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身疾病科普之肠易激综合征

 老余知识园 2017-07-21

心身疾病科普之肠易激综合征

今天我们来了解一种心身疾病——肠易激综合征。肠易激综合征英文简称为IBS,是一种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的全身功能性病变,还可以成为应激性肠炎、刺激性肠炎、粘液性结肠炎、结肠神经症等。

肠易激综合征是临床最常见的功能性肠道疾病。西方国家约有15%-20%的人患本病,六个美国人中有一个患肠易激综合征。其中,只有1/3的人会去医院就诊。我国北京和广东地区的患病率约为7.3%和5.6%。患者以中青年为主,女性多见,男女之比约为1:2,随年龄的增长,发病患者数减少。

心理因素与肠易激综合征有关。

有研究发现,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对内脏刺激有选择性关注,并且条件暗示刺激可明显增加患者对直肠的敏感性。患者对自己缺乏恰当的自我认识,因此将一些感觉错误知觉为疾病信号而就诊。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具有某些特定的人格特征。使用艾森克人格问卷、明尼苏达多项人格调查表和90项症状自评量表发现,本病患者多有神经过敏、内向、疑病倾向和癔症型人格特征,以及焦虑、抑郁、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和恐怖等心理障碍。

抑郁障碍与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有关。一项研究,对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心理治疗,与常规药物治疗进行对照研究,2/3的患者疗效好与对照组。另一项抗抑郁治疗研究发现,在138例肠易激综合征换这种,有61%症状完全缓解,89%的人有效。用肠腔内压力描记法观察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发现自主神经功能收到严重焦虑、抑郁、愤怒、恐惧和敌对情绪的影响,使结肠运动功能失调,分泌功能紊乱。

上面说到肠易激综合征的心理病因,说到机制。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及脑-肠轴构成的脑肠互动,将认知、情绪中枢-内分泌轴、肠神经系统及免疫系统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脑-肠互动和调节机制,可能是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

病情久治不愈,也可加重心理负担及情绪障碍,造成恶性循环。由于恐惧自己身患重病,或因同时伴有精神症状而频繁就医。有些患者存在惊恐性障碍,表现为突发性极度恐惧或焦虑,并伴有其他症状如腹痛、恶心、信息机型、胸痛、呼吸困难、头昏、潮红、窒息感、出汗和晕倒等。抑郁可与肠易激综合征同时出现,表现为睡眠紊乱、情感改变和体重减轻。如果胃肠症状不如出,只是患者多种全身性症状的一小部分,就要考虑躯体转化问题。

肠易激综合征的心理评估

心理评估针对应急水平、易感人格和情绪障碍。例如,采用社会再适应量表、人个量表、SCL-90及抑郁和焦虑问卷。

肠易激综合征的心理干预

症状严重而顽固,经一般治疗和药物治疗无效者应考虑予以心理行为治疗。包括认知治疗、行为治疗、放松治疗、催眠疗法和生物反馈治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