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独立设计 · 十年与木为伴,他让自己和作品“活”成了一棵树

 Zhanggx 2017-07-22

独立设计 · 十年与木为伴,他让自己和作品“活”成了一棵树

“如果可能的话,我希望像树木一样成长,它们沉默、缓慢,却扎实,靠近天空,这也是‘里白’的理想。”被乡亲称作“柴头”的海弟,10年与木为伴,从着迷于木头的结构,到巧用木头成器,他靠固执、缓慢、少量、劳作把他和他的作品“活”成了树的样子。

独立设计 · 十年与木为伴,他让自己和作品“活”成了一棵树

“像我这样长得又瘦,说话慢半拍的人,按照我老家的说法叫做‘柴头’,柴就是柴火的柴,说白了就是‘木头人’的意思。”在“一席”的舞台上,正是因为这一番话,我一下记住了这个名叫海弟的小木匠。

跟他自己形容的一样,海弟的性格有点木纳。与他说话,十句中得有八句你得帮他把话补全了。唯独聊起木头的时候,一贯沉闷的他才变得鲜活起来。

独立设计 · 十年与木为伴,他让自己和作品“活”成了一棵树

“这是坤甸木,南方拿它做‘龙舟’的船身,因为它木质坚韧,弹性好,还耐腐。每年赛完‘龙舟’可以直接把船埋进河沙里,等来年端午节挖出来再用。”

“这是荷木,木工很怕锯这种木头,因为荷木的树皮里含有一种叫做草酸钙的化合物,容易让人浑身瘙痒。以前在农村给鸡脱毛时,就在鸡身上洒一些荷木屑,那些鸡痒得不得了,跳啊跳的就把身上的毛给脱光了。”

海弟喜欢如数家珍般的向来访者介绍自己的“藏品”。他的工作室里,每个角落都堆满了木头标本,这些标本有大有小,最多的还是那些整齐码放在木匣里的小木块,每一个木块上都标记好了名称和编码。

独立设计 · 十年与木为伴,他让自己和作品“活”成了一棵树

独立设计 · 十年与木为伴,他让自己和作品“活”成了一棵树

与普通的木匠师傅不同,每寻到一块从未见过的木头,海弟总会又看又嗅,又摸又刻,他会刮下木屑放到显微镜下查看分子结构,会追根溯源查出木头的产地和生长环境……然后,以此推演出木头的实用价值。他说:“木头没有优劣之分,关键的是用到合适的地方。”

独立设计 · 十年与木为伴,他让自己和作品“活”成了一棵树

独立设计 · 十年与木为伴,他让自己和作品“活”成了一棵树

很多人觉得,海弟这样做太讲究、也太累。“这哪是在做木匠,分明是在做研究嘛。”但海弟觉得,正是因为这份对木头的好奇,才有了今天的自己。

10多年前,学习食品检验专业的海弟,大学毕业进入检验机构工作。每天生活在透明的玻璃房里,他觉得自己接下来的人生或许都将像那间玻璃房一样,一眼看到了底。唯一能让他提起兴趣的事,就是到隔壁木头实验室里找一些木头,回家DIY。

有时候朋友会问,“这是什么木头?干嘛要这样做?”对木头没什么了解的海弟根本回答不上。恰好此时,他遇上了木材鉴定专家苏中海教授。在苏中海教授的帮助下,他从最基础木质的结构开始,摸索每一种木头属性。

独立设计 · 十年与木为伴,他让自己和作品“活”成了一棵树

独立设计 · 十年与木为伴,他让自己和作品“活”成了一棵树

独立设计 · 十年与木为伴,他让自己和作品“活”成了一棵树

独立设计 · 十年与木为伴,他让自己和作品“活”成了一棵树

第一次在显微镜下观察木头,他震惊了。显微镜下马尾松的树节,像沉邃而迷人的眼睛,“那里有海洋、有闪烁的霓虹、长满黄花的树····这是一个我从未见过的世界。”从此,他迷上了木头。

骑一辆老“二八”,背个大包装上绳子、放大镜、锯子,海弟开始他的“寻木之旅”。不看昂贵且热门的“紫檀”“黄花梨”“酸枝木”,他只收“破烂”。农村的大水瓢,开裂的糖果盘,老旧的破门板……这些上了年纪,满是岁月皱纹的老物件,才是他的心头爱。

独立设计 · 十年与木为伴,他让自己和作品“活”成了一棵树

独立设计 · 十年与木为伴,他让自己和作品“活”成了一棵树

有人不明白,他为什么要专门去收这些不要的东西。海弟说,老旧的、有了痕迹和时间烙印的,才能了解木头如何与岁月相处,才了解一种木头成为怎样产品才是最适合。“就像坤甸木农村习惯把它做成锄头,能用三代人。”

海弟鉴定木头的方式是用小刀削开木头的断面,看木射线和细胞导管,又摸又闻,这不同于老鉴定师一贯凭经验去断定木头的种类,老师傅们笑他,“你这个大学生懂什么木头呀!”但是经验有时候也会骗人。

“其实木头呢,不是你说它是什么木头它就是什么木头,而是木头本身它会告诉你它是什么木头。”在这样基础而细微的学习中,海弟用一种“格物致知”的态度去尊重每一块木头。

独立设计 · 十年与木为伴,他让自己和作品“活”成了一棵树

独立设计 · 十年与木为伴,他让自己和作品“活”成了一棵树

独立设计 · 十年与木为伴,他让自己和作品“活”成了一棵树

“木细胞、导管、薄壁组织、木射线,每一条木射线,它们——构成一个个纯朴可亲的小房屋,它们显得那么相似,却又是那么不同。只有窥视到它最初的形状,看看它心里装着什么,想走怎样的路途……”这是海弟的木材鉴定理论。

为了更好的研究木头的功用,他拜在木匠汪林永师傅门下,学习了木工活,从怎么刨、怎么凿、怎么锯木头开始,慢慢来感受传统木作里面的智慧。

海弟把他的生活融入木头里,这些年,他断断续续做了一些作品,比如那款名为“亭”的盒子,是他为画家白父七十大寿设计的,画家想用这样的盒子来装他的画册送给友人。还有一个叫做“檐” 的书签,造型类似屋檐,取“书中自有黄金屋”的意思。

对海弟来说,这些东西就已经不仅仅是一件器物这么简单了,可能跟着时间,成为一种记忆,在这种记忆里串联了好多画面,所以它不是一个点了,而是交织成的一幅幅画面。

独立设计 · 十年与木为伴,他让自己和作品“活”成了一棵树

独立设计 · 十年与木为伴,他让自己和作品“活”成了一棵树

独立设计 · 十年与木为伴,他让自己和作品“活”成了一棵树

独立设计 · 十年与木为伴,他让自己和作品“活”成了一棵树

独立设计 · 十年与木为伴,他让自己和作品“活”成了一棵树

2015年底,在与木头打了十年交道后,海弟推出了自己的独立家具品牌“里白”。

独立设计 · 十年与木为伴,他让自己和作品“活”成了一棵树

独立设计 · 十年与木为伴,他让自己和作品“活”成了一棵树

独立设计 · 十年与木为伴,他让自己和作品“活”成了一棵树

独立设计 · 十年与木为伴,他让自己和作品“活”成了一棵树

独立设计 · 十年与木为伴,他让自己和作品“活”成了一棵树

为什么这么久才推出产品?对于这个问题,海弟的回答是: “我是个很慢的人,说话慢,反应慢,常常别人在说些什么,我都跟不上,也可能需要花更长的时间去理解。所以这样一个慢慢来的人,用九年的时间学习与自己工作无关的木头鉴定、学习传统的木作工艺,最后决定在第十年,开始做自己的家具。”

“一棵树木,从一颗小种子开始,成材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砍下被用作木材,我们更需要好好的去对待,给它时间去干燥、处理,每一个步骤都得慢慢来,马虎不得,这样才算不辜负了。”这是他对木头的态度,也是他对“里白”产品的态度。

独立设计 · 十年与木为伴,他让自己和作品“活”成了一棵树

独立设计 · 十年与木为伴,他让自己和作品“活”成了一棵树

独立设计 · 十年与木为伴,他让自己和作品“活”成了一棵树

独立设计 · 十年与木为伴,他让自己和作品“活”成了一棵树

独立设计 · 十年与木为伴,他让自己和作品“活”成了一棵树

独立设计 · 十年与木为伴,他让自己和作品“活”成了一棵树

“里白”的每一件产品都没有假他人之手,完全由海弟自己亲手完成,“从木头的选择,购买原材料,木工工具的挑选,所有的东西都是从我手中经过。甚至每一根木头都要从我手中搬上二楼的工作室。”

大部分家具设计师,可能先有设计图,然后去找材料、想工艺,但“里白”产品的设计却不同,海弟跟人家完全反着来。我是先了解材料,去熟悉工艺,再去设计家具。因为我很清楚,我为什么要用这个材料,为什么要用这个工艺,设计是最后的事情,而不是第一。”

独立设计 · 十年与木为伴,他让自己和作品“活”成了一棵树

“里白”的产品,跟海弟很像,没有什么花哨的东西。简单的几何造型、四平八稳的榫卯结构,柔软又亲切,让人觉得,它将是一种踏实而长久的陪伴。“有能力认真地选一件能陪伴自己几十年的,且可以相看两不厌的家具,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此生选择了与木头为伴的海弟,或许希望透过“里白”,将这份对木头的心动传递给其他人。

独立设计 · 十年与木为伴,他让自己和作品“活”成了一棵树

独立设计 · 十年与木为伴,他让自己和作品“活”成了一棵树

独立设计 · 十年与木为伴,他让自己和作品“活”成了一棵树

独立设计 · 十年与木为伴,他让自己和作品“活”成了一棵树

独立设计 · 十年与木为伴,他让自己和作品“活”成了一棵树

独立设计 · 十年与木为伴,他让自己和作品“活”成了一棵树

正午文化:学习食品专业的你,怎样会想到去研究木头呢?

海弟:我生活的地方里海很近,在海边经常能捡到一些漂来的木头,有时我也会捡一些回家,做点东西。在我后来工作的地方,天天都能接触到各种各样的进出口产品,这其中就包括木头,我看着那些木头,就很想去接近它们,搞清楚它们是什么、叫什么、来自于哪里。来又碰到了我的老师苏中海,对木头的喜欢就一发不可收拾了。

独立设计 · 十年与木为伴,他让自己和作品“活”成了一棵树

正午文化:在什么时候下定决心要成为一名职业木匠的呢?

海弟:这不是一个时间点,而是一个过程,慢慢的熟悉它、了解它,就想好好的做下去。

我跟木头打了十多年交道,一直到现在,我也觉得自己没有准备好成为一个职业木匠。不懂的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还有很多,这个世界上木头种类那么多,就像我们人一样,每一种都有自己的性格。

现在,在哪里都能看到“匠人”这个词,这是个好事,说明大家心里面对纯手工的老工艺有美好的愿望,但另一方面“匠人”这词也有被滥用的嫌疑,“匠人”有一个很基础的标准就是时间,你得真正得热爱,投入进去,才有成为的可能,我觉得自己跟匠人还差得远,我会努力,好好踏踏实实的做,去接近它。

独立设计 · 十年与木为伴,他让自己和作品“活”成了一棵树

正午文化:怎么想到要开设“说木头”这个公众号的呢?

海弟:我开始接触木头完全是因为自己喜欢,每当发现一块以前没有见过的木头,我就会想知道它背后的一切,比如什么品种,产自哪里,质地如何……诸如此类,每一种木头的构造都不一样,我能在木头里看到世界。

中国是一个用木的大国,但人们对木头的了解却少之又少,也比较杂乱,所以我就想建一个公众号专门说说关于木头的知识。

独立设计 · 十年与木为伴,他让自己和作品“活”成了一棵树

正午文化:在“说木头”公众号的运营上,你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海弟:经常有网友发照片来问这是什么木,我总是不太知道怎么回答,木头的鉴定不是看花纹的,是得看它的细胞构造,认认真真的看,核对标本才能得出一个负责任的答案,它是要求人静下心来去了解的。

现代人最感兴趣的就是“什么檀”、“什么花梨”、“什么酸枝”,急切的想知道是不是诸如此类的木头,好像不是这些就没有什么价值了。但实际上,只要用对了地方,每一种木头都是最好的,没有高低优劣之分。

独立设计 · 十年与木为伴,他让自己和作品“活”成了一棵树

正午文化:通常来说,你做一件作品的过程是怎样的?

海弟:我做作品可能跟别人不一样,别人拿到木头就开始做了,可是我总是从鉴定木头开始的,我自己去找木头,鉴定它们,按照它们的秉性来做东西,强化它们美的部分,让木材本身的特性更多的在作品里彰显。

之前我做的大都是抽象的艺术作品,更多的是感受,感受这种东西很难形容,你心里有那一股子东西,用木头这样的媒介去表达。时间也不定,有时候几天也下不了一刀,可有时候那个感觉对了,能非常酣畅地把我想表达的表达出来。

独立设计 · 十年与木为伴,他让自己和作品“活”成了一棵树

独立设计 · 十年与木为伴,他让自己和作品“活”成了一棵树

海弟

里白品牌创始人、设计师、手艺人。师从木材鉴定专家苏中海教授,学习木头鉴定,期间从事古旧木材、古木家具收藏,2015年创立独立家具品牌里白。

独立设计 · 十年与木为伴,他让自己和作品“活”成了一棵树

独立设计 · 十年与木为伴,他让自己和作品“活”成了一棵树

独立设计 · 十年与木为伴,他让自己和作品“活”成了一棵树

◎本文由正午文化原创,图片由受访者提供,转载请注明◎

独立设计 · 十年与木为伴,他让自己和作品“活”成了一棵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