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女人选择单身?

 昵称40522588 2017-07-22

家庭观念的改变

古代社会中女性地位低下,必须依附男性才能生存。女性依靠婚姻换取生存资源,男性依靠婚姻换取自身基因延续以繁衍后代,因此婚姻在古代对男女双方而言都是必须的。

而现代社会,只要主观愿意,女性是可以通过努力工作生存下去的,婚姻对现代女性来说,失去了生存资源这一重要的吸引力,理想的婚姻变成只是两个各方面契合的人打算共同生活下去,因此越来越多人选择嫁给“爱情”,若遇不到自己的“真命天子(女)”,则会选择保持独身。

对此,女性情感专家苏芩表示 :“现代女性除了不能自己生孩子,其他事都能自己做,她们自身经济独立,对于婚姻,已由对物质的看重转变为对情感的更多需求。”这也是造成“主动选择单身的女性明显增多”的主要原因。

  

享受单身生活的自由自在

不少人主动选择单身,因为视个人自由高于一切,在享有更多空间和自由的同时能充分实现个人价值,也无需对恋爱、婚姻或家庭生活中必需做出的妥协让步。

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在其著作《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中预言“当人们变得功利和实际,并拒绝接受社会环境为他们作出的传统安排是一种理所当然的选择时,当人们认识到家庭尤其是亲子关系所带来的巨大个人牺牲时”,“资产阶级家庭的解体”便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因为独立思考的男女们必将选择另外一种更舒适、更自由、更能实现自我价值的生活方式。

来自美国达拉斯的拉迪卡就是这样一个“单身狂人”。60岁的她是教育软件分析师,单身至今并乐在其中。“我一直自己住,在4个不同的国家生活过,这没什么大不了。我有自己的公司,会开飞机,一切事情都自己打理。”她说。拉迪卡对自己的生活状态颇为满意:“我不忧虑未来,回家后也犯不着与人争执,既不担心背叛也不会有‘空巢症’。与许多已婚朋友相比,我的生活可谓无忧无虑。”

  

社交条件的成熟

纽约大学社会学教授埃里克·克利嫩伯格认为,当今的单身独居人士相较以前更不容易被孤独感所折磨,因为社交媒体大行其道,即使足不出户也能与人交流。

“社交革命”从最初的电话到现在的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这些都使社交生活与单身独居的界限不再存在,城市化和通讯技术的变革有力支撑了独居生活的现实可能。而都市文化又侧重于迎合单身人士,无论是社交生活的多样性,还是社交场所:健身房、咖啡馆,到酒吧、餐馆、俱乐部等,可独自一人享受的休闲方式增多,持有不同价值观的单身独居人士容易在此找到团队,获得共鸣。所有这些都令单身生活变得比以往简单容易。

  

对于不少家庭刚刚成形、疲于应付工作和家务的人群来说,这样的生活方式确实令人羡慕:周末睡到自然醒,晚饭爱做不做,留出大把时间发展个人爱好,与好友聊聊电影、音乐和书籍。而即使是没有孩子的中年夫妻,也因为要顾及对方感受,生活中不可能如单身独居那样随心所欲。

恋爱恐惧症

今年,婚恋网站珍爱网曾对全国9000万会员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发现,超八成单身男女有“恋爱恐惧症”。在恐恋族群中,54%的人因糟糕恋爱经历导致“恐恋”,36%的人受身边人失败婚恋的影响,10%的人因父母离异或对家庭亲情寡淡。

对此,珍爱网婚恋专家张莎莎分析,许多单身男女不谈恋爱不是因为他们不想爱,而是因为不敢爱,有的因“恋爱恐惧症”,有的因自身不爱社交的原因而迟迟不进入恋爱状态。

  

“单身独居”今后将愈演愈烈?

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员李银河表示,中国已开始走向独居不婚的进程,且会愈演愈烈。她解释说,婚姻制度与喜新厌旧的人性相矛盾,而现代社会人均寿命的延长,导致现代人对传统婚姻不再钟情。

“现代社会,婚姻家庭的形成不像过去基于传宗接代或者经济互助,婚姻越来越以感情、追求浪漫爱情为基础。”同时,人均预期寿命,在农业社会,包括西方工业化之前的传统社会只有三四十岁,“很容易从一而终,夫妇感情在没有发生变化之前,就谢世了”,而当代社会,人均预期寿命七八十岁,“固定的婚姻关系让终身只有两人,不许有别人,就出现了大量的厌倦、摩擦和痛苦。因此,很多人不愿作茧自缚,索性直接放弃婚姻。”

不过,李银河仍指出,在传统家庭观念仍根深蒂固的中国社会,“结婚仍有特别重要的价值”。虽然80年代以婚姻状况衡量人生成败的观念现在已有巨大改变,但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家庭仍在世俗宗教中占有重要角色。“中国没有神的崇拜,但有祖先崇拜,大家觉得永生不朽的渠道是由下一辈继承自己的血脉。”她指出,在中国,即便是同性恋者,也有人与异性结婚,其中七成同婚者的目的是为了传宗接代,“在同性恋的调查中,好多男同性恋是家中唯一的男孩,他们选择异性结婚的理由是‘’如果不结婚,不生孩子,那就对不起父母‘’。”

此外,中国家庭普遍有催婚、逼婚的现象,“剩女”一词自2007年面世后就长期停留在话题榜等都是这一传统观念的延续。

面对这一现象,有人提出,传统家庭里的责任感、忠诚、承担、为下一代牺牲的精神,都是值得推崇的价值观与美德,社会应竭力呼吁维护以家庭为单位的社会结构。但也有人提出,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观念变得多种多样,不婚独居的比率增高已是不能扭转的趋势,一个包容进步的社会应给予更多的宽容与理解。

未来可能面临的问题

孤独寂寞

有学者认为,社交网络的发展使得单身独居人士足不出户即可满足社交需求,对此,麻省理工学院哲学家Sherry Turkle表示很疑惑:“为什么我们对科学的期待会大于对人的期待?”。她认为科技并没有使人们联系得更紧密,恰恰相反,“网络世界”使人们越来越疏远。也许科技的发展使我们不再感到很孤单,但这并不表明我们是否真的不再孤独。

关于社交网络对社交需求的满足情况,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研究人员斯蒂文·科尔调查发现:单纯的社交网络朋友圈实际无助于减轻孤独感,在网络上得到再多的“赞”,也不及生活中几个知心朋友和熟人的寥寥数语。

  

无人赡养

崇尚单身独居的人都享受这种生活的自由自在,不过,不是每个人都能把这样的日子过好。

对于单身生活,美国纽约一名小有名气的杂志编辑朱莉安一直乐在其中,30岁、40岁到50岁都这么一路走了下来。然而,有两件事彻底改变了她快乐的独居:一是横扫美国的经济萧条,二是她终于跨进了60岁这道槛。

公司倒闭了,朱莉安因为拖欠高额房租被赶出了公寓。身体素质再不如以前,一次病毒感染把她击垮,不得不住院,却因为没缴纳过医保金,负担不起住院费。这时候,她身边几乎没有指得上的人。虽然她交友众多,住院期间却鲜有探访者,更难找人在经济上予以支持。出院后,朱莉安搬到一处廉价的小房子居住。偶有善意的朋友想登门造访,也遭到她拒绝。“她白天就开始喝酒,不守约,整天穿着浴袍。”她的朋友说,“我非常担心她。”

  

对于年轻时享受的无拘无束的单身生活,也很难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当步入老龄阶段,就会面临无人赡养的境地,尤其是在我国社保机制尚未完善的情况下,这个问题是所有选择单身独居的人需要认真考虑的。年轻时的“享受”这时候也付出了相应的代价。

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只要不对其他人造成不良影响,这种生活方式就无关是非对错。而对于选择单身独居的人来说,也许,只是没有遇见那个对的他(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