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又称唐宋古文八大家,是中国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八位散文家的合称。 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 欧阳修、三苏等四人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 王安石、曾巩是临川文学的代表人物。 他们先后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使诗文发展的陈旧面貌焕然一新。 —— 文起八代之衰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思想家 祖籍昌黎(今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明人推其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进学解》 学业的精进出于勤奋,而荒诞于游荡玩乐; 做事的成就出于思考,而败坏出于因循随便。 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人,内不愧于心。 ——《与孟尚书书》 上对得起苍生,下对得起黎民百姓,内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说》 有志不在年高,知识不分贵贱,谁掌握了真正的学问,谁就应该受到尊重,大家就应该向他学习。 与其有誉于前,熟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熟若无忧于其心。 ——《送李愿归盘谷序》 与其得势时受到称誉,不如失势时不遭毁谤;与其身体上享受快乐,不如心里无忧无虑。 —— 文者以明道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文学家、思 想家,祖籍河东(今山西运城),世称柳河东。 择天下之士,使称其职;居天下之人, 使安其业。 —《梓人传》 挑选天下有才能的士人为官,并且使他们能够适合他们的岗位;使天下人都能够居住,并且让他们能够对自己目前的生活工作感到安定。 宁为有闻而死,不为无闻而生。 一《上扬州李吉甫相公献所著文启》 宁闻名天下而死,也不默默一生而活。 清冷之状与目谋,滔滔之声与耳谋, 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 ——《钴姆潭西小丘记》 清激明净的天色与眼睛默契融合,清脆悦耳的泉声与耳朵默契融合,悠闲空灵的境界与神思默契融合,深邃幽静的气氛与心灵默契融合。 守正为心,疾恶不惧。 一《先侍御史府君神道表》 为人应保持正直的本性,坚贞的节操,嫉恶如仇,无所畏惧。 —— 文几于史公之洁,而幽情雅韵 得骚人之旨趣为多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 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谥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 利为朋。 ——《朋党论》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 君子与君子以志同道合为前提结合在一起,小人与小人则因私利相同而勾结成私党。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醉翁亭记》 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之中。 游赏山水的乐趣,有感于心而寄托在酒上罢了。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伶官传序》 人做事常常因为不注意细节而失败,聪明勇敢的人大多被他所溺爱的人或事物逼到困境。 君子之修身也,内正其心,外正其容。 ——《左氏辨》 君子要修身养性,首先要修养内在的品德,同时要注意外在的仪表。内外同样重要。 —— 常行于所当行 常止于不可不止 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 称苏东坡。 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 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抉持者甚大, 而其志甚远也 ——《留候论》 天下间真正有大勇的人,事件突发而不惊慌,无故见辱而不愠怒,因为其抱负甚大,志向甚远。不因眼前一叶遮蔽而放弃无边风光。 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前赤壁赋》 从事物变化的一面看,那么天地间的万事万物没有一眨眼的工夫不在变化;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那么客观事物与我们人类都是无穷无尽,永远长存的。 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 ——《文与可画赏笃谷偃竹记》 胸有成竹,方始作事。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 坚忍不找之志。 ——《晁错论》 怀揣着壮志雄心成就功名事业的人,他们不仅具有超群出众的才能,还有坚忍不拔的志向。 —— 纵横上下,出入驰骤 必造于深微而后止 苏询(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 山(今四川眉山)。 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世称“老苏”。 为将之道,当先治心。 秦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 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心术》 要当将领,先要磨炼心志,秦山在眼前崩塌但是脸色不变,麋鹿突然出现在身边但眼睛不眨。 遇事镇定自若,不受外界影响,然后才可以头脑清晰,分析利弊,对抗敌人。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百人誉之不加密, 百人毁之不加疏。 ——《远虑》 把知道的都告诉对方,对对方极度坦诚。很多人赞誉他,也不会因此而跟他更加亲密,很多人低毁他,也不会因此而疏远他。 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 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所由兆。 ——《管仲论》 功业的完成,不在完成在成功之日,而是一定有它成功的缘由; 灾祸的发生,也不是发生在发生之日,而是一定有它发生的征兆。 用心于正,一振而群纲举;用心于诈,百 补而千穴败。 ——《用间》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廉洁公正,取信于民,自然能得到人民的支持;腐败无能,失信于民,纵然小惠小利也无济于事。 —— 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 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 苏辙(1039-1112),字子由,晚号颍滨遗老,又号栾城。 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苏轼之弟,世称“小苏” 以言责人甚易,以义持己实难。 ——《刘挚右丞》 用语言去要求别人很容易,而用公道来要求自己实在是困难。 严于责人而疏于责己,这是常人易犯的毛病。 遇繁而若一,履脸而若夷。 ——《观会通以行典礼论》 遇到繁多的事情,好像只在处理一件事,处于危险的境地,好像是走在平地上。 遇乱履险,要心神镇定,不为事情的繁多而慌张,不为处境的艰险所吓倒。 无以待之,则十百而乱; 有以待之,则千万若一。 ——《类篇叙》 对待事情,关键在于胸中有无处理的方法。 没有方法,即使事情很少,也会手脚忙乱,办得一塌糊涂;有了方法,纵然事情很多,也能镇定自若,办得有条不素。 戒心之易忘,而骄心之易生 ——《陆贽》 警惕之心容易遗忘,骄做之心容易滋长。这是人之常情,难免有之,但也正因为这样,才需要特别注意,戒骄戒躁。 —— 曾文穷尽事理 其气味尔雅深厚 曾巩(1019-1083),字子固,建昌南丰(今江西南风)人,史称“南丰先生”,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有意奸而外淑, 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有实大于名, 有名侈于实。 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能辨之不惑, 议之不徇?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 ——《寄欧阳舍人书》 人的品性各异,不与外貌相干,不和名声牵连。只有内心修德之人,才能不被迷惑,不徇私枉法,真正做到秉公符实。 拙己从谏,仁心爱人,可谓有天下之志。 ——《唐论》 放低姿态,听从劝谏,爱惜百姓,这就是心怀天下的志向。 天下之事,其可忧者甚众,而当世之患, 莫大于人不能言与不肯言,而甚者或不敢言也。 ——《与孙司封书》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 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 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记》 王羲之凭借自己勤奋练习,晚年书法放得大成。后世比不上王羲之的,不是天赋不及,而是功夫不够。勤能补拙,洵为良训。 —— 笔力简而健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封荆 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 抚州临川(今江西东乡)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因循苟且逸豫而无为,可以侥幸一时, 而不可以旷日持久。 ——《上时政疏》 因循守旧,苟且偷安,可以侥幸一时,不能维持一世。王安石力主变法,反对守旧,力主大有作为,反对苟且偷安。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游褒禅山记》 “无限风光在险峰”,没有坚忍不拨的毅力,不付出巨大的代价,就无法攀登“险峰”,也无法取得任何成就。 临行而思,临言而择。 ——《仁智》 谨言慎行。经过思考再行事,就会去掉盲目性,减少失误;经过选择再说话,就会去掉随意和轻率,避免失言。 坏崖破岩之水,原自涓涓; 干云蔽日之木,起于青葱。 ——《风俗》 滑涓细流,汇成坏崖破岩之水,幼小嫩苗,长成干云蔽日之树。防微杜渐的道理不言而喻。 ![]() ![]() |
|
来自: thchen0103 > 《文学●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