不是政治。只有当你接受了这种痛苦,接受了这种死亡的现实之后,才能走出它们的阴影,从而超越它们。我的确希望人们为之哭泣, 并从此主宰着自己回归光明。就在你读到并触摸每个名字的刹时,這种痛苦会立刻渗透出來。而我的確但愿人们会为之哭泣,并从此住在自己回归光明与现实。假如你不能接受这个现实,就永远无法从中解脱出来。” 她的设计好像用小刀將地面立体切开,翻起两翼,一边指向林肯纪念碑,另一边指向华盛顿,上面按顺序刻上阵亡者的名字。 一种原处的暴力和痛苦在这里被治愈。草皮会慢慢生长起来将其覆盖,切口将成为地面上一道平展、光滑和明亮的表层,象在一個晶洞上切开的口子,时光会将四边磨光。名字就是这座纪念碑的全部,无需再添加任何修饰。这些人和他们的名字会帶给每一個人回味和记忆;然而,它又不仅仅只是一长串的名字,你还能看到从那些名字上反射出來的自己的脸。 最终,在1421件參赛作品中,她的设计脱颖而出。而意料之中地,這一极富突破性 ,在人们眼中违背常规的设计,和她的亚裔身份,引起巨大的争议。 方案的确认一波三折 她的作品遭到一批越战退伍军人、保守派评论家和右翼政客的围剿。迫于压力,委员会重新进行评选,结果还是她的方案获胜; 有人对她亚裔身份的人身攻击,“怎么可以让一个亚洲人设计一场亚洲战争的纪念碑?”… “当第一批越战军人遗体运回来的时候,她还只有4岁”; 主办单位也有人不满意林璎的作品,另外请人在纪念碑旁设计1尊有3个越战军人和美国国旗的雕像,这个设计人拿了30万美元酬劳,林璎仅获2万美元奖金; 期间一度居然想采用妥协方案,把另外那个设计并入进来 —— 在两堵墙之间加上一组老兵塑像,并插上美国国旗。这时候这个一米六的年轻女学生,爆发了对自己设计和理念的惊人的坚持和勇气,她公开表示反对,说这样的修改将令她的设计毫无意义。这就像是“在別人的画像上画胡子”,完全是破坏行为。 最终,委员会决定将雕塑和旗杆放到纪念园的入口处,远离纪念墙,最大程度的保留了林璎最初的设计。 1982年10月,刻着58132名美军越战阵亡者名字的纪念碑建成了。两年后,越战纪念碑获得了“美国建筑学院设计奖”,随后又获得了“总统设计奖”。
一位老兵说“我一直想要找一个地方静静的悼念我的朋友,在这里,我找到了。” 博士毕业后,林璎又接手了民权运动纪念碑,耶鲁女性纪念雕塑等设计项目。 民权运动纪念碑(The Civil Rights Memorial)。位于美国民权运动圣地蒙哥马利。由一面墙与一张圆桌两部分组成,而重要的组成部分则是水。林璎对于水这一元素的灵感则来自于马丁路德金的那句“我们不会满足,直到有一天公平像水一样宣泄,正义像洪流滚滚而来”。看着不急不缓的水流缓缓而下,温柔中充满力量。 “我对民权运动知之甚少。只知到马丁· 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说。当我看到‘只有当公平与正义如水流般直下时,才真正使我们感到满足。’这一句时,我知道水的使用将成为这个设计的核心,它会将所有元素完美地结合起来。” 还有著名的耶鲁大学女性之桌(The Women's Table),在漩涡构造的椭圆桌面上刻着一圈圈的数字,记录着耶鲁大学从20世纪初开始每年入学的女生人数。 “我決定要做的螺旋形不是以1969年耶鲁毕业第一位女生为起始,而是包括在耶鲁还没有女生以前的所有毕业生,所以它必然是从零开始的。我有意将时间拉回到1701到1702年耶鲁刚成立的时辰。如许,从水流出的处所开始就出现数字“零”,在第二个数字出现之前有170个数字‘零’,然后是一位数,再是两位数,三位数,四位数等等。你能看到这串数字在逐渐变宽,如此便直接表现出来女生来就读耶鲁大学的的比例在逐年增加。' 林璎的父亲林桓,曾经是俄亥俄州大学美术学院的院长,是林徽因同父异母的弟弟。她的父亲曾经鼓励林璎说:“林家的女人,每一位都个性倔犟,果敢独断,才华横溢而心想事成” 。 就像是冥冥之中流动的一种遗传因子,林璎和她的中国姑姑一样,走上了建筑的道路。林璎給人的感觉和她的作品是一样,洁净,简单,质朴却又充满力量,带着东方式的沉思。这位因“越战纪念碑”21岁就站在了“人生巅峰”艺术家,以一贯的谦和低调,一次次将巅峰重新定义。 28岁,耶鲁大学授予美术荣誉博士学位, 后来以总选票的83.3%的优势出任耶鲁校董; 40岁,她被美国《亚裔杂志》评选为过去十年最具影响力的百名亚裔人士之一; 46岁,她和希拉里·克林顿等人一同入选全美妇女名人堂; 50岁荣获美国官方给予艺术家的最高荣誉“美国国家艺术勋章”; 57岁荣获“总统自由勋章”,两次接受奥巴马总统亲自为她授勋 。。。 她,早已不只是“林徽因的侄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