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展览探秘 | 走进中原文化 寻找历史印迹

 孟溪ProbeT连山 2017-07-22

中华民族有悠久灿烂的文明史,中原地区不仅地处我国史前文化发展与交融的中心地带,同时也是夏商文明的发祥地。“中原”是指以洛阳开封一带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广义上包括今河南省全部、山西省东南部、河北省南部、山东省西南部、安徽省北部、江苏省西北部等区域,狭义上仅指今河南省中原地区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中心,又是中国最早进人文明时代的地区,中原地区的文明历程从较早的裴李岗文化,到仰韶文化再到龙山文化,直至进入夏商周时期,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1

裴李岗文化

裴李岗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的较早的新石器时期文化,距今约8000-7000年,由于最早在河南新郑的裴李岗村发掘并认定而得名。分布范围以新郑为中心,东至河南东部,西至河南西部,南至大别山,北至太行山。重要遗址有舞阳贾湖、新郑裴李岗、临汝中山寨、长葛石固等。裴李岗文化是汉族先民在黄河流域创造的古老文化,是华夏文明的重要来源。


裴李岗文化遗址分布图  

裴李岗文化出土了较多的农业生产及粮食加工工具, 以及人工栽培稻、麻栎、枣核、核桃、棒子等籽实, 还有陶塑的猪头和羊头艺术品等, 说明裴李岗文化的氏族经济以原始农业为主,兼有家畜饲养、狩猎和采集。生活用具多为手制陶器,大多采用泥条盘筑法制成,有夹砂和泥质两大类,多红陶或红褐陶,以素面陶为主,主要器形有角把罐、三足钵、侈口罐、敞口钵、双耳壶、钵形釜等。生产工具主要为打制和磨制石器,有石铲、石斧、石镰、石磨盘等。如在“天地之中——河南文物珍品展”中展出的石磨盘、石磨棒就是该时期的典型代表。其磨盘为履底形,正面坦平,底部还凿有四个矮柱足。石磨棒近圆柱体,中间略细,两端略粗,为碾磨日久所致。该类器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之初是研磨坚果之类采集物的工具,农业产生之后又成为谷物脱粒及研磨加工工具。


石磨盘、石磨棒
河南博物院藏

天地之中——河南文物珍品展展品

尤为特别的是,裴李岗文化的贾湖遗址中出土了中国最早的一批乐器实物,在本次展览中,我们特地向公众展出了在贾湖遗址出土的世界上最早的管乐器,同时也是河南博物院“镇院之宝”的贾湖骨笛以及目前我国发现年代最早的敲击乐器龟甲响器。龟甲响器可能是用于宗教仪式中的乐器,由巫师手持或戴于腰间,随着双手和全身的舞动发出有节律的响声。这批乐器实物的出土,对于探求我国音乐文明的起源具有重要意义。


龟甲响器
河南博物院藏

天地之中——河南文物珍品展展品

此外,裴李岗文化对仰韶文化的形成产生了一定影响。富有活力的裴李岗文化,在仰韶初期形成过程中发挥主导性了作用,且使中原地区的文化面貌在仰韶初期达到一定程度上的一致。而裴李岗遗址的发现也填补了我国仰韶文化以前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一段历史空白。证明了早在8000年多前,汉族的先民们已开始在中原地区定居,从事以原始农业、手工业和家畜饲养业为主的氏族经济生产活动。

2

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是中原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典型代表,于1921年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发现而命名。持续时间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左右,分布范围为以渭、汾、洛诸黄河支流汇集的中原地区为中心,北到长城沿线及河套地区,南达鄂西北,东至豫东一带,西到甘、青接壤地带。


仰韶文化诸类型分布图


仰韶文化遗址发掘现场

仰韶文化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文化,以种植粟类作物为主,农业定居村落数量较多、面积较大且内涵丰富, 出土的农业劳动生产工具以及与农业生活相适应的用具数量可观,并且发现不少农作物遗存。


复原的原始村落一角

(图片来源:谭国斌当代艺术博物馆官方微信)

农业的发展、定居生活的稳定促进了手工业和家畜饲养业的发展,而手工业中则以精美的陶器闻名于世。该时期遗址内出土的陶器数量较多,以泥质红陶、夹砂红陶、泥质灰陶为主;陶类器物种类多样,包括生活用具、生产工具及大量葬具,其中生活用具种类繁多、制作精美, 体现了较高的工艺水平。如本次展览中展出的双联彩陶壶,就是仰韶文化大河村类型彩陶中唯一的一件联腹壶,堪称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艺术精品。此壶泥质红陶做成两壶并连状,连腹处有一圆孔相通,两壶体近于橄榄形,外侧各有一竖耳,通体施红衣绘黑彩平行线条纹。此件器物造型新颖,色彩鲜艳,可能是结盟时部落首领共饮的酒器,双壶并立联通或许寓意平等、沟通与友谊。此外另一件展品陶釜、陶灶,则是灵宝西坡遗址出土的炊具组合。由于新时期文化遗址的房屋内一般设有火塘,作为饮食、取暖和照明之所,屋内的火塘容易产生呛人烟气,夏季也会使屋内闷热难耐。而陶灶则具有随意移动、遮风、火力集中等优点,它的发明大大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双联彩陶壶
河南博物院藏

天地之中——河南文物珍品展展品

由于时间与地域区别,仰韶文化可大致分为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等两种,在制陶工艺上二者区别如下。半坡类型是仰韶文化的早期典型代表,因首先发现于西安半坡村而得名。半坡类型的遗址中发掘的彩陶器较少,花纹较简单,彩陶器的器形主要为各式盆、壶、钵、尖底瓶,其中圜底钵较为常见。彩绘多为黑彩,常见鱼、鹿、蛙等动物纹、人面纹以及三角、宽带、网格等几何纹,其中鱼纹是半坡彩陶中相对比较多见的题材,代表器物有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人面鱼纹彩陶盆。


人面鱼纹盆

(图片来源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网站)

庙底沟类型稍晚于半坡类型,主要代表为河南陕县庙底沟和陕西华县泉护村出土的彩陶,其彩陶器以各式敛口曲腹盆、大口深腹缸、尖底瓶、平底瓶多见,彩绘有黑彩、红彩或者黑、红两色兼用,部分器物施有白色化妆土。庙底沟类型陶器花纹多以弧曲的线、面组成,画法流畅、柔和,与半坡时期有差异,代表作品为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鹳鱼石斧缸。


鹳鱼石斧缸

(图片来源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网站)

从仰韶文化农业、手工业、家畜饲养业和精神文明以及社会的进步等综合发展状况来看,仰韶文化时期古代文明已经起源,并正处于形成的发展进程中,经过龙山文化的发展阶段,到二里头文化时期,中国古代文明最终形成,我国的历史进入文明时代。仰韶文化在我国古代文明的发展进程中, 无疑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3

龙山文化

龙山文化泛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因首次发现于山东历城龙山镇(今属章丘)而得名,龙山文化是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仰韶文化和吸收周边地区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龙山文化的年代为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属于新石器时代末期,也是从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的过渡期, 有学者称为铜石并用时代。


陶水管 河南博物院藏

天地之中——河南文物珍品展展品

龙山文化时期生产力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社会面貌亦随之发生很大改变,创造出许多成就。首先是学会了制造铜器,根据某些迹象,我国发明铜器的时间也许比龙山时代还要早些,但比较普及恐怕要到龙山时代。如河北唐山大城山的两件穿孔小铲、甘肃武威皇娘娘台的铜刀和铜锥等,这些器物所含杂质很少,可以算是较为标准的红铜器。其次龙山时代的制陶业中已经普遍地使用陶轮,轮制技术不但大大提高了生产力, 而且使制作体形匀称、厚薄一致的精美“蛋壳陶”成为可能。再次龙山时代的房屋建筑也有很大发展,开始用夯土筑房基、用土坯砌墙,并用石灰抹地面和墙壁。水井的开凿和使用, 也是社会生产发展和进步的反映,河南汤阴白营、洛阳锉李、临汝煤山、河北邯郸涧沟、山西襄汾陶寺等遗址中均发现有龙山文化时期的水井。此外,在本次展览中,我们特地向公众呈现了陶水管,这也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排水管道。该水管是1980年在河南淮阳平粮台出土,管道每节长0.35-0.45米,直筒形,一端稍粗,一端稍细。每节管道的小口朝南,套入另一节的大口内,如此节节套扣。在平粮台古城南门门道下还挖有一条北高南低、上宽下窄的沟渠,沟底铺设三条呈倒“品”字形的陶质排水管道。整条管道北端稍高于南端,宜于向城外排水,亦由此推测当时平粮台古城似乎已具备排水系统。


磨光黑陶觚形器
河南博物院藏

天地之中——河南文物珍品展展品

龙山文化的陶器有灰、红、黑陶,其中最著名的是黑陶。如“天地之中——河南文物珍品展”展厅中的磨光黑陶觚形器就是其代表。此黑陶器型上大下小,似由两件陶觚上下粘接而成。该器质地细腻,表面磨光,制作精美,应为专门的祭祀、礼仪用具,是贵族阶层权力、身份和等级的象征。此外,黑陶制作分细泥、泥质和夹砂三种,其中以细泥薄壁黑陶的制作水平最高。此类黑陶器胎壁厚仅0.5-1毫米左右,表面乌黑发亮,纹饰较为简单,烧成温度可达1000℃,有“薄如纸”、“声如磐”、 “黑如漆”、“亮如镜”的赞誉, 器壁薄如蛋壳, 故有“蛋壳陶”之称。代表器物有山东省博物馆收藏的蛋壳黑陶杯,该器杯壁厚度均匀,薄如蛋壳,质地细腻坚硬。

冶铜业的产生、手工业的发展、设防城址的出现以及龙山文化玉器上雕刻的体现奴隶主阶级意识形态的神秘的饕餮纹饰,都说明龙山文化是一个发展到较高水平的文明,为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的建立创造了必要条件。


中原文明历史悠久,底蕴丰富,远不止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这几种类型,其起源及形成经漫长而艰辛的历程。各种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使中原地区一度成为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文明史上写下绚丽的篇章。


>>>>相关链接

展览探秘 | 国之重器——乳钉纹铜方鼎

展览探秘 | 名瓷之首——汝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

展览探秘 | 女皇帝的祈福——武曌金简

展览探秘 | 世界上最早的乐器——骨笛

“天地之中——河南文物珍品展”手机语音自助导览

活动预告 | “天地之中——河南文物珍品展”教育活动招募

策展人谈展览 | “天地之中——河南文物珍品展”今起免费向公众开放


“天地之中——河南文物珍品展”参观指南


  展览时间2016年04月28日至8月14日 9:30-16:30(每周一闭馆)。

  展览地点谭国斌当代艺术博物馆(长沙市开福区湘江北路与创远路交汇处湘江壹号)

  公交线路:可乘坐128、129、218、931、w105路到【兴联学校】站下车。

  票务信息:展览均免费向公众开放

  观众凭本人有效证件(身份证、学生证、军官证、老年证、护照等)入馆参观,无需预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