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6/21 今天晚上学习《伤寒论》张仲景写的序文,这个前面伤寒论序。这个是张仲景的原序。首先的说一下这个张仲景,他是河南南阳人,所以这个说话口气还有他的思维方法,都代表河南本地的乡土风情,所以思想可能跟全国各地各个地方风俗思想方式不一样,这一点要注意。河南人有河南人的思维方,它的特点是不同的,风土人情也是不同的。 《伤寒论》张仲景原序: 张仲景自序 余每览越人(就是秦越人,扁鹊)入虢(进入房间里)之诊(诊病),望齐侯之色, (采用望诊的方法,观察齐国王侯皮肤颜色,从这方面就能准确地诊断疾病)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非常和佩服扁鹊的才华和聪明智慧) 。怪当今居世之士(回头一看现在这个社会上有威望有社会地位的人士)曾不留神医药(对医药不重视)精究方术(不去精细研究治疗疾的方法和技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可以给上层君王治病,又能救贫苦人的危难,还可以拯救自已,使自已长寿延年),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但是现在这个社会的人们为了荣华冨贵,势力去竟争追求,企盼权势冨贵)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竟竟业业,为利是图),崇饰其末(重视那些身外之物),忽弃其本(忽视了生命的本质),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 (外表华贵,自己的身体憔悴,就如皮毛一样,皮都不存在了,毛将依附在哪里呢?)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突然遭受到外来致病因素的侵袭,变生出来非常严重重的疾病,病患灾祸临头,才感觉震惊发抖),降志屈节(于是就降低身份,卑躬屈膝),钦望巫祝(恭敬地盼望女巫祝由的求神祷告),告穷归天,束手受败(办法用尽,束手无策地等待死亡) ,賫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拿着上天赋予的100年的寿命和最宝贵的钱财,交给平庸无能的医生),恣其所措,咄嗟呜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 (不知所措,唉!他们的身体已经死亡,精神消失了,变成了鬼物,深深地埋在九泉之下,让别人白白地为他的死亡哭泣。) 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痛心啊!整个世上的人都迷糊,没有人能清醒明白,不珍惜自己的生命。轻视生命,那还谈什么荣华权势呢?)!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游魂(而且,进一步不能爱护别人,顾及别人的;退一步又不能爱护身体,顾及自己,。身处在危困的境地,糊涂愚昧,蠢笨得就像没有头脑的废物)。哀乎!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悲哀啊!那些在社会上奔波的人,追逐着去争夺表面的荣华,不保重身体这个根本,忘记了身体去追逐权势名利,危险得如履薄冰,如临深谷一样,竟达到了这种地步! )。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我们家是个大家族,一直以来保持二百多人的人口。),建安纪年以来(从汉代建安年间以来,),犹未十年,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不到十年的功夫,死了三分之二了,),伤寒十居其七(死于伤寒病的人占百分之七十,)。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感慨过去的宗族的衰落目睹族人早死和枉死的人不能被疗救而悲伤,于是勤奋研求前人的经验教训,广泛地搜集很多有效医方,选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等书,并结合辨别脉象和辨别证候的体会,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共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即使不能全部治愈各种疾病),庶可以见病知源(或许可以根据书中的原理可以知道这些疾病的发病规律,知道发病的根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如果你能学习我的著作,那么你可以治疗大部分疾病。)。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自然界分布着五行之气,而运转化生万物),人禀五常,以有五藏经络府俞(人体禀承着五行之常气,【人、义、礼、智、信为五常,肺为智】生长化收藏。因此才化育五脏的生理功能,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阴阳交会贯通,其道理玄妙、隐晦、幽深、奥秘,其中的变化真是难以穷尽),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假如不是才学高超,见识精妙的人,怎么能探求出其中的道理和意趣呢?)!上古有神农、黄帝、歧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上古有神农、黄帝、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等,),中世有长桑、扁鹊(中世纪的时候有长桑,扁鹊这些著名的医家,这个长桑君,是扁鹊的老师,扁鹊著作有《八十一难经》,这个大家都熟悉 ),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在当时汉朝,也有公乘,阳庆,仓公,看来当时医家很多,不是張仲景一人),下此以往,未之闻也(自此往后到现在,还没听说过有比得上他们。别的都不是医术很高,华佗与张仲景是同一时代的人,但张仲景并不是很佩服他的)。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 看看当今的医生,他们不想思考研求医学经典著作的医理用来扩大加深他们所掌握的医学知识,总是致力于花言巧语,只图应付病人),各承家技,终始顺旧(只是各自禀承着家传的医技,始终沿袭旧法察看疾病,询问病情时,守旧没有上进心),省疾问病,务在口给(医生面对病人,光凭病人口头说的症状就给病人用药,没有经过详细诊断)。相对斯须,便处汤药(面对病人很短时间,不了解病人,不详诊查病情的根本,便给病人用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诊脉时只按寸脉,没有接触到尺脉,只按手部脉,却不按足部脉;人迎、趺阳、寸口三部脉象不互相参照,以求精准确定病机,找出发病的根本原因),动数发息,不满五十(有的医生诊脉,不到脉跳五十下,就作出诊断结论,不听病人的呼吸状况,这是不行的,因为脉如果有结脉,代脉,这些,他们是有间歇性的,不是一下就能摸到的),短期未知决诊(时间太短是不能作出正确的诊断的),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九候竟然没有一点模糊的印象。两眉之间及前额面诊,全然不加全面诊察。这样看病如井底观天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这样想要辨识不治之证或可治之证,实在是很难呀!)。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 孔子说:生下来就懂得事理的人是上等的,通过学习而懂得事理的人是第二等的。人的智慧是有天生的,就是天份,这是大智慧),多闻博识,知之次也(多方面地聆听求教,广泛地记取事理的人,又次一等。人才的人是天生的)。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我素来喜欢呆在家里,爱好医方医术,请允许我认认真真做事,请不让我多说话。这是张仲景对自己的评价。作为一个医生,你详细研读经典著作,还要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这样面对病人才有治疗方向,治疗方法,才能敢肯定有把握把病人治好)。 这个图对于我们了解认识这个阴阳五行意义非常重要。 课后答疑: 1、杨老师推荐的书: 《伤寒类证活人书》这书不错。 建议学习者买《伤寒论方证捷要》有原文,还有类证,还有案例 2、乳腺癌病人的治法? 答:乳腺癌病人,凡癌症都是气血都是枯竭了。但是你行气这些方法,可能有一点效果,但是决定性的作用扶持正气,就是把她的气血去调起来,病人关键都是最后都是气血没有了才死掉了。干了身上干了。局部长疙瘩,你把它化开,意义不大的。关键是气血,你今你今天把它化开了,它明天又来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所以培植气血。从这个阴阳五行上来入手,我们要让肝脏恢复它的生发功能。要让心脏,这个恢复它的具有强大控制能力的功能。让肺脏具有优良的化合作用的功能,让脾脏具有强烈的吸收功能,让肾脏具备良好的储藏功能,要以这五脏为重心,为重点。然后那个活血化於药只能作为一个附带。 《黄帝内经》讲阴阳就最关键的一句就是:治病必求于本,强调这个治病的本质就是要调和营养。这个是最关键的千万不能把这个忘掉。 张仲景这个六经,就是六种体质,这个什么意思呢?那现在我们的很多病人。找医生看病,很多都是接近癌症这个状态,实际上就是张仲景的厥阴病。从这个六气来说就是风证。也就说她的肝脏没有生发功能了,身上没有气了。没有气你怎么化?所以要五脏同调。这本来就是很简单的事情,不需要搞那么复杂,又是什么脾胃论的,又是这样那样的,又是左升右降的,那都是多余的,与《黄帝内经》的思想都相违背的。所以我们在这里没有什么升降理论,也没有什么扶阳哪些东西,也不存在什么升降。你把这个五行掌握好就行,其他的说法都是有点偏的,都不是正宗的。什么先天后天这个说法都是错误的,按他们的说天生的好像都是健康的。这本来就是错误的,现在很多孕妇自己本来都一身的病,她能生出来一个健康的小孩吗?这哪有健康可言呢?哪有什么地先天之本呢?就不存在那回事情。你光补肾,光健脾,没有这个心脏对全身的调控,那你能达到什么效果呢?效果肯定不理想。清代有很多人说吃了五十付药才见效,补肾健脾派他们这一个帮派搞的临床的效果,好多书上都说吃了五十付药才见效,这怎么能行呢,这治什么病。必须是一付药效果就要出来。 3、五脏如何针对用药? 答:那五脏用药肯定这个伤寒论里面他要讲啊,这个如何用药,用药的方法,这个书里面就是教你如何用药。 实际上张仲景他最看重他这个用药,他非常重视这个肺的用药。我的观点也是这个样子,你看他首先第一个方子就是麻黄汤出来,麻黄,桂枝、炙甘草都是生阳气的,但是他后面为啥要加个杏仁。也就是说他非常重视这个养肺。 你纠结什么先天亏,这个都是多余的,你治病就是讲现在,就是讲当前,那查以前天生的什么东西,有什么用呢?治病就是讲现在,你也不能去纠结过去,天生的如何如何,那你也不要去期望将来如何如何,治病就是讲现在。有时候我的病人就是给我讲以前如何如何,我说你不要讲以前,我只讲现在就行啦。 现在我们治病,那就把他这个五大系统养好就行啦,他自然就是身体就会越来越好,越来越好了。有时候我们要去观察看他是哪一种气质,他是燥性体质还是火性体质还是湿性体质。实际上观察室这个了解他的病情轻重的问题。其实用药还是一样,我们还是跟着这个五脏走就行啦,把五脏保养好那一切都成了。 这六种体制质,有什么区别呢,就是一个气血的多少。有的盈有的亏,也就是说他的体质的好坏等级的一个区别。也就是轻和重的区别。其实用药还是一样,用药也是围绕着这个寒、燥、火、湿、暑、风,用药其实就是针对这六气来用药的,用药是根据这个六气来摆这个药阵的。 《伤寒论》讲的就是急讲证。《金贵要略》讲的是缓证。急证就是表证,缓证就是里证,我这个说法跟别的说法不一样了,这样一分非常的清晰,一点都不乱。我这个说法也是来源于《黄帝内经》,他把这个病就分成新病和旧病,你想这个旧病不是缓证吗?新病也就是外感病,《伤寒论》也就是讲这些外感病,就是这些急证。 4、例如外感。还有大型瘟疫(sAs)HN1等等这些是什么? 答:这个瘟疫都属于火证,火证就是《伤寒论》里面的少阳证,实际就是空气里面有这种有毒性的颗粒进入人体之后,它在人体里面会给我们的人体组织组织造成损伤。那么你用药其实就是把它排出去。然后把损伤修复,这个小柴胡就是代表方剂。如果瘟疫来了的时候,病人有什么感觉呢?他既怕热又怕冷,这就是寒热往来。(学员:我切身经历H1N7,一天之内高烧42 ,只记得治到最后。快要好的时候,喷了很大一口黑血出来。没几天就好了。) 这种急性病首先你要分清楚他属于太阳病还是属于阳明病等。阳明病口干,眼晴疼,眉棱骨疼有这些症状。根据下面画的表,各种症状,一对照,你就知道他是哪一个类型。你用根据这个类型用药就错不了。少阳证症状:口苦咽干目眩,旋晕,发热。胸肋胀满,不想吃饭,就又怕冷,又怕热。耳聋。  所以我们学习中医,一定要把这个六经分证的症状记清,背下来。那你在临床临证的时候,你对号入座,根据这个用药就错不了。 5、关于柴胡的认知 答:为了对这个柴胡。有一个深刻的认识,我希望你们有机会尝一下这个柴胡的味道,它具有什么性质?这个柴胡,我以前尝过。它也苦,也辛,也酸,它的气也非常特殊。我感觉的这个柴胡,它不光是能清热而且有这个排毒的功能。 这个柴胡这个东西有什么作用?我们河南淅川那个地方,淅川制药厂就是专门生产这个柴胡针剂的。柴胡有什么作用呢,这个大家都知道柴胡能退热,就是它退这个发烧非常效果非常好,打这个柴胡针。柴胡退热是它的专长。所以对它要有所了解。 6、肺药是治病的关键药物吗? 答:张仲景在这个太阳病篇里面,第一个方子出来这个麻黄汤。首先你看把杏仁用上了肺药用上了,你看到这个到阳明病,这个知母石膏又是肺药。还是在用肺药,到这个少阳症,这个小柴胡汤证,黄岑、半夏还是肺药,各个代表方里面它离不了肺药。 7、桂枝使用注意些什么? 答:张仲景他这个书里面很多地方提到:桂枝不中与也,就是说凡是体质强体质好的人,比如说脉浮那种人气血比较旺盛,这种人才能用桂枝,用麻黄可以考虑。如果说他的脉没有浮。也就是说他血不是那么充足的这种情况下,脉稍微不是那么强,就说明他的气血不没有那么充足,那么就不能用桂枝了。 桂枝这个东西,闻一下它就有一种火燥的味道,就是一股子火气的味道,这个很燥烈的一个药。所以耗伤津液比较厉害,如果是体质差的人,本本身津液都不足,你不可以用,一定要谨慎使用。 8、六经辨证还要讲得更祥细一点 答:六经辨证就是讲六种体质,太阳病实际就是体质最好的,气血最充足的。那么到阳明病气血就没有那么充足,到是少阳病,又更加没有那么足了,所以从太阳病到厥阴病,这是一个叠加的一个关系,这个是从体质上来说。 这六种体质它是怎么演化的?后面我们肯定会要讲这个。在条文言的时候要说这个事情。 那么讲详细一点就是说六种体质,每一种体质的病理机制,就是身体内部的环境。那是个什么状况,要了解清楚,到时候讲条文的时候要讲的。 有很多人都说这个中医不能速成,一定要学很多年才能学会。我的观点和他们都不一样的,我觉得中医完全可以在短时间内学会,不需要很多年。关键有人指点领路。领路的话,你就会走很多弯路。 9、关于桂本伤寒论 答;桂本是伪本,平脉辨证是伪作。伤寒论要说完善,温病条辬内容加进来可以了。仲景六气已经统百病了,再加内容进来就重复了,难道多多益善吗?仲景是讲原理,比如,发汗的药很多,他只讲了桂枝麻黄,为什么不多说些能发汗的药呢?他没有多讲。他追求的是简洁,易于掌握。如果内容太庞大,后学难以掌握。辩阴阳易,劳复热,实际还是厥阴病,温病的范围。 2017/6/22 今天晚上开始讲这个《伤寒论》的条文。《伤寒论》全部都是讲这个伤寒病的。实际就是我们感冒这个事情。张仲景把人体分成六种体质:寒性体质,燥性体质、火性体质、湿性体质。暑性体质、风性体质。所以同样是感冒,他的症状都是不一样的,每个人的症状不一样,所以用药他就不一样。 首先要说一下这个太阳病。太阳之为病,那么这个太阳是个什么东西?这个问题还要从这个脏腑经络上面来说了。我今天画了一个图,我给他发上来。  前面两天的我们已经说过了这个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心、肝为阳脏,脾肺肾为阴脏。 人体以这个五脏为中心,那么五脏下面有五腑,也可以说是六俯,有的说六腑有的说五腑也行。那么就是我们肝脏的那个腑是干什么用的呢?肝是脏,胆是腑。肝的功能要通过胆去执行,肝要干什么它要通胆去执行,就是为肝服务的。人体里面这个非常的复杂。 心与小肠相连,心的很多功能要由小肠来去完成。肺脏的功能很多需要大肠去完成。脾脏的功能大部分还都是由胃来给它完成。肾脏很多功能是要由膀胱去为它完成。这就是五脏五腑它们之间的关系。一般书上都说这个是表里关系,这个我觉得不能说是表里关系,可以说是内外关系。 中医很多地方都用表里关系来说,这个表里用的地方太多了,就搞得很乱了,到底什么是表,什么是里,都搞得非常的混乱。如果说是表里关系,这样说不恰当的,我一般都说是内外关系,脏主内,腑主外。 我们人体有十二正经,另外还有七经八脉,还有其它的经络。当然在临床上一般都不讲那么多,临床上就讲十二经。实际用药上,张仲景他就只讲一个足经,足经有六条筋。手经也六条经,手经六条经他就不讲了,他就不管那么多,我们就这个着眼点放在这个足经六条经络。这个足经和手经都是想相对应的,用药实际上针对足经六条经。 这足经和手经都是互相关联的,上下都是贯通的,所以我们只讲足六经就行了,我这个足六经有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这六条经。 那六条筋经络。他们的这个功能是有区别的,有大小之分,三条阳经: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它们都是起功能性的作用。但是同样是阳经,在人体行使功能他们有大有小,有老大有老二有老三,就是这样一个关系。老大足太阳膀胱经,定义上为三阳。足阳明胃经为为二阳。足少阳胆经为一阳,一阳二阳三阳就是一个大小的关系。足少阳胆经有一份,那么足阳明胃经就有两份,足太阳膀胱经就有三份,就是从量上来说这个事情,所以大小不一样,他们都是在这个人体内释放阳气,完成它的生理功能。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太阳病1~178条) 张仲景这个太阳就是三阳的总称,并不是单指一个太阳经,太阳就是整个人体内部的阳气的总体。 太阳之为病就是说人体内部的阳气,本来是应该有多少,那现在出问题了,会不会多呢?不可能多的,人体的功能不可能去超越他正常的范围,既然是出现不正常的状态肯定是不足了。所以就是说这个人体内阳气不足了。这个浮脉是个什么样子呢?  这个浮脉就是我们在把脉的时候,手指轻轻的触到皮肤的时候就有像水里漂着木头一样,往外蹭,这个浮脉就是往外蹭的感觉。所以有的书上说浮脉轻轻的触到皮肤就能感觉得到,实际上也不是完全是这样,有时候脉强是这个样子,有时候没有那么强,手上的感觉就感觉到这个脉往外蹭往外扩张,是这种感觉。 症状是:这个头项强痛,就是有头痛,脖子也有轻微痛,不舒服有一点痛,脖子不灵活。恶寒就是感觉到特别的怕冷,不是一般的怕冷,一般都怕冷,稍微加点衣服就行啦了,这种恶寒,你加衣服还是冷,你就是到了温暖的地方还是感觉冷。 第一条它首先就是张仲景对太阳病先做了一个介绍。这个太阳病到底怎么回事情?就是说当人体阳气不足的时候,稍微有一点不足的时候就会出现。整本伤寒论都是讲感冒的事情,都是受了凉气,受了凉气之后,有的人就就会出现不适的症状,这个脉浮是怎么回事情?因为它这个脉是往前走,走不动,所以只能在这个血管里面往外蹭。 这个头项强痛,这也是这个经络不通,走不动,不光是头项强痛而已,这里他只是做了一个提示,实际上全身都会有这种感觉的有这种症状。凡是有身上僵硬这种症状这个都是属于这个太阳病。而恶寒就说明这种人的症状特别的怕冷,因为受了凉气了,受寒了。 这里没有讲的发热,一般在临床上这种病人肯定都会发热的。但这一个条文他只是做一个介绍,不是很详细,他没讲到发热。这个发热是怎么回事情了?实际就是当人体阳气不足的时候,身体循环就会减慢,人体内部各种生理功能产生的热量,它不能够通过循环。把这个热量散出去,所以就会引起发热。恶寒,身体内部的阳气不足了,如果阳气足的话,不会恶寒的。 张仲景对这个疾病的介绍条文讲的是什么?第一,开始就是讲太阳之为病,这个病名字给你去确定下来,然后又讲脉。然后又讲症状,然后又讲了寒热。所以张仲景他对疾病的认识着眼点首先是把这个疾病定位。第二,这个脉是什么情况。第三,这个症状是什么。第四讲寒热。 所以这个中医诊疗疾病,就是通过哪些方法来了解疾病,应该是像张仲景这个样子,首先定位,然后这个脉,还有症状,还有寒热,把这必个项目的症状综合起来,然后就把这个疾病定位了。  张仲景《伤寒论》里面,在太阳病篇,为什么会脉浮呢?这个脉浮说明这个病人的气血非常的旺盛。如果说他的气血不旺盛的话,这个脉浮不起来的。有的病人那个脉很沉,虽然说感冒了发烧啦,但是脉很沉。有的人病人的脉非常微细。有的病人他这个是弦脉,细弦的,浮不起来。这里他脉浮,就说明这个病人的气血非常旺盛,这种体质的人才能会有这个脉浮。凡是太阳病,就是说体质很好的人如果授受了风寒,都会出现这个头项僵硬,有点痛,还有怕冷这些症状。 他这个头项僵痛,是因为受了这个寒气,阳气过度的散发了,因为天气的原因,这个身体内部的阳气过度的散发出去了,造成身体内部这个阳气不足了,这阳气不足他经络就不通,那阳气不足,身体里面感觉特别的冷,非常的怕冷,这个症状实际上就是外面热里面冷,外热里寒这个症状。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同样是太阳病,体质不同表现出来的症状就不一样了,所以这一条跟上一条相比较来说,这个体质就没有上一条的体质好了,这个是相比较而言的。他发热汗出,第一条的时候,他没有说发热,实际上临床上他肯定会发热的。这个第二条,他说发热汗出。 发热也是因为受了外面的风寒了,人体内部的阳气被过多地消耗掉了,人体为了适应外部的环境就加强内部的功能过多的消耗了。过多的消耗之后,这个身体内的阳气就下降了,没有那么旺盛,造成这个身体内部循环缓慢,血液循环缓慢,身体内部五脏六腑各种生理活动产生的热量不能够散发出去,所以就会出现发热。 恶风就非常的怕风,第一条没有怕风的症状说明这个体质是最好的体质。恶风了这种体质是没有前面那种好了。脉缓者,同样是浮脉,没有第一条跳动的那么快,这就是说明他气血没有第一条充足。汗出就是虚汗了,身体虚才出汗。名为中风。 这个中风,也就是风症。这什么是风?我们前面都讲过这个风,肝脏主风,肝是向外生发的,向外升生发这个能量是以气向外输送的。气向外输送的过程就是风。这里说的中风,也就是说这个风出问题了,风不足了,也就是说肝脏向外释放这个能量不足了,肝脏全身输送能量不足的情况下就会出现怕风了,还会出汗。因为心主神明。按说这个汗出,汗为心液,汗出说明这个心脏的功能不太好。肝脏向外输送能量不足,不能够有效地供应给心脏所需要的能量,那么心脏对人体的调节功能就会下降,汗液就会往外流。这就是汗出的原因。 这个汗出还有怕风,这个症状都是因为肝脏的原因,肝脏的向外生发输送能量不足的原因造成的,所以为风证就叫中风。中就是定位的意思,从这病理上推断确定为风证,属于风的原因。 这个风就是指这个肝脏向外输送能量的功能下降了,所以才出现这种情况。这一条跟上一条相比较来说,就是一个体质上的区别,同样是太阳病,这把太阳病分成两类了,症状不一样,用药就不一样。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这条就是给这个伤寒定义了。太阳病或已发热,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会出现发热的情况,或未发热,这里就是说不管你发热也好不发热也好,只要是有这个怕冷的症状,有身体疼痛的症状。这个体痛就是指这个四肢,关节痛。还有你不想吃饭了,反胃。脉阴阳俱紧者,这个脉有阴阳,《黄帝内经》里面是这样说“脉来为阳,脉去为阴”脉有来去,这个与后世的说法不一样的。脉阴阳俱紧者,就是脉来去都感觉的非常的紧。 这个紧脉摸上去,给人一种很紧张的感觉。所以把脉的时候,用手指去体验去体会脉的动态,是浮还是缓还是紧。如果你经常把脉的话,这病人生气了,或者是病人做梦什么东西,都能够从这个脉体会出来。或者是这个病人胆子小,都可以从脉体会出来。名为伤寒,凡是有这些症状,不管你发热不发热,这个脉是紧张或者是身体疼。或者是出现反胃,不想吃饭的,这个都是属于伤寒证。 伤寒就是说这些人都会有怕冷症状,反胃不想吃饭,身体疼痛,这些都是伤寒,所以他们都会有怕冷的症状。实际上他不是讲病,讲临床上的应用,为这个伤寒定义,当然这个在临床上非常的很实用。 张仲景这一条说的就是病人有怕冷的症状,身体疼痛的症状,又反胃,不想吃饭的症状或者是脉来去都是很紧的感觉,只要有这些症状,不管你发热不发热,都是为伤寒。伤就是不正常,寒是症状,这些是病理是寒症。 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这条说的就是第一天有伤寒症状表现的人,只要有前面那些症状: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凡是有这些症状就说明有伤寒了。那么这个第一天出现这个症状就说明这个人体的阳气不足了。 脉若静者,为不传,就说第一天过去。那么第二天或者是第三天第四天,如果说后面这个脉象没有变化,那就说明这个这个疾病没有发展,没有变化。说明这个疾病虽然没有好,但是也没有变坏。 颇欲吐。如果这个病人病了几天了,出现这个呕吐的症状,之前是呕逆不想吃饭的意思。如果现在出现了呕吐的现象,就说明这个症状加重了。若烦躁,如果又出现烦躁的症状,这说明这个症状又增加了,躁就是口渴口干,烦就是人身体里面它口干口渴的时候就会心里烦。又出现口渴口干的症状,那么是症状增加了,这就说明这个病理发生变化了。 如果是脉数急者,这个脉跳的非常快,以前是脉浮或者是浮缓,但是现在出现脉跳的非常的急促,这就说明这个病情发生变化了,也就是说体质发生了变化了,不一样了。为传也,已经改变了,那么治疗就不能按照这个伤寒去治疗了。 治病就是将现在不是讲过去,治病就是讲当前的症状,所以一定要观察当前的症状。过去的症状那就是过去,你追究过去没用的。如果说你要按过去的病症状去用药的话,那就是错误的。治病就是要讲当前,当前是什么症状就是要针对当前的症状去用药,把问题解决掉。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如果说这个人得了伤寒,刚开始又怕冷,这个身上疼,或是脉浮,或者不想吃饭。阳明证就是口舌干燥,全身发热,这个跟这个伤寒症是不一样的。这个少阳证,就是又感觉到又怕冷,又怕热,所以这个证状不一样。阳明证就是全身都发热,他不怕冷。少阳证就是又怕冷,又怕热。 第五条讲的就是如果人得了这个伤寒症。这二三日。如果过了几天,也就是说医生每天都要观察,第一天是什么情况,第二天又什么情况,第三天又是什么情况,也就是说医生要密切观察这个病人的症状,如果说没有没有见到没有看到病人口干舌燥,全身发热,或者是又怕冷,又怕热这种症状,说明这个伤寒论证没有发展,疾病虽然没有好,但是也没有变坏。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 ;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刚开始是太阳病,太阳病它的一个症状就是脉浮头项强痛,恶寒。就是怕冷,身上用身又疼又怕冷,这个说的太阳病刚开始是这些症状。发热而渴,刚开始是太阳病,过了一天或两天或三天以后,这个时间他们也没说多久,是往后推移了,症状发生变化了,出现全身发热了,口渴了,这个是燥证,他又不怕冷,不是寒证,为温病。全身发热又口渴,属于阳明病。张仲景在这里把这个阳明病定义为温病,就是发温。这个病人的刚开始是太阳病,身上又疼,特别怕冷,后来那就是症状发生变化了,全身都感觉发热,他不怕冷了,这个已经转变为这个阳明病了。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也就是说这个病情转变为阳明病了,他这里把阳明病说成是温病了,但是做为医生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还因为它是感冒,就按这个按感冒这个怕冷的这个症状去给他用发汗的药,又让病人去发汗,那么一发汗,这个病人的身上出现高烧,四十度以上的高温了,名风温。这里就是说病人的病情变化了,但是医生忽视了这个问题。张仲景在这里发出一个警告,这个是医生很容易犯的错误,病情已经变化了,病人他出现了发热口渴了,你还在发汗,这个发热,口渴,就说明这个身体内部这个津和液,严重缺乏了,那你再发汗,那个津液就严重的缺乏,极度的缺乏了。 如果我们人体这个津和液严重不足的时候,我们肝脏它要生发用什么生发?实际上肝脏向外升发,就是把这个津液转化为能量,向全身输送,那么现在身体内部的津和液严重不足了,本来就不足已经出现口渴了,你又发汗,造成这个津液严重不足,那肝脏向外输送能量就没有东西可以输了, 那这个时候身体内部可以说非常的干燥,我们人体各个组织各个细胞,它里面全靠这个津和液在这里维持它的温度平衡,如果没有津和液,那么里面非常的干燥,来回运动那会出现干性摩擦,会出现高温了。风温什么意思?温就是发高热,风就是说这个病人可能会晕,全身无力,视力模糊,这个症状就危险了。 所谓的风就是说肝脏没有津液可以向外发散了,同时身体内部又出现干性摩擦,就像一个轴承一样,这个轴承里面没有油了,还在运转,那是不是要出现高温了?这个风就是指这个病人会出现走路就走不稳了,因为这个肝脏不能向外输送能量了,身体没有能量支撑这个身体的一些活动。精神上也会出现神智不清,站都站不稳了,身上又出现高烧。 那么这个高烧如果不能有效得到控制,那么可以说是越烧越厉害,越烧越厉害,这个是非常危险的事情,就像一个轴承一样,你没有油了,再继续的运转,最后就会把这个轴承给烧坏。人的话,有可能会把人这个烧死。这个就是风温,风温就是这么严重。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这个风温症状是什么?浑身无力,视力昏花。说胡话,站都站不稳。如果出现风温这种情况的时候,那个脉是什么样的呢?脉阴阳俱浮,那么在这个时候病人的脉是什么样子?这个脉摸上去就是来去的时候都是浮的,手的感觉就是来也是浮去也是浮,就是说这个脉浮起来就不往下去了,那不往下去的话,去为阴,也就是说阴已经枯竭了,这就麻烦。自汗出、身重,那么这个病人就会出大汗,身体沉重,那就是没有力气了,那出大汗就是因肝脏不能有效的向外输送这个能量,这个心脏的也失去控制了,心脏没有能量供应,就不能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所以就会出现汗出,身重。也就是说他没有力气,站都站不稳了。多眠睡,没有精神了,就光想睡觉。(他睡着了就会打鼾。这个打鼾是什么意思?现在这个打鼾的人也比较多,他们有的说这个打鼾好不好治,都想吃一两副药把它治好。那么那个神奇的效果呢,这个打鼾哪都是一个严重的症状。张仲景已经告诉我们了,打鼾是身体里面津液严重缺乏造成的。打鼾在临床上经常会碰到。张仲景在这里也把这个打鼾情况告诉我们了。) 鼻息必鼾,就是鼻子非常干燥,他出气这个鼻孔往外一动一动的,鼻子非常的干燥,这个就是他教我们从临床上观察症状来鉴别。 如果出现这种症状,就说明这个身体内部这个津液严重不足了,出现这个鼻子,一煽一煽的。 语言难出,有的人说话都说不出来,只要看到这种病人,我们就知道他身体内部严重津液不足。会出现口干身体发热。张仲景在《伤寒论》里面很多条文都是围绕这个津液来论述的。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如果说这种病人已经出现风温这种证候了,这种病人他肯定会出现大便干燥,有时候这个大便下不来,很多事很多麻烦事情都出来了。若被下者,小便不利,如果说出现大便下不来的时候,医生就有可能用这个攻下的方法,用攻下的中药给他吃,吃了的时候大便下来了,但有时候可能用药过猛,如果用药过猛的话就会造成津液的流失。 那么津液在再一次的被攻下的话,那么就会小便不利,小便不利就是没小便了,喝了水也没小便。这个如果说出现小便不利就是这个小便很少了,身体内部津液严重不足了。根据张仲景在临床上的经验,有时候可能会造成用药不当或者是用药过猛,非常危险。 如果说人体内部津液严重不足的时候,病人会出现什么情况?直视失溲。眼睛看东西都是直的了,这为什么呢?身体内部津液都没有了,这个眼珠子都不能灵活的运动,这个身体里面都干了,干烧,又口干又发烧,眼珠子就不能灵活的转动了,这个是严重的时候,还有就是小便会失禁。 我们中医临床上有时候。经常会碰到这个病人,有的说他尿频,一会儿要尿一会尿一次,搞不好又尿裤子了,这个什么意思?就是尿失禁了。原理是什么?就是身体内部严重的缺乏津和液。身体内都是在干性摩擦,都在干烧,这个引起的,所以用药都要以补充人体津液为主。 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张仲景根据他的临床经验,也可能是他自己的行为,也可能是别人的经验。象这种病人又发烧又口干,这种阳明病人,就是温病。有的医生也不知道如何去治疗,根据他以前的经验,用什么火疗,用那个艾灸,治好过很多病人,非常灵验,他不知道这种病情的严重性,现在他又把这个艾灸或者是火疗用这种方法来治病,就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微发黄色。那病人就会出现这个身上发黄发,黄什么意思呢?就是已经耗血了,不光是津液缺乏,而且这个血液已经消耗了。 身体内部发热的病人,我们千万不可以用这个艾灸,火疗这种方法。如果说他怕冷你可以给他加一点温。用这个艾灸或者是火疗的方法都可以。如果说他不怕冷,他感觉到身体里面发热,你千万不要搞这些热疗这种方法,一搞就坏,就会浩方身体内部的血液大量消耗。 剧则如惊痫。像这种风温的病人,如果你在用火疗方法,严重的时候病人就会出现这个癫痫,癫痫什么意思?发狂,精神失控,甚至有时候会打人,甚至往地上一倒眼珠一瞪跟死人一样,这个就危险了,一定要认识他这个火疗的适应证。火疗,那不是随随便随用的,所以我们在临床上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 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现在已经出现这个癫痫症状,不能控制自己了,身体乱动。如果出现这种症状,再用火熏的方法去治疗的话,这个做法是错误的,做了一次,病人就是向死亡迈进一步。那你做第二次病人肯定就就要死掉了。 一条二条三条四条五条六条这些条文。主要是对这个太阳病一个介绍,首先就提到这个疾病有时被误诊误治这种现象,给我们发出一个警告,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千万不能失误,如果一次失误。那就让病人往死亡的方向走一步。二次失误那个病人就活不了了。 课后答疑: 1、请老师推荐一本伤寒论的书籍 答:《 伤寒论方证捷要一》 这个学习伤寒论的时候,我们就是以这个条纹为主啊,你不要。先不要看别人的结束啊,别人的解释,很多都是错误的啊,我们不能跟着错。飞。要一这个原文为主,我们要看原文原文讲的什么这个错不了。 2、老师,辨脉法不讲吗? 答:这个辨脉法不是张仲景写的,是假的。所以现在的书都把这个辨脉法取掉了。辨脉法前两天我也看了一下他这个讲的都是错的,所以最近几年都已经把这个辨脉法删除了,只有从太阳病这个条文,这个后面还有辨那个阴阳老虎,这些是张仲景写的东西。还是么辨那个可下不可下,可汗不汗看,那个内容都重复,真的都不对的。有辨脉法的都不正确。我这个书正确,就买它和《 伤寒论方证捷要一》这两本就好。  六经一说,源于朱肱,后来就沿袭下来了。伤寒论,是千古之迷。六气论,是我发现的 这个方子好,阴气孤绝。这个是癌证,这个方子也是可以治癌症吗?是的。则热而少气烦冤,就是癌证病人的证状。 蜣蜋是蟑螂吗?一个屎克郎。 老师!石膏可以用于伤口出血吗?可以 止血,看什么伤,血见黑则止,水克火。 怪不得小时候,一出血搞点行军散或者香灰。一抹就止血了 行军散对脚臭很好使,对于长期走路的人。放一点放到鞋子里面走路会很轻松。 ![]() ![]() ![]() ![]() |
|
来自: 昵称36531317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