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桢132:《周易和中医》节选:地支

 镜秋堂 2017-07-22
张桢132:《周易和中医》节选:地支 


第一节  月亮对于地球和生命的作用

       到现在为止,为了叙述的方便,我们只谈了太阳年,只谈以太阳对于地球和生命的决定性影响作用。然而宇宙天体是一个整体,对于地球和地球生命而言,还有除了太阳之外其它天体所产生的影响作用。地球气候状态和地球生命状态,是在所有天体相互作用中产生存在发展的。太阳系之外的天体决定着太阳系整体命运和状态。太阳系内太阳对于其它只占百分之二质量的天体起着决定性影响作用。所以太阳对于地球有最重要的作用。地球只能与太阳共命运同存亡。作为距离地球最近只有三十八万公里的月球,因为近,所以对于地球和地球生命产生了特别巨大的影响。

      本来,如果只就质量而言,月亮和地球之间的万有引力与太阳和地球之间的引力相比,是很小的。然而因为月地距离很近,所以这种引力引起的现象就显得特别大,特别明显。月亮引力可以引起海洋潮汐现象。每天早晨海潮上升,晚上海潮降落。每年中秋时节,我们中国的钱溏江,海潮如千军万马,汹涌澎湃,非常壮观。古人早就发现,这都是月亮对于海洋的引力造成的。月亮对于液体的海洋有引力,对于气体的大气自然也有引力,也可以引起潮汐现象。影响气候。满月后三日和初月三日,容易引起灾害天气,古人通过观察思考就明白了与月亮的有关。月亮对于固体的地壳和地心中的地浆,也会产生巨大的引力,可能诱发地震和火山,引发油井事故。同理,月亮的引力与生命体与人也有很大关系。人体百分之七八十是由液态物质构成。能不受月亮引力影响吗?古人称妇女的月经为月信,就是发现了月亮和月经之间的关系。

       月球对于地球和生命所产生的引力,随着月亮状态的变化是不同的。满月时产生的引力最大,就会引起人本液体的流动状态变化,血压变化、心跳变化,就会诱发心脏病、高血压和情绪激动,就会引发精神病。

       月亮的光是对于太阳光的反射。这种光线是柔和的,对于地球生命却也是非常重要的。科学家发现,这种光线可以促进植物的物质积累和正常生长,可以促进植物伤口的愈合。月亏损时播种和月圆时播种结果有很大差别。这种光线还可以提高地球大气的平均温度,尽管是很小的。

      我们中国古代是农业文明最发达的地区,所以华夏民族对于月亮和生命和人的关系认识至为深刻。所以古哲称日月星为三光,称日为太阳,称月为太阴。认为是太阳和太阴共同决定着影响着地球上的生命状态。

     基于这种根本性的认识。我们中国人在创造纪时系统时,就不单纯以太阳回归年作为标准了。我们中国人特别注意到了月亮周期。将月亮一个周期作为一个月,用这种时段来度量太阳年周期。这样就产生了我们中国从夏代起就逐渐实行的阴阳合历。原先以三十六日多为一个太阳年,忽视了月亮的作用。后来将二者结合起来,在太阳回归年中显示出了月亮周期。而将二者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就是天干和地支。


第二节 十二支的产生
 
       古人通过感觉寒温就可以获得对于年周期的直接认识,通过长期立杆测日影长短,也不难发现太阳回归年周期。这种周期性是太阳系的主旋律,影响着整个太阳系内的天体和生命。再加上古人对于月亮圆缺周期的认识,对于月亮对地球潮汐形成和对人生影响的认识,古人自然就产生了太阳日和太阴月共同对于生命的产生存在和变化有决定性影响的思想观念。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为了农业生产,为了生活,为了与疾病作斗争,古哲开始用月周期来度量太阳回归年周期。结果自然发现,每个太阳年回归周期为三百六十五日多,而一个月亮圆缺周期才二十九日多。所以一个太阳回归年里,月亮经过十二次周期性变化后,还有十一日多。这样,三个回归年里就多出三十三日,也就是还可以多出一个月亮周期性变化来。为了用月亮周期性变化度量太阳年周期,使二者不相矛盾。古人设置了润月。而那个润月的设置,实际上就是增加了一个月亮周期性变化。一年成了十三个月,日数总和虽然比太阳年周期多了一些。但并不违背太阳年为主旋律。因为设置的那个润月里,恰好只有气而没有节。而二十四节气是按照太阳年周期平均分成二十四段确定的。所以虽然多了一个月,仍然只是对于太阳年周期的表示。这样,将每年分成十二个太阴月,有时加一个润月,所有的十二个月里都有一个节。这个节就是将太阳年分成十二段的标志。对于一年十二个月,古人分别作了命名。

       第一个月就是冬至所在月,命名为子月。子的意思是太阳从南回归线开始向北移动了,新一年的太阳诞生了,新一年的第一个月诞生了。古代有相当长时期,人们是冬至过年节。子月里夜长昼短,老鼠在夜晚活动就显得特别明显,所以人们形象地将子月称为鼠月。子月相当于现在的农历十一月。树木的毛根开始滋生。

       第二个月命名为丑月。农事休闲月分,耕牛出力少了,大雪寒冷时节又特别需要人们精心照料,开春才可以更好地使役。这样就有了丑牛月的观念。

       第三个月命名为寅月,从秦代起,改作为过年节的月份,秦始皇名正,所以称为正月。古人将老虎的形象活动与寅月联系在一起。雨水节的月份,从此气候变暖,人间生机勃勃,如虎之雄。

       第四个月命名为卯月,春分节在的月份,因为野兔开始在草地上飞奔洛跃。古人就有了卯兔月的观念。

       第五个月命名为辰龙月。就是现在的农历三月。谷雨节所在的月份,云腾致雨,大地湿润,最宜春种,古人认为是天龙带来了好雨水,古人崇拜的龙的旺盛气象伴随着百花齐放。

       第六个月是巳月。立夏后的小满节在这个月。农事繁忙。古人将蛇的出现频繁与这个月份联系在一起。

       第七个月是午月,因为太阳到了北回归线,是北方接受阳光最多的月分。是夏至节所在的月份。也是马这种动物特别善于奔驰的月份。气候炎热,常常干燥,气象旺盛。太阳如火。

      第八个月是未月。大暑节所在的月份,也是羊这种动物增肥最快的时节,长新毛的时节。

       第九个月是申月。是万物得以经受炎热之后伸展舒畅的月份,又是处暑节所在的月份。是猴子特别活跃的月份。灵长类预知寒冷不久就要来临了。开始向南迁居了。

      第十个月份是酉月。是秋分节所在的月分,中秋节在这一月。人们秋收正忙。古人发现鸡的活动在这个月比较特殊。中秋之后,家养鸡的产卵就明显减少了。 

         第十一个月份是戌月,这一月有霜降节,寒霜降落,是气候开始寒冷进入冬天的月份,冬夜人们休息的时候,狗忠实地守卫着门户,一有动静,就出声告诉主人。所以古人将戌月和狗联系在一起。

       第十二个月份是亥月,这一月有小雪节,下雪前,农家养的猪就会自动衔柴草,铺到窝里,我小时候注意到这个现象。所以古人将这一个月与猪联系在一起。

       如果有一个月恰好没有上述的十二个节,古人就将之称为润月。在那一个农历年里增加了一个月亮月。这样,太阳回归年每经过三年增加一个润月后,总天数就刚好与太阳回归年基本相合。

       现在我们有了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十二个月的名称了。也实际上明白了这些月份名称的命名,是表示年周期中十二种不同气候状态的。与将太阳年周期分成十个三十六日的天干的意义是一样的。


第三节  月相地支和生命关系揭密

 
 

       从农历月份产生的过程来看,十二支实际上还是用月亮周期来度量太阳回归年周期。每个月的气候状态还主要是由太阳照射到地球上的能量多少为主决定的。并没有显示出月亮的作用。

      月亮对于地球的作用,从古代农历记时系统那里可以显示出来呢?从月亮月的具体日子中可以显示出来。

      从初一到初三,月亮开始出现,先是很小的月牙儿,几乎看不到,古人称为子月形象,新生的月亮的儿子的形象,后来变成了初三到初五逐渐增大的弯月,古人称为丑月形象。人的感受有些丑,实际上是很可爱的意思,有人称为峨眉月。

      从初五到初十,月亮的位置逐渐远离太阳,光明面越来越大,最后接近一半大,称上弦月,其中初五到初七,就是月亮周期的寅时段,开始殷实起来。从初七到初十,就是古人称呼的卯时段,可以对着月亮看到月球中隐约的模糊的月球表面,可以看到引起古人丰富联想、想像的玉兔的形象了。

      从初十到十五,前一半时段古人称为辰龙时段,月亮的亮度继续加大,半月逐渐向满月转化。古人想象中将月球表面起伏;连绵的视觉形象想像成了龙。后一时段称为巳蛇时段,是古人在月光下翩翩直舞、如金蛇狂舞的状态。

      从十五到二十,前一半时段是古人称之为午马的时段。后一时段是古人称之为未羊的时段。前一段月亮丰满光明如骏马奔驰,后一段月亮逐渐变成下弦月,光明和热力减退,如羊毛的颜色。

      从二十到二十五,前一半时段是申猴时段,后一半时段是酉鸡时段。下弦月越来越小。晚上出现的时间越来越迟。猴子和鸡对于这种月相的变化有特殊的表现,古人观察得特别仔细。

     从二十五到月尽,前一半时段是戌狗时段,月亮突然出现,小偷惊慌,狗最容易发现。后一半时段是亥猪时段。月亮越来越小越黑,如黑猪的颜色。

     今天我们将月亮周期性变化的月相分成了十二个阶段,分别将之用十二地支来命名。只有这种分法,这种十二支时段,才准确地反映了月亮反射到地球上光能光质的多少,准确地将月球对于地球的引力变化反映出来了,才准确地反映了月亮对于地球生命的影响,对于人的影响。

     现在我们从农历记时系统中可以获得一个人出生时月亮的十二支形象,也可以通过十二支月份和十天干时段进行对比,从月份中获得出生时太阳所处的十天干时段。例如一个人出生于公元一九四六年三月二日,是农历正月二十九日,我们可以计算出他的太阳天干时段是冬至后第二个三十六日时段,即出生于乙干时段,又因为是出生于月亮周期的二十九日,所以属于亥时段。这样,此人出生日与太阳和月亮的联系就通过乙亥两个字表示出来了。

    类似地,我们将每一个人的生日都可以换算成用一个天干和一个地支表示表示的符号了。从这个符号出发,可以推测月亮和太阳对于这个人的影响。


第四节 昼夜周期
 
       我们已经从两个途径说明了地支是什么。第一,认为地支是用月亮绕地球公转的周期来度量地不绕太阳公转的周期时,奖太阳年周期分成了十二个依次排列的段落。有时多了一个润月,却并不影响每个月中都有一个太阳年周期平均等分为十二份的一个时点,也就是节。古人用十二个字作了形象而富有意义的命名。从这个意义上讲,这种月支实际上也是表示太阳年周期的。也反映了体现了那一时段太阳和月亮、地球的位置关系,也反映体现了地球气候、地球生命与与这种状态中的各种因素形成的关系状态。

      第二,我们将月亮公转的周期二十九日多分成了相等的十二段,依次用十二支作了命名。这种命名反映了月亮的状态,将月亮具有的阴阳四象的状态用十二种周期性变化的状态来较精确的作了表示。不同地支时段月亮有不同的状态,所给预地球和地球生命投放的光和磁场、引力其它因素是朦胧明显区别的。相信生命在进化过程中同化了这种因素,适应了这种因素。

      今天,我们从第三条途径来说明地支。

       地球自转形成了昼夜。背日的一面为夜,向日的一面为昼。这种昼夜周期影响着地面吸收到的能量有所不同,这种规律性的变化也如同年周期可以分成春夏秋冬和十二个时段一样,古人将之分成了十二段。每一段称作一个时辰。后来公元纪时系统中,又将每一个时辰分成了两个小时,这样我们说一昼夜是二十四小时,也可以说一昼夜是十二个时辰,是十二个大时。

      在这种分法中,第一个时辰的起点,应该是地球某地夜晚的中点。过了这个时点,距离日出的时间就开始变短了,越来越短了。古人称为子时,称为新的一日的开端。古人都是在当地测量日影的,能够确定正中午,所以也用古代的报时器能够准确地测量出当地当时的子时。现在全国全世界使用着同一纪时系统,尽管分了许多时区,要准确的定出某地的子时和午时还相当麻烦的。

      当地球自转半圈之后,当时是子时的地点,就到了正午太阳当头照的时间,所以古人将之定为午时。这个午字中的第一笔,就是太阳的影子,干字的部首,就表示了是古人发现所立的测量杆或者说是树杆。所以合起来的意思就是太阳影子最短的时间。现在我们仍然可以用这种办法来确定当地的正中午。

      确定了午时,用十二等分法的报时器就可以准确确定子时,也可以确定其它十个时辰的起点和时段了。古人依次命名为子时、丑时、寅时、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

     同样,古人特别注意观察动物在昼夜周期里的活动状态。将子时与鼠的活动状态联系在一起。这种体型较小的动物特别聪明、灵活、敏感。选择了这种最黑暗时段来吃食活动,它的体内拥有着很大的阳气,可以抵抗阴冷黑暗。山中的松鼠能够将坚果收藏在鼠洞里过冬,说明坚果核桃类也有如鼠类一样的阴阳性质。

    古人将丑时与牛联系在一起,从前农业牛耕时期,人们总是在晚上多次起来给牛喂草。特别是丑时,也就是现在讲的一到三时,必须起来喂牛。几千年的经验和习惯,形成了古人对于牛在丑时的表现的深刻的认识。将丑时与牛联系在一起。

    同理,古人将寅时与虎类的活动、卯时与兔子的活动、辰时与蚕龙的活动、巳时与蛇类的活动、午时与马类的活动、未时与羊的活动、申时与猴子的活动、酉时与鸡的活动、戌时与狗的活动、亥时与猪的活动联系在一起。这种联系中肯定反映了动物与时间之间的特殊关系。在古人心目中,是自然而然的现象和事实。在今天居住在城市里的人而言,如果不经过特殊的观察体验和科学实验,要清楚其中的联系,还真不容易。

      现在我们所用的时辰,是按照与公历中的小时相对应的关系确定的。晚上十一时到第二日一时,称子时,一时到三时称丑时,三进到五时称寅时,五时到七时称卯时,七时到九时称辰时,九时到十一时称巳时,十一时到十三时或者说到下午一时为午时,下午一到三时称未时,三到五时称申时,五到七时称酉时,七到九时称戌时,九到十一时称亥时。

      如果当地所在时区和国家所在时区不同,这种时辰的确定,就必须推迟或者提前才可以准确应用。例如在北京时区之西两个时区,时辰的确定就可以推迟两个小时。


第五节 太阳活动周期
 
      地球自转形成了昼夜周期,产生了能够表示这种周期性变化规律的十二时辰,也就是十二时辰地支,十二时支。地球公转产生了年周期,用月亮公转的周期来度量年周期,产生了表示这种年周期的十二个地支月,也就是十二月支。每个月都包括太阳年周期中一个十二分之一的分点。

      我们还将月亮公转周期分成十二个段落,也用地支来表示。这样,每一个日期也就有了一个日支。然而这个日支的确定方法和现在流传的日支是不相一致的。对于现在流传的依次表示十二日的日支,现在我还不知道其具体的天文学背景和意义。

      古人很早就发现了太阳活动有一个十二年的周期。至于这种周期是太阳公转形成的还是太阳自转形成的,还是太阳自身产生能量释放能量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古人当然不很明白。然而这种长期存在的事实,古人中的长寿者、智慧者、敏感者、有问天测天精神和手段者,从长期的观察测量和体验思考中却获得了。他们也用十二个地支的名称来表示这种周期性,作为顺次十二年的名称,并将其表示的太阳活动周期性明白的告诉了人们。

      太阳这种十二支,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干支纪年系统中年支。第一年是子鼠年,自然界常常会出现雨水适时,草木籽粒饱满,鼠害流行。第二年是丑牛年,自然界常常出现气候湿润,土地肥沃,庄稼丰收。牲畜也骠肥体壮、繁殖多。第三年是寅虎年,猛兽老虎们也随之得以获得好的生存条件,较多的生出来限制食草动物了。第四年是卯兔年,免子跑得快,体形又小,随着大型动物减少,老虎们只能与兔子们进行竞争了。第五年是辰龙年,因为干旱,是蚕龙一类昆虫特别多的年份。那些蝗虫群体结成巨大的龙阵龙体,在天空中飞过时遮天蔽日,也将地上的庄稼一扫而光。第六年是巳蛇年,因为气候湿热,钻在地洞里的蛇常常跑到地面上来。

      总之,这六个年头大地获得的能量似乎越来越多。

     第七年是午马年,太阳活动旺盛,草木也旺盛,草原上马儿跑得特别快,马群特别活跃。马因为跑得快,所以出汗特别多,汗的流畅程度对于马的生理健康特别重要,这种气候最有利于马匹健康生长。第八年是未羊年,太阳周期性活动有所减缓,而大地上草木却依然旺盛,羊群获得了大发展。第九年是申猴年,灵长类利用了羊年的好基础,得以较旺盛的发展了,然而却也感受到了气候一年比一年冷,有了饥饿的感受。第十年是酉鸡年,鸟类常常因为食物不足或者被灵长类动物捕捉而减少、死亡。人类的捕猎也从地上将目光转向了空中鸟类。进而人类开始养鸡。第十一年是戌狗年,狗这种聪明的动物为了生存,与人成了好朋友,共同应对自然气候变差的环境。在人类的保护和饲养中,得以生存。还常常吃人的粪便。第十二年是亥猪年,气候更冷一些,野猪这种难以捕猎的动物也遭受到了危机,食物少了,天敌特别是人也注意到了只有捕食野猪才可以过年。人类早期就是从这种气候恶化的环境中与野猪竞争,又开始养猪的。

      总之这六个年头气候有些持续变坏,地球上获得太阳的能量有些减少。

      我们现在讲的某某年,似乎情况变化没有我在这里所说的这样典型、明显。但是仍然有这种迹象存在。聪明的古人将这种有升有降的周期性变化用十二年支来表示,将这种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的经验智慧传给后代。到我爷爷这一辈人,还常常讲饥猴饿狗年。这些年都在周期性下降的阶段。我爷爷还说过,牛马年,广收年。这些年也恰好都在周期性上升的六个年头里。

     到现在为止,我们有了十二年支、十二月支和十二时支的概念。也有了十天干的一些概念。所有这些概念中最重要的共同点就是表示了某种天体运动的周期性。这些周期性运动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变化万千的天体世界、自然生命世界,形成了人类社会世界和人类个体世界。


第六节 十二地支的字源形象
 
       十二地支是用十二个汉字来表示的。这十二个字,不仅是十二个名词,而且是十二个顺次排列的序数,更重要的是这十二个字构成了一个表示客观事物周期性的系统。表示了这种周期性过程中可以分出的十二种不同的状态。这种表示法,就如同我们将正弦曲线分出峰谷、分成由谷到平、由平到峰的上升部分和由峰到平由平到谷的下降部分一样。不过比数学上这种简单的分法更详细,将一事物的周期性变化全程分成了十二个部分。

       今天我们通过表示地支的十二个字的字义,来加深地支是表示周期性变化的模型。

       字,古代的写法是一个孩子刚产生的形象。也表示农历年中的十一月,因为这一月中有冬至节,节后太阳又开始从南回归线向北移,一阳回归,就如同一个新生命产生。

        字,古代的写法是一个孩子出生后举手的形象,幼稚可爱。也表示农历十二月阳气上升,开始萌动,乱弹手足。白昼明显开始加长的现象。

       字,古代的写法是充满阳气的事物物由下向上生长,受到上面的表示阴气的宝盖的限制和保护的状态。也表示农历正月地下的生命已经具备了向地面之上发展的势头。却仍然呆在地下。

       字,古代的写法是打开门户的形象。是冒险出行的意思。是生命自身和环境中的阳气开始充实了,因此开始冒出地面来了。

       字,古代的写法和音都与振动的状态有关。精神振作,振奋之间。表示农历三月草木在阳光下伸枝展叶,百花齐放。

       字,与四字同音,是一条弯曲的蛇的形象。古人认为在地下休眠的蛇类是阴物,在农历四月阳气的催动下,开始到地面活动了。也表示树木的枝条灵活柔软。

      字,与五字同音,是夏至日立杆测影、发现影子最短的形象和意义。因此也表示包含夏至的农历五月。还表示人到中年,生理变化开始走下坡路。有人讲此时阳极生阴,一阴始生。

      字,是草木种子果实成熟发出香味的形象和意思。也正是农历六月许多作物呈现出来的状态。从前北方人农历六月后才开始杀羊吃,认为此时的肉才最有阳气,最具美味,最能补益人,年底就停止杀羊。中年人也最有品味。

      字,是日字中有一竖穿过。表示阳中有阴,阴已经得以深入阳中。表示农历七月,气候转凉,秋风吹,落叶飘。是阳气开始明显收敛的状态。

      字,与酒字酒器形状相同。表示农历八月,米粟成熟,古代人们开始用来酿酒。处处酒香扑鼻。古人认为二月卯字如开门,八月酉字如闭户。很明显是气候变化的不同状态,相反状态。

     字,是在表示土的戊字里面加了个一字。表示万物将生命开始收藏到地下了。

     字,古代与豕字(即古代猪的名称)的写法几乎没有区别。猪是繁殖能力特别强大的动物。常常在农历十月生子。古人用亥字表示农历十月。阴气强盛,阴极之后将生阳。恰好与农历十一月是子月相联在一起。

     从这十二个字的古代写法形象意义中,串联在一起思考,地支不仅表示年周期,而且是表示一切生命周期的模型和系统。


第七节 

。。。。。。。。。。。。。。。。。。。。。。


第八节 干支和气候的关系之一

       内经中讲善言气者,必彰于物。古哲正是从客观存在的气候的变化和特象的变化中寻找到规律性、周期性的。地支就是对于这种规律性概括的一种模型。
      古哲认为气候变化过程中存在着六种不同的气。有寒气,有火气,有燥气,有湿气,有暑气,有风气。而这六种气与十二地支有对应的关系。

      子午二支中有少阴火气。子是十一月冬至之后一个月,午是夏至之后一个月,为什么说此二支中含有少阴火气呢?

      我们就整个地球而言,当北半球处于子月冬至后时,南半球正好处于午月夏至后。整个地球气候也是一个整体,不过我们人给分出了南北半球,区别出了子月之寒与午月之热。南北半球处于冬至和夏至这一特殊时刻,地球上的气候开始因地球绕月球转动而进入一个质的变化状态。此时,南半球的午火之气最旺盛,北半球的寒水之气最旺盛。同理,当北半球处于午月火气最旺盛的时刻,南半球又处于子月气候严寒的时刻。古哲就这种全球的整体气候状态,看成一个整体,将之用子午少阴火气来说明。

       第一,子月午月之气在地球上南北半球同时存在,北半球子月里的气候寒冷,生命之阳受到阴寒气候的包围。南半球生命之阳受到炎热气候的包围。整个地球上产生着南北半球获得的阳光多少的转化。太阳为君,是太阳给了地球上形成火热的能量,此时,南半球的阴气最少,也最小。所以就整个地球气候而言,古哲将这一子午气候状态命名为子午少阴君火状态。

       第二,子月和午月在地球北半球是通过六个月后相继出现的月份,是不同月份里出现的气候状态。子月寒冷,午月炎热。而造成这种差别的根本原因在于太阳这个君。而子月的状态与午月的状态有一种前后关联,前面的子月气候变异影响后面的午月气候变异,前面的午月气候变异影响后面的子月气候变异。这种变化的根源在于太阳给预地球的能量产生了变化。子月的寒气少,午月的火气会相应地旺盛,午月的火气旺盛,子月的寒气可能也少一些、小一些。所以古人将子午二支统一用少阴君火来表示。

     子月之后是丑月,同时南半球处于未月状态。所以古人将丑未二月共处的地球气候看成一个整体。丑未二月也在北半球相隔关年出现,也就是农历腊月的气候状态和六月的气候状态每隔六个月出现。二者之间也有相关的联系。六月是土月,是土地特别湿润的月份。也是地下深处相对特别阴寒的状态。而丑月却是土地常常因冰雪而湿润的状态。所以古人将此二月命名为太阴湿土主气的月份。


第九节 地支和气候的关系之二

   农历十一月和五月,也可以说是子月和午月,古人称为少阴君火主气。我以为这实际是讲,此前后两个月或者说此一南北半球寒温气候总状态很特殊,是由太阳这个天君在南北回归线移动引起的,是生命事物中阴气较少的状态。
    农历十二月和六月,也可以说是丑月和未月,古人称为太阴湿土主气。我以为这实际是讲,此种太阳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状态,形成了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土地都是湿土利生的状态。不过南方是湿热,北方是湿寒。
    农历正月和七月,也可以说是寅月和申月,古人称为少阳相火主气。这实际上是讲,太阳从南回归线向北移动到第三段时地球上总体的气候状态和生命状态。相火是相助生命之火,是得君火而逐渐转化之火,寅火转旺盛,申火转衰弱。
    农历二月和八月,也可以说是卯月和酉月,古人称为阳明燥金主气。这实际上是讲,太阳从南回归线向北移动到第四段时地球上总体的气候状态和生命状态。阳明是阳光明媚之意,燥金是讲气候干燥。金是讲此时的气候中存在着一种开与收的转化。卯月由收转开,申月由开转收。
    农历三月和九月,也可以说是辰月和戌月,古人称为太阳寒水主气。这实际上是讲,太阳从南回归线向北移动到第五阶段时地球上总体的气候状态和生命状态。太阳是大阳、阳气特别大的意思。寒水是讲此时地下水给人的感觉是冷冽清寒。不过,辰月之后,阳气越来越大,地下水越来越显得清凉,戌月之后,阳气越来越小,地下水也越来越显得热气腾腾了。
    农历四月和十月,也可以说是巳月和亥月。古人称为厥阴风木主气。这实际上是讲,太阳从南回归线向北移动到第六阶段也就是最后一个阶段时地球上总体的气候状态和生命状态。厥阴是指阴气到了一个即将处于最小的状态。四月北方太阳直射,阳气旺盛,阴气所占的比例很小。十月北方太阳斜射,阴气所占比例获得主导地位。风木是讲生命最旺盛最活跃的状态都在这之间。


第十节 十二地支和太阳十二年活动周期

      太阳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从南向北移动一次分为六个阶段,也可以说是分为六步,第一步就是少阴君火,就是子月的气候状态,此时南半球正是午月的气候状态。第二步就是太阴湿土,就是丑月腊月的气候导致的地面湿润状态,此时南半球就是未月的气候状态。第三步就是少阳相火,就是寅正月的气候状态,南半球正是申月的气候状态。第四步就是阳明燥金状态,就是卯月北方气候常常干燥的状态,此时南半球正是酉月气候干燥的状态。第五步就是太阳寒水,就是辰月气候状态,南半球正是戌月状态。第六步就是厥阴风木状态,就是巳月的气候状态,南半球正是亥月气候状态。

     如果我们反过来将太阳从北回归线向南回归线移动分为六步,以上的时段和气候状态也刚好打了一个颠倒。无论如何,太阳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只有六种状态。

      现在我们看内经中一段话:子午之岁,上见少阴,丑未之岁,上见太阴,寅申之岁,上见少阳,卯酉之岁,上见阳明,辰戌之岁,上见太阳,巳亥之岁,上见厥阴。

     这里讲的是岁,是每十二年里的天文太阳变化状态。上就是太阳主宰的天空。我们上面是就一年里天空太阳在地球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相对位置而讲的。然而这两种说法有共同点。都是以太阳为周期性变化的根本原因。都是探讨周期性气候变化的。都是用十二地支来表示的。

      古人用十二地支分别表示依次出现的十二年,给地球上空的太阳活动在此十二年里的不同状态作了阴阳区分,将这种区分对于地球气候和生命的影响作了说明。这种说明是与年周期内气候变化的十二支状态作了类比之后确定的。

     太阳活动是不是按照这种十二支所表示的过程状态前进变化的呢?前人从精密的测量和观察体验中获得的结论是这样。从严密的逻辑思考中获得的结论是这样。现在我们还应该进一步用现代科学手段和数学计算来验证。在未作出新的结论之前,从大道理上讲,古人的这种结论是站得住脚的,是经受了几千年历史考验的。

      内经中这一段话,让我们特别注意到了每一年的太阳活动状态。注意到了相应年份出生的生命接受的不同的太阳状态的影响。

     子鼠年和午马年出生的生命、活着的生命万物,都会经受少阴君火这种太阳状态的照耀。少阴君火是如冬夏两种不同的极端情况。是同一太阳状态引起的事物因空间状态不同而分别获得的照耀不同,产生的结果不同的状态。或如鼠之聪明灵动,或如马之奔腾活跃。

     丑牛年和未羊年出生的生命、活着的生命万物,都受到太阴湿土这种太阳状态的照耀。太阴湿土状态是寒湿和热湿的不同状态,然而都是湿重的状态。寒湿之体如丑牛,拉的屎也是稀的,湿的。湿热状态如未羊,拉的屎也是干热之性。

    寅虎年和申猴年出生的生命、活着的生命万物,都受到少阳相火这种太阳状态的照耀。寅虎年少阳相火越来越旺盛,申猴年少阳相火越来越衰弱。虽得小阳补助,趋势不同。前者容易阳气过旺盛,后者容易阳气不足。

    卯兔年和酉鸡年出生的生命、活着的生命万物,都受到阳明燥金这种太阳状态的照耀。阳光特别强烈。卯兔年阳气越来越旺盛,容易干燥得病,酉鸡年开始也是这种状态,不过却是阳气越来越不足。前者有热燥状态,后者有寒燥状态。

    辰龙年和戌狗年出生的生命、活着的生命万物,都受到太阳寒水的考验。辰龙年寒水结束,往后太阳活动更强,戌狗年寒水开始,往后太阳活动转弱了。

    巳蛇年和亥猪年出生的生命、活着的生命万物,都受到厥阴风木这种太阳活动状态的照耀。巳蛇年是暖风来了,亥猪年是寒风来了。是风的转变状态。

    前人对于每一年的特殊气候变化都特别注意观察记载。从中寻找到了规律性和周期性。内经中特别将这种规律性用上述简明的语言作了说明。目的是为了让人们树立天人合一的观念,让医生能够根据天时气候状态探讨发病的规律性,从中寻找治疗的有效方法。


第十一节 月支和节气

       前面我们已经明确指出,每个农历月不包括润月,实际上都包含着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节。所以本质也是同时说明地球绕太阳转动时所在的位置的。今天我们将月支和节气的关系进一步作以说明。

      农历十一月即子月有冬至,农历十二月即丑月有大寒,农历正月即寅月有雨水,农历二月即卯月有春分,农历三月即辰月,有谷雨,农历四月即巳月,有小满,农历五月即午月,有小满,农历六月即未月,有芒种,农历七月即申月,有大暑,农历八月即酉月,有处暑,农历九月即戌月,有过寒露,农历十月即亥月,有立冬。

      上一节用到了六气的名称。太阳是大阳之意,少阳是小阳之意,阳明是阳气多少在二者之间。如果用数作个大概的说明,可以讲少阳是有一份阳气,阳明是有二份阳气,太阳就是有三份阳气的意思。太阴是大阴之意,少阴是小阴之意,厥阴是有一点阴的意思。如果用数作个大概的说明,可以廛,厥阴有一份阴,少阴有二份阴,太阴有三份阴。

     亥月有小雪节,子月有冬至节,是太阳寒水主气。包括小雪到小寒四个节气。

     丑月有大寒节,寅月有雨水节,是厥阴风木主气。包括大寒到惊蛰四个节气。

     卯月有春分节,辰月有谷雨节,是少阴君火主气。包括春分到立夏四个节气。

     巳月有小满节,午月有芒种节,是少阳相火主气。包括小满到小暑四个节气。

     未月有大暑节,申月有处暑节,是太阴湿土主气。包括大暑到白露四个节气。

     酉月有秋分节,戌月有霜降节。是阳明燥金主气。包括秋风到立冬四个节气。

     这是年年如此的状态,是由太阳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运动状态和位置确定的。

     厥阴风木简称风气,是腊月和正月的地气性质的概括。

     少阴君火简称火气,是二月和三月的地气性质的概括。

     少阳相火简称热气,是四月和五月的地气性质的概括。

     太阴湿土简称湿气,是六月和七月的地气性质的概括。

     阳明燥金简称燥气,是八月和九月的地气性质的概括。

     太阳寒水简称寒气,是十月和十一月的地气性质的概括。

     上一节所说的岁气十二支,是每十二年轮流来一次,这一节的月支之气,是每一年都轮流出现一次。加上每一日的地支之气,每一时辰的地支之气。一共四种地支,相互作用,才形成了每一个具体时间段落里的气候。才形成了生命对于这种气候状态的适应性。


第十二节 地支和人体

      现在我们对于地支的认识可以归纳出以下几条,第一,是特别注意到月亮运动周期的一种模型。第二,是特别注意到土地和气候在周期性变化过程中的不同状态。第三,是特别注意到生命万物在这种周期性变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不同状态。第四,前人将地支分成了年支、月支、日支和时支。分别表示与年月日时周期性变化过程中的一个实实在在的可以感受到的状态。第五,地支分阴阳,也有五行四象因素。第六,地支可以归纳为六气即风寒暑湿燥火。这里的暑气就是上一节讲的热气。

      内经中借岐伯答黄帝问话讲道:五气交合,盈虚更作,六气分治,司天地者,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也。这句话通俗地说,十天干表示的阴阳五行,十二支表示的六气,将气候土壤生命在年月日时的周期变化状态进行了分类表示、概括,是日月星地天体有秩序的周期性的运动的总规律的体现,是人和生命万物无不在其一生中呈现出的相应特点的状态。在这一思想观念和理论的指导下,中医创造出了天人相应学说,创造出了有关人的心理生理和病理变化的阴阳五行学说,创造出了人体的六经学说和十二经络学说。

     既然十二支可以归纳为风火暑湿燥寒六气。其中风是由称作一份阴的厥阴状态主导形成的。火是由称作二份阴的少阴状态主导形成的,暑是由称作一份阳的少阳状态主导形成的,湿是由称作三份阴的太阴状态主导形成的,湿是由称作有三份阴的太阴状态主导形成的,燥是由称作二份阳的阳明状态主导形成的,寒是由称作有三份阳的太阳状态主导形成的。那么,人体动物体有没有这种与六气相应的状态呢?古人还真从生命体中找到了六气,

     古人寻找的过程是这样。人体背为阳,腹为阴。这一条可以从汗流夹背一词来理解。可以从人类进化过程中背向太阳来理解,可以从背部和腹部不同的冷热程度来理解。脊梁这一条线古人认为是总全身之阳的阳经。腹正中这一条纵线是总全身之阴的阴经。以腹背正中分布的气血通行的道路作为人体全身阴阳的代表,体现了中医对于中的重大作用的发现和重视。事实上这两条线上存在的穴位可以分别治疗全身的阴阳失去平衡的疾病。

     古人将背为阳腹为阴的思路用在手足腿臂上。认为手背为阳,手掌一侧为阴。这种分法可以直观地理解其正确性。手背部分又分为三种不同的状态。小指一侧处于外面,外为阳内为阴,所以古人将通过小指的一条纵线所行走的部分,称作太阳,将手背内侧拇指的一条线所经过的部分称为阳明,将二者之中的部分里用一条纵线所经过的部分来概括,称作少阳。很显然,由于人手臂运动状态确定的这三部分的不同,太阳部分受到的阳光最多,却也释放能量最多体现出寒性来,所以用太阳寒水概括很恰当。阳明部分受到的阳光比太阳部分略少,却容易显示出干燥性质来,特别在劳动人民的手上大拇指特别容易干裂的事实中可以明显看到,前几年我给自己盖房子,将自己作为一个小工亲自操着工具,在四个多月里,从早干到晚,结果大拇指干裂得特别厉害,我以为要断了,后来好转后却更结实。所以这一部分用阳明燥金来表示很恰当。至于中间的一部分,因为在运动状态中处于相对静止的状态,能量释放少一些,比太阳部分和阳明部分都少,却又是阳为主导,所以古人称之为少阳相火。

      古人认为手掌为阴,通过这一侧包括手臂部分,古人用一个阳字来概括。又是细分为三个部分,分为三条纵线经过的部分。第一部分是手掌面拇指一侧,古人认为是太阴,拇指背侧的阳多,内侧的阴就更多,才可以支撑阳的运动消耗状态,所以称为太阴。手掌小指一侧本来属于阴面,即使摸起来也比拇指侧温和,所以古人称这一部分为少阴。而中间一部分,阴气处于太阴和少阴之间,比二者都少。所以古人用厥阴来表示。

     古人从手臂中找到了六条纵线的不同,命名为六经。同样,从足部和腿部也寻找到了六条纵线所经过的部分。后来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现上述十二条线上有不同的病理生理反应点,将之串联在一起,总结出十二经的理论模型。

     再后来,古哲将这十二经的穴位治疗功能与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搞清楚了,意识到某经和某脏腑之间有特殊的联系。进一步发现了药物功能、穴位刺激反应与十二经的紧密联系,这样就创造了完整的经络脏腑学说。

     古人建立六经十二经模型的过程与建立气候的六气十二支的过程是相同的。都是分阴阳的结果。先是二分,后是三分,又来了个二分和综合。这样,最后产生了用十二支来命名概括十二经的思想成果也就自然而然的出现了。


第十三节 地支和内脏的联系之一 

       古哲按照阴阳分类形成了手臂部的六经颁纵线区域和腿足部的六经分布纵线区域,又按照同样的分类方法,对于内脏也来了个阴阳分类。

      在古人的心目中,因为先前有十天干阴阳概念和内脏的联系。那是从将年周期的气候变化状态分成十个段落之后,分析每个段落里的冷热程度,同时观察人的生理变化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甲胆,乙肝,丙小肠,丁心,戊胃,己脾,庚大肠,辛肺,壬膀胱,癸肾。对于这一创造性思惟过程,前面我们已经作了较详细的说明。有了这种认识观念作基础。当人们将年周期分成十二段之后,特别注意这十二段里的不同特点之后,又仔细考察人体的有关变化,形成人体脏腑和十二支的联系就容易得多了。

     亥子为水,亥所在的年周期中的段落在冬至前,子在冬至后。所以,子相当于天干甲所在的时段,甲阶段的气候与胆的活动之间建立了密切的对应的联系,自然也就是子阶段和胆的活动也有相对应的密切关系了。

     胆与肝均属于少阳位置,又相互紧密联系着,肝是藏而不泻的脏,胆是泻而不藏的腑。二者同属于少阳木,又有所区别,所以古人将胆称为阳木,将肝称为阴木。按照地支的顺序,丑和乙所在的时段有相当一部分重叠,所以古人也随之将丑所联系的脏定为肝。当这一联系建立之后,古人用类比推理方法,就将年支中的子与胆联系在一起,将年支中的丑与肝联系在一起。特别注意这些年份里人的肝胆病症变化。也将农历十一月和十二月的气候变化与胆肝的病症变化联系起来考察,还将月亮周期中的十二支中的子丑日期与胆肝变化联系在一起,更将每一日十二个时辰中的子时和丑时与胆肝的病变联系在一起。

      接下来,天干对应的脏腑和地支对应的脏腑就产生了区别。

     地支中的寅年、寅月、寅日、寅时,古人认为对应肺脏。肺前面四象的分法,是少阴秋收之脏,怎么就成了少阳时段里的脏器呢?

     天干是主干,是严格按照天体运动呈现的时令进行的。地支是指具体的在时令作用下的气候土地生命的变化状态。考察具体的人,在寅时即早晨三到五时,肺脏仍然处于黑夜睡眠状态,仍然处于少阴收藏状态。然而这一状态却必然导向人从睡眠中觉醒。醒后就会心跳加速,呼吸加快。此后的卯时,是现在的五到七时。与寅时结合在一起,属于每一日里的正二月,又处于一个人从睡眠到觉醒的转换阶段。此时有肺病的人,呼吸道在晚上积累了许多分泌物,就会因病被迫早醒,就会醒后咳嗽吐痰。同时,在这一阶段,人的二便也在晚上积累下来了,有人产生了便意,也会促使醒来。特别是有大肠病变的人,更在此时会产生习惯性早醒。这样,古人就将地支寅卯时辰与肺和大肠联系在一起了。中医平脉,特别注意在醒后这一时段里的脉象,认为这才是一个人身体脉象最具有代表意义的状态。才会较全面真实反映一个人的身体健康状态。

       人在正月和二月,也就是寅月和卯月,也有一个类似寅时和卯时的身体变化状态。因为冬寒时期人多处于冬休状态,体内也会积累废物,也会产生如吐痰和咳嗽、二便一样的身体反应。加上古人对于寅年卯年人的身体变化的观察,加上对于月亮周期中寅卯阶段人体变化的观察和深思。古人确定了寅卯与肺和大肠之间的对应关系。因为寅肺的变化在先,为呼吸的变化,是排泄废气痰水类的变化,卯大肠的变化在后,为废物的变化排泄,所以古人确定了寅肺卯大肠的次序。其实,我们将寅卯作为一个长达四小时的时段与肺和大肠的整个生理变化过程联系在一起考察,更为实际有用。

         寅卯对应的月亮周期日,在每月的初五到初十这一阶段。月亮处于半明半暗的状态。这一阶段,人的肺和大肠系统也应该有受到月亮状态的影响所产生的特殊生理反应和病理反应。现代科学也应该从这一角度展开试验研究。

       今天我们探讨了子与胆,丑与肝,寅与肺,卯与大肠之间的联系。


第十四节 地支和内脏的联系之二

        人的脾胃是消化系统里主要的器官,是古人称之为后天之本的器官。只有这一系统功能正常,人才能吃、获得物质能量、进行新陈代谢,才能活下去。人类在整个几十亿年的进化过程中,脾胃的功能得以进化得非常强大。人类进入吃熟食的文明时代之前,日出而作,就立刻寻找食物,需要跑很多路,费很多力,到了辰时,就是现在讲的七到九时,人的肚子就会因为能量消耗而咕咕叫,这时就需要吃食,因此,辰时必然就形成了人类整体上进食的状态,此时胃就容纳了大量的食物。胃里有了食物,就必须消化,这时各种消化液就会进入胃内,特别是胰腺分泌物和脾脏分泌物,还有胆汁,都会纷纷进入胃中,共同完成将食物消化为人体可以吸收的营养物质。以便供应人体新的生命活动之需。所以辰时后的巳时,也就是现在讲的九到十一时,是人体进行消化食物的正常时刻。

       人类进化过程中形成的这一种定时的吃食习惯,促进了人体的健康,也促进了脾胃功能的强大。如果违犯了这种亿万年形成的习惯,人就会先是感受到饥饿,继而就容易因为习惯性分泌的消化液伤害脾胃,长期如此,就会伤害了后天之本,人就会死于脾胃病变。前天死了一位在小镇十字口钉鞋的人,三十多年来一直在那里钉鞋,吃饭热一吨冷一吨,时而早,时而迟,没有规律,所以他死后人们的第一说法就是因为吃的原因而得胃癌,检查出病变后停摊不到半年就没命了。

       我们再考察一年中的辰月和巳月,是农业社会人们劳作最忙碌的时期,也是人类年周期中进食最多需要能量最多的时期,同时也是脾胃功能容易受到冷食损害的时期。因为气候变热,许多人就吃冷食、喝冷水,许多人就因热而厌食。这样年复一年,人类就进化出能够适应这一时期需要的强大的脾胃,或者在一些个体上形成了脾胃功能差的状态。

       再说辰年和巳年的气候状态,是一种太阳活动周期里不断向热的年代,是一种容易因热而产生燥或者湿的状态,燥热和湿热,常常也影响到人的脾胃功能。

       再看月亮周期中辰和巳的日期,正是初十到十五这几天,    月亮对于人体的影响也处于一个接近高峰的状态。这所有的巳时和辰时的各种天体状态因素和人体自身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强大的活动吃食习惯性,共同促使中国古哲将辰巳时辰和脾胃功能状态联系在一起。

       胃纳在先,脾化在后,胃纳需要更多的热量,脾化需要加入更多的分泌液,所以古人又交胃与阳联系在一起,将脾与阴联系在一起。这样,将辰与胃联系在一起,脾与巳联系在一起就理所当然了。

       有了这种理论上的归纳,再仔细考察个体人的饮食习惯,就会从中寻找出顺从这种本能的生活方式,形成顺从这种本能的饮食习惯。也会从中寻找出脾胃病的发病时机和治疗方法和最隹治疗是机。


第十五节 地支和内脏和联系之三

       地支午未处于地支次序的第七八两位。所表示的生命状态却是最旺盛的状态。天干是严格按照以太阳为主的天体运动的周期影响生命状态的,地支却是相对推迟了这种反应过程,然后才出现在气候土壤和生命状态中的。

       如果说天干表示的是可见光对于生命万物的影响,地支就是不可见光对于生命万物的影响,天干表示的是直射光线对于生命万物的影响,地支就表示的是反射光线对于生命万物的影响。天干表示的是太阳对于生命万物的影响,地支就表示的是月亮和星星对于生命万物的影响。

      今天我们探讨地支午未与内脏的联系。

      首先看每日里的午时,这是当地太阳当头照的时辰。是一日里提供给当地光能最多的时辰。烈日当空,人的体温无疑会升高,此时人体为了保持恒温,就会加强心脏跳动,通过排汗降温。心脏系统的健康状态与此时的气候阳光状态有最直接最敏感的关系。

      其次再看每年的午月,这是包含夏至的月份,也正是太阳对于北半球提供能量最多的月份。炎热对于心脏的影响最为直接。如果一个人心脏功能不好,就直接影响排汗,就会导致一系列的病变。

      第三看午日,相当于月亮十五到十七这几日,月亮特别明亮,也对于地面生命投射了较多的光线和影响。这种较多的影响也会直接影响心脏系统。包括月球对于心脏血液系统的引力潮的影响。

      第四看午年,古人形象地讲是马年。马是能够跑得很快的动物。有很强的暴发力。这首先依赖马有很强的心脏功能,有很强的排汗功能。有名的汗血马,就是这种心脏系统强大的象征。如果散热功能不顺畅,不通畅,马在这种情况下是无法奔跑的。午年也相当于此前的太阳活动旺盛年导致的这个年份生命体以强大健全的心脏系统来适应。

       综上所述,午年午月午日午时对于生命体的影响,都表现出特别大的性质,都表现出需要心脏强大才足以应对的性质。所以古人将地支午与心脏联系在一起。

       午时之后是未时,也就是下午一到三时。而午时是十一时到一时。整个这四个小时也就是两个时辰太阳对于每日里的温度影响都是最大的。所以,将这四个小时作为一个整体看待,都与中医所讲的心脏系统关系特别大。未时当日里气候温度继续升高,然而太阳提供的能量却在减少。此时的气候状态,有利于促进人体小肠吸收营养物,有利于人体小的管道也就是大大小小的血管的通畅。所以,古人将未时与小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同理,未月、未年、未日,也存在着这种类似的因果关系。尽管程度不同,有显有微,但从大的气候变化状态、趋势和人体的生理反应来看,这种关系是存在的。古人特别注意到了。

    古人讲未年是羊年,羊这种动物的肉是热性,羊屎也是干燥的圆球状态。羊的小肠也特别细,内部的温度也显得特别高。如果遇到外部气候炎热的年份,这种环境自然有利于羊的小肠吸收营养的功能。这种年份羊的生理功能可能就显得特别旺盛。羊肉对于补益人的心脏、小肠、小血管可能有特别意想不到的作用。

    现在我们可以将地支未和小肠紧密联系在一起了。我想,这正是古人确定未与小肠关系的原因。

     午心,未小肠。有了这种联系,我们就可以寻找出有利于心脏健康的马肉、驴肉了。事实上,阿胶这一味中药前人特别重视,说是补血之宝。也获得了几千年治疗实践的验证。从午与马类和心脏的关系,我们可以明白这其中的天机。有的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药物,利用了山羊血,视为商业机密。实际上也是出于对于未支和小肠的关系,和羊的关系而获得的启示。


第十六节 地支和内脏和联系之四

       古人为什么将申支和酉支与膀胱和肾相联系呢?

       第一,从一年中的申月和酉月来看,气候明显转凉,并且越来越凉。在这种气候状态下,人的恒定的体温受到外部较冷的环境刺激,容易下降,为了保持恒温,身体就会产生收缩毛孔、减少排汗的反应。在这种情况下,人的小便就会明显增多。泌尿系统就会增加排泄任务,加重负担。这样,肾与膀胱方面有问题的人,就会明显感受到不适。

      第二,从农历每月的二十到二十五日这几天,月亮缺的部分不断增加,对于地面的反射光和引力也越来越小。在这种情况下,也会引起人体泌尿排泄系统功能产生增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可能很小,但一定存在。

     第三,从每日的申时酉时看,也正是下午三时到七时,这一时段,太阳西斜并且开始下落。冬季都落了。这时候,也是一日里气候转冷明显的阶段。饥屁冷尿热磕睡。所以这两个时辰人的排尿也容易多一些。自然与肾和膀胱的关系密切了。有人还说,前人发现申时猴子容易啼叫,可能是因为它们预感到气候转冷、黑夜就要来临了。鸡在酉时开始回到巢窝里了。因为许多鸟类都有夜盲症,随着光线变暗,它们必须回到窝里才安全。

     第四,如果遇到了太阳活动周期里下降阶段的申年和酉年,气候也有转冷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人的泌尿系统也会增加负担。

     第五,我们还可以将一个人的一生分成地支所表示的十二个阶段。如果此人寿命是七十二岁,申岁和酉岁就相当于五十四岁到六十岁这一阶段,此人随着年纪增大,小便次数和量也有所增大。特别是有这方面病症的人,也多从这时候产生明显的症状。如果此人寿命是八十四岁,那从六十三岁到七十岁就是它的申岁和酉岁。也容易遇到这一类问题。这也是人衰老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问题。

     综上所述,申支和酉支真的与肾和膀胱有密切的关系了。

     古人认为申为阳支,酉为阴支,阳支表示腑,阴支表示脏。所以又将申支特别与膀胱联系在一起,将酉时特别与肾联系在一起。膀胱里的尿液,有相当高的温度,对于维持下腹部的平衡和功能很重要,如果一下子排空,对于体弱的人来说,就可能造成不良影响。有人打尿颤,有人昏迷。

     再说,人类在经过一日的劳作奔波之后,到了申酉时辰,也形成了又一次吃饭的大趋势和大习惯。在吃喝前后,也容易洒尿。特别在酉月新酒酿成之时,饮酒成为习俗,这一人体排尿现象也引起了细心的古人重视。

     中医所讲的肾与膀胱系统,包括了整个下腹部的有关器官。包括了人的生殖系统的生理功能变化引起的影响在内。有人在房事之后次日大便会形成较稀软的状态,就说明了这种排泄影响到了大便的状态。也说明此人阳气不充实。


第十七节 地支和内脏和联系之五

       戌亥两个地支分别表示农历九月和十月,也可以表示每十二年中依次出现的戌年和亥年,表示每日里下午的七到十一时。今天探讨这两个地支与人体内脏的关系。

      第一,这两个时辰都在晚上,此时古代日落而息的人们都回到了家里,关上了门,这个戌字里面有一个一字,就是门闩。人们又将戌字与狗联系在一起,也正是从这个时辰起,狗这个人类的朋友,就开始忠实地执行守门伺夜的职能了。它守卧在门口的窝里,警惕地监督着外面的一切动听和气味,一有异常就叫个不停,向主人报告情况。将戌字里面的一横变成个点,是卫戍、保卫的意思。与戌字意义相近。由这个字意结合保卫国家安全的意境,古人也很容易想到此时身体的安全保卫状态。就人身而言,皮肤体腔包裹着保护着内脏。当夜晚来临的时候,这种保护功能也就特别突出了。这种外卫功能在人体是由皮肤和体腔主要担当完成的。人类在茹毛饮血的年代,身体外部密布着较长较厚的毛。连同体腔和皮肤皮下脂肪保护着人体古人将这一部分称为三焦。还有,人除了肉体,还有特别重要的大脑中枢和心脏,这都属于古人所讲的心。对于这种心的保护,古人认为心外有心包。这个心包的概念,实际上指心脏附近的组织和大脑的外壳、与外壳上分布的器官的警卫功能。

      从戌时到亥时,人体这种称作心包和三焦的组织器官,在晚上特别是初夜,也就是在七到十一时,具有特别的保护责任。这种保护责任,就如同城外的守卫者和内城的守卫者一样。心包是内城的守卫者,三焦也就是体腔,是整个城市的守卫者。

     古者认为,心包担负的责任特别重大,常常代替心这个君主蒙受伤害。如果这一部分不安全,心脏和大脑思惟功能的正常就得不到完全保障。事实上,当人体开始休息时,身体上保护中枢机关的心包首先就会担负起责任,接着会通知检查外卫的安全保卫情况。在这种事实和认识的基础上,古人将心包和戌时联系在一起,将亥时和三焦联系在一起。

     第二,在戌月和亥月,也就是农历的九月和十月,秋末冬初,大地处于收藏阶段,万木凋零。此时草木的外皮和种皮也就显得特别重要了。农事活动结束,人们将粮食收藏起来,防止被盗损失。也处于一种保卫工作特别重要的阶段。

    第三,在月亮周期的二十五到月尽,是月亮周期中的戌亥阶段。月亮也好象在收藏,对于地面投射的光线和引力状态也也改变到极端状态。

    第四,在人生到了最后阶段,也就是戌亥阶段,由于身体衰弱了,所以保护功能特别重要了,一不上心,就会受到环境中的不利因素伤害。

    综上所述,戌和亥二支相当于人体的保卫机关。戌相当于最核心部分的保卫机关。也就是心包,亥相当于外部的保卫机关,也就是三焦。

    有人不知三焦是什么,实际上就是体腔。因为古人将之分为胸腔和上腹部、下腹部不同的外卫部分,所以称为三。这三部分有外卫的如焦碳的火一样,所以称为三焦。


第十八节 地支和经络系统

      前面既谈到了十二地支和人体脏腑的关系,也谈到了古人按照阴阳程度将四肢部位的区域分成了手足十二条纵向分布的部分。古人早在这十二条纵向分布的区域里,分别发现了许多病理反应点。而且发现了这些反应点和有关脏腑病变有相应的联系。如果在这些点上按摩或者用燃烧物照耀,竟然会产生舒服的感觉,产生疾病减轻的现象,产生顺着纵线区域传递的一条线式的酸麻胀痛的感觉。

      古哲所在的时代,社会发展程度有限,然而他们劳动创造的兴趣却是无限的,他们对于仅仅掌握的现象和事实的深思却是无限的。最聪明的古哲,将这种身体上的病理反应点称之为穴,将顺着某个纵向区域分布的上些穴位称为同一经,将这些经穴分别反映了某脏腑的病变作了收集,作了深思,作了牢固记忆、应用和传播。这样,早在黄帝时代,我们中华古哲就创造了经络学说。

      社会越发达,人们对于时间的分割越精确,对于时间与事物发展变化的关系认识越精细,甚至于精细到了细胞分子程度,精细到了更微小的构成生命物质的单位,一些人就会只见树叶,而看不见整体大树了。却会对于时间作为一个整体,即天体运动作为一个整体对于生命万物作为一个整体的影响有所模糊。古哲五千多年前生活的那个时代,人们即能注意到穴位经络,也能注意到这些穴位经络和有关内脏器官的联系,特别是注意到了这种联系中的时间因素。注意到了作为一个生命整体,在时间周期中生存着发展着变化着,注意到了这个整体的每一细小部分也同时无不在时间长河里穿梭着,发展变化着。因此,他们将十二经络脏腑与时间的符号十二地支也紧密联系在一起了。

     第一是子经,即足少阳胆经,从腿足外侧一直向上延伸到头侧,联系到胆,也与肝相联。有了这一条经线的认识之后,古哲对于到底是从足到头还是从头到足产生了思考,结合腿足部穴位针剌后的反应,古人发现向足的方向传递的特殊感觉多,这样,他们就确定了是从头到足这一方向依次产生针剌感觉传递现象的。因此获得了子经、足少阳胆经是从头到足方向传递感觉,进一步他们产生了这种感觉如有热气在传递,所以产生了是气在经中按照从头到足的方向流动的认识。

     古哲有阴阳相吸相接的深刻认识,有肝胆相联的认识。所以,随之就产生了子经的经气必然向肝经流动的认识。这样,就又产生了丑经、即足厥阴肝经的认识。丑经也就是肝经的经气就由足向腹一直与肝联系了。

     丑经下来自然就是寅经了,寅为肺,古哲认为肝经的经气向肺流注,去控制肺,影响肺,肺又与手太阴纵线上的穴位密切相关。所以就有了寅经也就是手太阴肺经经气由腹到手的流注方向和观念。

     寅肺经是阴经,经气又必然向与其结为夫妻关系的大肠经流注,这样,就又产生了手阳明大肠经即卯经、从手到头的流动方向。阳明经与阳明经同气相投,所以接着下来,就是从头到足的足阳明胃经,也就是辰经了。

     辰胃经经气又向与其结为阴阳夫妻关系的脾经流注,这样又产生了足太阴脾经也就是巳经从足走腹的流动方向了。

      足太阴脾经经气在腹部向心经方向流注,脾土回报午火,这样就产生了手少阴心经也就午经从胸到手的流注方向。

      心经也就是午经自然向与其结为夫妻关系的手太阳小肠经也就是未经流注了。

      手太阳小肠经从手到头之后,又与同气的足太阳膀胱经也就是申经流注。申经膀胱经经气从头向足方向流动。

      申经经气向与其结为阴阳夫妻关系的肾经、也就是酉经流注。 这样,肾经也就是酉经经气的流注方向就是足走少腹了。

     酉经也就是肾经经气向与其相同的少阴心经流注,到了心经周围附近,遇到了手厥阴心包经,被这个内城内府内枢区的外卫将经气接收了。又从胸部向手厥阴心包经方向流注。手厥阴心包经也就是戌经,又向与其结成阴阳夫妻关系的外城外府的保卫机关少阳三焦经也就是亥经流注了。这样,手少阳三焦经也就是亥经的方向也是由手向头了。在头部又将经气传递到足少阳胆经。

     古哲建立这种模型,既有事实模拟,又有哲理推演,然后经过验证,取得了社会共识,取得了民族共识,取得了医学实践检验,才得以从五千年前一直流传下来,成为中华国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