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三讲 谋国与谋家:明帝国276年之怪现象(2)

 liuhuirong 2017-07-21
其次,均免赋役。惠帝即位后下令蠲免历年逋租和天下荒田租税。民因生活困难而鬻子者,官府代为赎回。朱元璋初定天下官民田赋 时,因怒苏、松、嘉、湖四府地区曾为张士诚所守,故浙西官民田税极重,亩税有高达二三石者。以后虽有裁减,但仍超过其他地区数倍。而且朱元璋还规定苏松人 不得任户部尚书,以为定例,针对这种不合理的现象,建文二年(1400年)下诏:“江浙赋独重……宜悉与减免,亩不得过一斗。”准许苏松籍人任户部官,终 于革掉了这一弊政。

  再次,限僧道占田。佛道势力在明初曾有较大发展,到洪武末年,江南僧道,多占腴田,甚至田连阡陌。建文三年 (1401年)规定,天下寺庵宫观,其有田者,每道一人各存田五亩,免其租税,以供香火之费,余田尽入官。并严禁私自剃度僧尼,从而抑制了佛道势力的发 展,第二,变革制度。

  惠帝根据方孝孺的建议,更定了官制,内容大体是强调教化、崇尚礼制。方孝孺还建议仿周礼更定晶官阶勋,增损洪武礼制。

  在更定官制的同时,惠帝和方孝孺又大力精简机构,省并州县,革除冗员。几年间,撤消了九个州、三十九个县以及一大批冗官冗吏和税务机构,从而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建文朝改革了洪武时期的不少弊政,给社会带来了新气象。据《明书》作者傅维麟说:“南京故老言,建文中,法网疏阔,道不拾遗,有得钞于尘土中,辄拂之置 高台处,以石镇之而去。一时士风朴茂,尚义者多。”所以后人有“四年宽政解严霜”之誉。应当说,这一切与方孝孺的辅佐之力是分不开的。正当方孝孺佐惠帝行 新政之际,明王朝祸起萧墙,王室内部一场争夺皇权的战争爆发了。

  殉主,还是殉国方孝孺的悲剧,就从明朝皇室内部的纷争而起。

   朱元璋曾认为元朝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宗室孱弱,所以他称帝后即把二十四个儿子和一个孙子分封为藩王,分布各地以夹辅王室。这些藩王领有护卫甲士,少者 三千人,多者一万九千人。明初,退往塞北的蒙古贵族不时南下,图谋兴复,明太祖为了加强边防,同时希望子孙能够熟悉兵事,就规定分封于边塞的诸王皆参领重 兵。而封在太原的晋王朱榈和封在北平的燕王朱棣尤负重任。他们屡次领兵出塞,并筑城屯田,大将宋国公冯胜、颍国公傅友德皆受节制。明太祖为了防止将来朝臣 篡夺朱家天下,还赋予诸王“移文取奸臣,举兵清君侧”的大权,为后来的皇位之争埋下了祸根。

  惠帝登基后,鉴于北方诸王“拥重兵、多不法”的状况,采纳了兵部尚书齐泰、太常寺卿黄子澄的建议,决定削藩。“未及期年,削夺五王”,有力地打击了藩王的势力。朝廷正待向燕王开刀时,燕王却先下手了。

   “燕王之变,削亦反,不削亦反。”这种局面,朝廷是清楚的,也采取了一些防范措施。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十一月,朝廷即调工部侍郎张呙为北平布政 使、都指挥使,派谢贵、张信掌北平都指挥使司,并伺察燕王。建文元年(1399年)三月,命都督宋忠调沿边各卫马步官军三万屯开平,燕府护卫精壮,悉听调 选。同时,以都督徐凯练兵于临清、都督耿谳练兵于山海关,准备和张呙谢贵里应外合,约期攻燕。谁知张信至北平后,却暗通燕王,使燕王得以充分准备。

   燕王一面派道士在街衢散布歌谣:“莫逐燕,莫逐燕,逐燕日高飞,高飞上帝畿,”为其大造舆论,一面与道衍积极策划举兵。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朝 廷下诏逮捕燕府官属,张呙、谢贵率诸卫士包围燕王府第,燕王以计擒杀呙、贵,正式举兵。他打着“诛齐黄,清君侧”的旗号,称其师为“靖难军”,挥师南下, 一场争夺皇权的内战开始了。消息传来,惠帝立即派遣大军北伐。当北伐失利后惠帝又命方孝孺草诏,赦燕王罪,使其罢兵归藩,并拟宣谕数千言,使人在燕军中秘 密散发,企图瓦解燕军。但这一切努力都未奏效,燕王拒不奉诏。

  在燕王率兵久围大名、并断绝朝廷军队饷道的情况下,方孝孺又代惠帝草书,遣密使送往留守北平的燕王世子,许以封王,争取燕世子归顺朝廷,以此迫使朱棣撤围归燕。谁知燕世子得书竟不启封,遣密使送往燕王军前。此计又告失败。

  终于,燕王朱棣攻陷了南京。在他进城的当天,就揭榜殿廷,以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为“奸臣”。方孝孺被逮下狱。十七日,燕王即位,是为明成祖。

  朱棣以藩王称兵夺位,从封建正统思想来看,这是篡逆。他为了收揽人心,要把这次“靖难之役”说成是应天顺人之举,很想将即位诏书写得冠冕堂皇,于是朱棣打算启用方孝孺。

  其所以如此,是有缘由的。当朱棣从北平举兵发难时,道衍送之郊外。临别,跪而密启道:“臣有所托。”燕王问:“有什么事情?”道衍说:“南方有方孝孺,素有学行,我们成功之后,他必不肯降附,请勿杀之。杀之,则天下读书种子绝矣。”

  当时朱棣表示同意。朱棣深知,如今天下文章,方孝孺当为第一,如果能利用他来起草诏书,收揽人心,影响将是很大的。于是他屡次召用方孝孺,但均被拒绝。

   这一天,明成祖又派廖镛、廖铭往召。廖氏兄弟是方孝孺的学生,他们向老师说明来意后,方孝孺大怒说:“你们跟我读书已有几年,还不识义之是非!”在他看 来,君臣父子的纲常伦理决不能破坏。自古以来,君位相传,以嫡以长,改变了就要大乱。朱棣以藩王夺位,就是篡逆行为,自己怎么能为篡逆者所用呢?

   明成祖无奈,只好又派镇抚伍云将其强执而来。只见方孝孺全身丧服,悲恸之声响彻整个大殿。明成祖从御座上走下来,婉言对他说:“先生毋自苦,予欲法周公 辅成王耳。”方孝孺质问:“成王安在?”明成祖回答说:“彼自焚死。”方孝孺厉声问道:“何不立成王之子?”明成祖说:“国赖长君。”方孝孺进一步追问: “何不立成王之弟?”在方孝孺的连连逼问下,明成祖无言可对,只得搪塞说:“此朕家事。”明成祖叫人取来笔札,对方孝孺说:“诏天下,非先生草不可。”方 孝孺愤怒地把笔甩掉,边哭边骂道:“死即死耳,诏不可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