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全屏显示专题章节

 梵哥 2017-07-23

第8章 其他病证

肝癌——肝癌基本方(黄金昶方)

【组成】 生黄芪20~30g,大生地15~20g,山茱萸15~20g,当归10g,龟甲15~20g,蜈蚣2条,莪术10g,预知子15g,川椒目15g,桂枝10g,白术10g,鸡内金20g,龙葵15~20g、蒲公英12g,天龙10g。

【用法】 每日1剂,水煎服。

【功效主治】 以养阴血、补阳气为主,酌加理气活血、以毒攻毒、清热、通便。

【加减】 肝区痛者加郁金15g,白屈菜30g,鼠妇40g,延胡索15g;黄疸者,加茵陈15g,配合芒硝1g、枯矾1g冲服;低热者加青蒿15g,地骨皮15g,银柴胡15g或安脑丸1丸,每日2次;腹水者予细辛10g,川椒目15g,龙葵15g,桂枝10g,二丑各10g,生黄芪30g,诸药研细末取少许醋调敷脐部,外置生姜灸,每日1次,每次2小时;腹泻去生地黄、预知子加炙甘草30g,山药30g,赤石脂20g或五倍子研末。醋调敷脐部;便秘加生大黄10g,炒莱菔子20g;便血或呕血加土大黄20g,蒲黄炭15g,血余炭15g,烧干蟾10g;出血急量大者急予善得定、垂体后叶素静脉滴注,奥美拉唑静脉推注,凝血酶和肾上腺素加入冰盐水频服等处理。

【验案】 马某,男性,42岁。主因“腹胀、双下肢水肿15天”于2001年2月25日收住院。患者15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进食胃脘胀痛、腹胀、双下肢水肿,未引起重视,继而尿黄、目睛黄染而就诊,入院时见腹胀、双下肢水肿、黄疸、疲乏、纳少,口干,胁痛,舌暗红苔黄,脉细滑。查:全身肌肤及巩膜黄染,面部满布蜘蛛痣,肝大,于锁骨中线肋下5cm可触及,中等硬度,无结节,触痛,蛙状腹,移动性浊音,腹围106cm。腹部CT示:①肝左右叶大片轻度不均匀强化灶,门脉期消退,考虑为肝癌;②门静脉癌栓形成,大小约3.0cm×2.0cm;③脾大,腹水。腹部超声:下腹部探及大片液体,最大厚度8cm,有肠管漂浮。AFP 257ng/ml。辨证:肝阴不足,血瘀水停。治法:养阴活血,温阳利水。方药:大生地15g,北沙参15g,山茱萸15g,莪术10g,凌霄花12g,川椒目12g,当归10g,生黄芪40g,桂枝10g,郁金10g,龟甲15g,大腹皮10g,茯苓皮15g,茵陈15g,炒栀子10g,龙葵20g,配合应用爱迪注射液、金龙胶囊、华蟾素片,并予细辛10g,川椒目15g,龙葵15g,桂枝10g,二丑10g研细末,取3g醋调敷脐部,外置生姜灸。

7日后腹水明显减少,黄疸渐退,胁痛、胃脘胀痛消失,纳可,但见午后低热,上方加银柴胡10g,青蒿10g,知母10g,牡丹皮10g后热退。经40天治疗黄疸渐退,腹围89cm,移动性浊音(-),肝于锁骨中线肋下2cm可及。腹部增强CT示,①肝脏在动静脉期不均匀强化,考虑弥漫性肝癌可能;②脾大,少量腹水。6月6日腹部B超示:①肝内回声不均匀,肝大,早期肝硬化表现;②脾大,少量腹水。AFP 29ng/ml。6月20日腹部增强CT示:①脾大;②肝损伤。与老片比较,低密度病灶消失,考虑脂肪肝。8月初已重新恢复正常工作。12月2日腹部CT未见异常。至今随访无病健在。

【方源】 黄金昶.原发性肝癌中医治疗体会.中国临床医生,2006,34(10):635

肝癌——茵栀攻毒汤(孙秉严方)

【组成】 茵陈15g,栀子10g,川楝子15g,蜈蚣3条,全蝎6g,附子20g,肉桂20g,干姜20g,自然铜20g,党参15g,生黄芪30g,熟地黄30g,白芍20g,厚朴10g,木通10g,茯苓15g,泽泻10g,穿山甲10g,天葵子15g,柴胡10g,竹茹10g,代赭石30g,番泻叶10g,大枣15g。

【用法】 每日1剂,水煎服2次,早、晚分服。

【功效主治】 温阳散寒化瘀,泻下攻毒。用于肝癌。

【方解】 孙秉严老中医认为,肿瘤的形成主要机制是:正气虚损,内外合邪,致使气滞血瘀,癌毒集结,寒凝成块。治宜破瘀软坚,温阳散寒之法。正如《素问·调经论》所说:“血气者,喜湿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方中附子、肉桂、干姜温阳散寒,令寒凝消气而血通;党参、黄芪、熟地黄、白芍补气血以扶正气;柴胡、川楝子、代赭石、全蝎、蜈蚣调肝气以理肝血;番泻叶、泽泻、木通用以利水;穿山甲、自然铜等化瘀消积。诸药共奏温阳益气扶正,破瘀泻利攻毒之功,而获消积治癌之效。

【验案】 邓某,男,44岁。1990年5月初诊。来人代诉患者于1990年4月初,经某医院B超及CT检查,被确诊为肝癌,CT见肝左叶病灶约4.5cm×6.8cm大小,肝功能正常。经服上药后,肝区疼痛消失,病好转。B超检查病灶缩小,血象正常,体力恢复。于1990年9月4日病人亲自来诊。检查:体质消瘦,腹水(+),舌印(+),腮印(+),甲印偏寒,脉象沉弦,病属寒瘀毒结型。用上方加减治疗1个月,腹水消失,1990年10月8日作B超复查,结果为:癌灶消失,肝硬化结节。1991年1月20日来电,已上班工作1个月。

【方源】 《名老中医秘验方精选》

辅助化疗——益气养血解毒方(杜雨茂方)

【组成】 白糖参6~9g(气虚甚者可改用人参),黄芪20~30g,白术12g,茯苓12~15g,当归12~15g,鸡血藤15g,三七(冲服)3g,藤梨根30g,败酱草20~30g,仙鹤草15g,炙甘草6g(以上诸药用量均为一般用量,临证可根据病情、体质、年龄增损)。

【功效主治】 益气养血解毒。用于临床上辄见虽屡进中药,而“化疗”副作用依然如故者。尤其对防止白细胞降低,收效较著。

【方解】 癌症的中、晚期患者,由于病邪久留,正气日耗,身体本已虚弱,又受到“化疗”药物毒副作用的影响.气血更加亏耗。临床除具有癌症病痛外,往往呈现头昏、倦怠、乏力、气短、恶心厌食、失血、脱发、面肢水肿、身体羸瘦、脉细无力、唇舌色淡等一派气血亏虚之象,从辨证论治入手,拟就上方,药与症候病机切合,故能收效。本方为四君子汤合当归补血汤加味而成,标本兼顾而重在扶正。其中参、芪、术、苓、草,益气健脾,补气血生化之源;归、芪、血藤功专补血;三七既益虚损又能止血散瘀;其余3味药解毒抗癌而不伤正。此数者恰可补救“化疗”耗气伤血之弊而助于抗癌。

【方源】 《黄河医话》

衰老——参黄冲剂(苑志军方)

【组成】 党参15g,黄芪20g,丹参10g,黄精15g,玄参10g,黄连3g。

【用法】 上药制成颗粒剂,以温开水300ml冲服,每日1剂,于晚饭前温服。

【功效主治】 益气滋阴,清热活血。主治气阴两虚证。症见气短懒言,自汗盗汗,口燥咽干,五心烦热,大便干而难解,舌红苔少,脉细数。

【方解】 随年龄增长,机体津亏液耗,阴液不足,故有“年过四十而阴气自半”之说,更兼脾胃功能减退,则气血生化乏源,与阴亏之证相兼则成气阴两虚之证。气虚无以鼓动肺气则短气懒言,气虚不能固表则自汗出,阴津亏乏,无以上承以濡养则口燥咽干,舌红苔少,无以下润则“无水舟停”而大便干结难解;阴虚则阳盛,蒸津外泄,故见虚热盗汗。本证乃气虚阴亏所致,治宜益气滋阴为主。方中党参性味甘平,归肺脾二经,长于益气生津,用为君药;中气不足兼为卫表不固,故配以黄芪以补中益气固表敛汗,《得配本草》曰:“上党参,得黄芪实卫”;方中黄精在历代本草中列为上品,可滋阴润肺,补脾益气,补液益气同时能健脾气、增化源;阴虚则阳盛而生虚热,以玄参在滋阴同时达清热之功,佐以黄连辅助清热除烦;久虚则易生瘀,以丹参既活血祛瘀又避免攻伐伤正之弊。诸药合用共奏益气滋阴,活血清热之功。

【加减】 若口渴甚者加石斛、葛根以生津止渴;汗出过多者加麻黄根、浮小麦以敛汗;胃纳差者加谷麦芽以消食;失眠者加酸枣仁、茯神以养心安神;心脉瘀阻者加丹参、红花以活血祛瘀。

【验案】 陈某,女,68岁。因失眠来诊,初诊时诉严重失眠,伴有乏力,口干舌燥,食欲不振2个月。近因情绪不畅,更作胸闷,便秘,舌暗红苔黄腻,脉弦细。查血T-SOD:76NU/ml,血NO:43µmol/L,尿微量白蛋白(MALB):34.5mg/L,血胆固醇(CHO):6.87mmol/L,甘油三酯(TG):2.42mmol/L,低密度脂蛋白(LDL-C):4.99mmol/L。中医辨证属气阴两虚更兼湿热郁滞气机,心神失养。治以参黄合剂去黄芪,加酸枣仁10g,茯苓神各10g,谷麦芽各10g,莲子心4g,予颗粒剂冲服,每日1剂。2个月后复诊,睡眠明显好转,已无口干、乏力及便秘等症状,查:T-SOD:84NU/ml,血NO:102µmol/L,尿微量白蛋白(MALB):12mg/L,血胆固醇(CHO):5.85mmol/L,甘油三酯(TG):1.39mmol/L,低密度脂蛋白(LDL-C):2.85mmol/L,各衰老血化指标已达到或趋于正常值。

【体会】 传统养生理论认为衰老的主要证型当属肾虚或脾虚,故在确立治法上也以补肾健脾为主,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的改变以及疾病谱的演变,临床所见衰老患者证型常为气阴两虚证且常夹有不同程度的血瘀及虚热之象,因而在治法选择上应兼顾到这一变化,研制益气滋阴,清热活血的方剂,参黄冲剂正是应此需要而生。本方为气阴两虚型中老年患者延缓衰老的基本方剂。症见短气,乏力,自汗,虚热盗汗,舌红苔少,脉细数。本方常用于处于亚健康状态或有衰老倾向而辨证为气阴两虚证的中老年患者,但本方性味偏于滋腻,脾胃虚弱及食少便溏者应适当加减后使用。

【来源】 董建栋,苑志军.苑志军主任医师自拟抗衰老验方参黄冲剂解析.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7,21(8):6

过敏症——过敏煎(祝谌予方)

【组成】 防风、银柴胡、乌梅、五味子各10g。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服。

【功效主治】 各种过敏症。凡过敏试验阳性者,均可采用本方。

【方解】 方中银柴胡味甘苦性凉,清热凉血;防风味辛甘性温,祛风胜湿;乌梅味酸性平,收敛生津,《神农本草经》谓“主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痣、恶肉”;五味子味酸性温,敛肺生津,滋肾涩精,《名医别录》谓“养五脏,除热,生阴中肌”。四药配合,寒热共济,有收有散,收者顾其本,散者祛其邪,故对过敏性疾患有良效。

【加减】 如过敏性荨麻疹属于风寒者,加桂枝、麻黄、升麻、荆芥;风热者加菊花、蝉蜕、金银花、薄荷;血热者加牡丹皮、紫草、白茅根;热毒内盛者加连翘、金银花、甘草、蒲公英、紫花地丁、板蓝根。过敏性哮喘,常加莱菔子、白芥子、紫苏子、葶苈子、杏仁。过敏性紫癜,常加藕节炭、血余炭、荆芥炭、茜草根、墨旱莲、仙鹤草。过敏性鼻炎,常加白芷、菖蒲、辛夷、菊花、细辛、生地黄、苍耳子、葛根。冷空气过敏症,常加桂枝、白芍、生姜等。

【验案】 徐某,男,24岁,1985年1月30日初诊。哮喘20年,经常反复发作,曾于某医院过敏试验阳性,确诊为过敏性哮喘,经服强的松、异丙嗪、扑尔敏等西药罔效。每逢感冒后发作频繁,咳喘不能平卧。胸透两肺未见异常。近1个月来,咳嗽气喘,胸闷憋气加重。舌质淡红、苔白而腻,脉滑小数。证属痰湿中阻,肺失宣降。处方:紫苏子、白芥子、莱菔子、银柴胡、乌梅、防风、五味子、杏仁、百部、沙参各10g,葶苈子15g,甘草3g。6剂后,咳喘减轻,胸胁舒适,余症好转。效不更方,原方3剂,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9~10g,1日2次或3次,每次1丸。服完后,诸症悉除。半年后随访未见复发。

【体会】 本方曾经上海某医院实验研究和临床验证确有抗过敏作用。祝老运用于临床几十年,属于过敏性疾患均获得满意疗效。祝老说:“良工不忘外治”。凡皮肤刺痒者用药渣浓煎外洗,可以增强疗效。

【方源】 李德新.祝谌予运用过敏煎的经验.浙江中医杂志,1988(4)

梅核气——和中畅卫汤(梅核气方)

【组成】 沙参9g,紫苏9g,木香3g,川芎6g,苍术9g,香附子9g,桔梗6g,连翘8g,神曲9g,半夏9g,川贝母6g,生姜3g。

【功效主治】 疏肝理气,化瘀解郁。梅核气。

【方解】 方中紫苏、木香、川芎、香附子理气降逆;桔梗、半夏、川贝母化痰;连翘解毒利咽;沙参滋阴润肺,以制理气、化痰药之燥性;神曲健脾化痰;生姜和胃降逆,共成理气化痰解郁之效。

【加减】 若患者胸闷甚加瓜蒌皮15g以宽胸理气;胁胀痛加柴胡6g疏肝理气;呃逆者加代赭石30g平肝降逆;本病日久咽干者以玄参9g易沙参;咳嗽舌红者加黄芩6g;若舌淡、精神萎靡者加肉桂5g,旨在“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体会】 王师用和中畅卫汤治梅核气固然有效,然又不止于此。临床每将此方用于食管痉挛、食管癌等病的治疗中,收效亦捷。

【方源】 潘铭.王海如老师临床经验拾零.甘肃中医,1993,6(2):12

燮理枢机——燮枢汤(焦树德方)

【组成】 北柴胡9~15g,炒黄芩9~12g,炒川楝子9~12g,制半夏10~12g,红花9~10g,白蒺藜9~12g,皂角刺3~6g,片姜黄9g,刘寄奴(或茜草)9~10g,焦四仙各10g,炒莱菔子10g,泽泻9~15g。

【用法】 每日1剂,分2次服(白天与睡前各1次)。

【功效主治】 凡较长期间具有右胁隐痛或两胁均痛,脘闷迟消,腹部胀满,食思缺乏,胁下痞块(肝或脾大),倦怠乏力,小便发黄,大便欠爽或溏软,舌质红或有瘀斑,舌苔白或黄,脉象弦或弦滑或兼数等症状的肝胃失和、肝郁克脾、肝脾气郁、中焦湿阻、肝病累肾、肝热扰心、久病血瘀诸证,均可使用。这些证候包括西医诊断的迁延性肝炎、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慢性胆囊炎、慢性胆道感染等疾病出现上述症状者。对临床症状不太明显,肝或稍大或不大而肝功能化验较长期不正常,或有时腹胀或消化稍慢,脉带弦意(尤其是左手)或右脉滑中寓弦,舌质或正常或略红,舌苔或薄白或微黄者,亦可使用。具有前述症状,而西医诊断不是肝胆病者,亦可使用。主要按中医辨证论治加减变化。

【方解】 肝藏血,主谋虑,胆主决断,二者相表里,一身上下,其气无所不乘。清·沈金鳌说:“肝和则生气发育万物,为诸脏之生化,若衰与亢则能为诸脏之残贼”。其性条达而不可郁,其气偏于急而易怒,其病多为气郁而逆,气逆则三焦受病,又必侵乎及脾。然虽郁但不可用攻伐,应遵《黄帝内经》以辛散之,以辛补之之旨。肝经郁热之实,又常因肝血之虚,亦须遵《黄帝内经》酸收、甘缓之方结合前人经验,参以己见,以柴胡苦平入肝胆,条达疏发,畅郁阳而化滞阴,解心腹肠胃间结气,推陈致新。黄芩苦寒入肝胆,降泻清热,治自里达外之热,尤其是柴胡有更可以清气分郁结之热,二药相配,柴胡升清阳,黄芩降浊阴,能调转燮理阴阳升降之枢机,而用为主药。以半夏辛温散降中焦逆气而和胃健脾;白蒺藜苦辛而温,宣肺之滞,疏肝之郁,下气行血;二药辛温入肝,又寓有《黄帝内经》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之意。川楝子苦寒入肝,炒则寒性减,能清肝热、行肝气而治胁痛、脘腹痛;红花辛温,活血通经,并能和血调血,主气血不和,四药为辅药。以片姜黄辛苦性温,行血中气滞,治心腹结积、痞满胀痛;皂角刺辛温,开结行滞,化痰消瘀,破坚除积;刘寄奴苦温兼辛,破瘀消积,行血散肿,治心腹痛,消散肥气、息贲、痞块;炒莱菔子辛甘性平,理气消胀,配焦四仙(焦神曲、焦麦芽、焦山楂、焦槟榔),共助消化而除胀满迟消,运中焦而健脾胃,是为佐药。以泽泻入肝肾,能行在下之水使之随泽气而上升,复使在上之水随气通调而下泻,能降泻肝肾二经水湿火热之邪而助阴阳升降之机,用为使药。本方中又涵有几个组药,一是柴芩合用有调肝转枢之效。二是白蒺藜、红花、皂角刺三药相配,则有宣畅肺气、疏达肝气,通行胸胁肋之间,行瘀散结之能;尤其是对久病者,三药合用能深达病所,斡旋枢机。三是川楝子、片姜黄、刘寄奴(或茜草)三药同用,既苦泻肝气之郁,又理血中气滞,而治心腹胁痛;结合皂角刺、红花、白蒺藜三药,又对消散痞块有帮助。四是半夏、焦四仙(或三仙)合用,和中运脾以健中焦,寓有“见肝之病,当先实脾”之意。方中入血分的药物比重较大,是针对“病久入血”而设,以求推陈致新,新血生则气化旺,气化旺盛则康复之力增强。总之此方既着重于燮理枢机,又照顾到肝主藏血和病久入血等特点,故名为“燮枢汤”。

【加减】 中湿不化,脘闷少食,舌苔白厚(或腻)者加苍术6~9g,草豆蔻6~10g;气血阻滞,胁痛明显者加延胡索9g,枳壳10g,制乳没各5g等;如果血瘀明显,胁痛处固定,或兼月经量少有块者,可改加茜草12~20g,乌贼骨6~9g,桂枝6~10g;胃纳不佳,食欲不振,饮食少进者加生谷芽10~12g,陈皮10~12g;肝热扰心,心悸、失眠、多梦、健忘者加珍珠母(先煎)30g,远志、天竺黄各9~10g,栀子仁3g(热象轻者可改夜交藤15~20g);血络瘀郁,面或胸颈等处有血丝缕缕(蜘蛛痣)者加茜草10~15g,乌贼骨6~9g,丝瓜络10g;下午低热者,加生白芍12g,银柴胡10g,青蒿15g;肝胆热盛,口苦、尿黄、目红者加栀子6~10g,龙胆草3g;胁下痞块,肝脾肿大明显者加炙鳖甲(先煎)15~30g,生牡蛎(先煎)20~30g,射干10g,莪术、三棱各3~6g,玄参12~20g等;肝病累肾,脾湿不化而腹部坠胀,小便短少、有轻度腹水者加大腹皮12~15g,茯苓、冬瓜皮各30~40g,水红花子10~12g(猪苓20g、泽兰15g可代用),车前子(包煎)12~20g,泽泻可改为30g;每遇情志不遂即各症加重者,加香附10g,合欢花6g;肝胆郁滞,疏泄不佳,胃失和降而呕逆便秘、上腹及胁部疼痛、舌苔不化者,加生代赭石30g,炒五灵脂9g;兼有胆结石者,加金钱草30g,郁金、炒鸡内金各10g;肝功能化验较长时间不正常(尤其是ALT者),可同时加服五芦散(五味子95g、芦荟1.5~2.5g,共为细末,每服3g,1日2次,温开水送下,或随汤药服用);大便经常干燥,肝病久久不愈、或目赤涩、或月经闭止者,可酌加芦荟末0.3g左右,装胶囊,随汤药服,此药可引药力入肝;腹部喜暖,见凉隐痛者减黄芩为6g,去川楝子;饮食正常者可去莱菔子、焦四仙,只用焦神曲;口渴明显者去半夏;女子月经不潮或经水量少者,可去刘寄奴,改茜草15~30g;药后胁痛反而加重者,可去皂角刺,减少片姜黄用量,以后再渐渐加入。

【方源】 《焦树德学术思想临床经验综论》

热毒壅盛——七味消毒饮(罗泽伦方)

【组成】 金银花10g,连翘10g,大青叶10g,紫花地丁10g,蒲公英10g,野菊花10g,紫背天葵10g。

【功效主治】 清热解毒。罗老师将本方广泛用于内外妇儿各类热性疾病中,对于中医所论五脏六腑、上中下三焦、皮肤肌腠等,凡具热毒壅盛者,具可用本方加减治疗。罗老师在临证中常用本方治疗热性急、慢性荨麻疹,各类皮肤病、胆、胰、肠道、盆腔等处炎症,眼科腺病毒热等。

【方解】 “七味消毒饮”是老师常用的一张经验方,此方由五味消毒饮加味而成,药味有:五味消毒饮清热解毒,能消五脏六腑之热毒;罗老师在原方基础上加大青叶,加强原方清解血热之功;加连翘,以清心热,泻心火。全方有强大的清热解毒效能,却又无芩、连、柏、栀等苦寒重剂伤伐胃气的缺点;且本方煎熬后口感不甚苦涩,病者易于接受。

【验案】 黄某,男,36岁,2005年8月12日初诊。小便频数时痛反复不愈3个月。3个月来,小便时见频数,或时刺痛,或滞涩不通,或热灼不适,尿时滴沥难尽,尿色黄。曾经某医学院诊治,诊断为慢性泌尿系感染,西医用消炎治疗,服药时症缓,停药后一两周又复发。患者痛苦异常。诊时见患者体瘦,烦躁不安,尿频数热,滴沥涩痛,尿色黄,脉细而数,舌质红、苔薄而黄。病为淋证,证属热邪下蕴,热郁血滞,膀胱失约。治当清热通淋,活血化滞。方用七味消毒饮加味:金银花10g,连翘10g,蒲公英10g,紫花地丁10g,野菊花10g,大青叶10g,马鞭草30g,马齿苋30g,刘寄奴12g,瞿麦15g,萹蓄12g,滑石18g,生甘草6g,路路通12g,牛膝12g。3剂,水煎服,日服4次,每次服350ml左右。

二诊(8月19日):上药服后,尿涩滞数痛减半,色见清,烦躁减。药已见效,原法增损再进。经治3周,患者共服上方10余剂,诸症消失,病痊愈。嘱患者少食辛辣燥热之品,并注意个人卫生。3个月后患者因他疾来诊,诉其病未再复发。

【体会】 实践证明,本方具有较强的消炎作用,但又无西医消炎药的毒副作用,可用于治疗各类炎证。

【方源】 陈佑林,李珊,赵阳红.名老中医罗泽伦经验方“七味消毒饮”治验数则.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7,29(2):13

危重急症——破格救心汤(李可方)

【组成】 附子30~100~200g,干姜60g,炙甘草60g,高丽参(另煎浓汁对服)10~30g,山茱萸60~120g,生龙牡粉、活磁石粉各30g,麝香(分次冲服)0.5g。

【用法】 病势缓者,加冷水2 000ml,文火煮取1 000ml,5次分服,2小时1次,日夜连服1剂或2剂;病势危急者,开水武火急煎,随煎随喂,或鼻饲给药,24小时内,不分昼夜频频喂服1~3剂。

【功效主治】 本方可挽垂绝之阳,救暴脱之阴。凡内外妇儿各科危重急症,或大吐大泻,或吐衄便血,妇女血崩,或外感寒温,大汗不止,或久病气血耗伤殆尽等,导致阴竭阳亡,元气暴脱,心衰休克,生命垂危(一切心源性、中毒性、失血性休克及急症导致循环衰竭),症见冷汗淋漓,四肢冰冷,面色img32白或萎黄、灰败,唇、舌、指甲青紫,口鼻气冷,喘息抬肩,口开目闭,二便失禁,神识昏迷,气息奄奄,脉象沉微迟弱,1分钟50次以上,或散乱如丝,雀啄屋漏,或脉如潮涌壶沸,数急无伦,1分钟120~240次以上,以及古代医籍所载心、肝、脾、肺、肾五脏绝症和七怪脉、绝脉等必死之症,现代医学放弃抢救的垂死病人,凡心跳未停,一息尚存者,急投本方,1小时起死回生,3小时脱离险境,一昼夜转危为安。

【方解】 本方脱胎于《伤寒论》四逆汤类方、四逆汤衍生方参附龙牡救逆汤及张锡纯氏来复汤,破格重用附子、山茱萸加麝香而成。方中四逆汤为中医学强心主剂,临床应用1 700余年,救治心衰,疗效卓著。心衰病人,病情错综复杂,不但阳气衰微,而且阴液内竭,故加人参,成为四逆加人参汤,大补元气,滋阴和阳,益气生津,使本方更臻完善。但用于救治心衰垂危重症仍然生死参半。细究其因,不外两点:第一,历代用伤寒方,剂量过轻,主药附子,仅10g左右。考《伤寒论·四逆汤》原方,用生附子1枚,按考古已有定论的汉代度量衡折算,附子1枚,约合今之20g,假定生附子之毒性与药效为制附子之2倍以上,则伤寒论原方每剂所用附子相当于现代制附子40~60g,而历代用四逆汤仅原方的1/6~1/10。以这样的轻量,要救生死于顷刻,诚然难矣!其二,之所以不敢重用附子,乃因畏惧附子之毒性。古今本草,已有定论,附子有大毒。但附子为强心主将,其毒性正是其起死回生药效之所在。当心衰垂危,病人全身功能衰竭,五脏六腑表里三焦,已被重重阴寒所困,生死存亡,系于一发之际,阳回则生,阳去则死。非破格重用附子纯阳之品的大辛大热之性,不以雷霆万钧之力,不能斩关夺门,破阴回阳,而挽垂绝之生命。

1961年7月,当笔者救治一例60岁垂死老妇时,患者四肢冰冷,测不到血压,摸不到脉搏,仅心口微温,呼吸心跳未停,遂破格重用附子150g于四逆加人参汤中,武火急煎,随煎随喂,1小时后终于起死回生。按现代药理实验研究,附子武火急煎1小时,正是其毒性分解的高峰。由此悟出,对垂死的心衰病人而言,附子的剧毒,正是救命的仙丹。我一生所用附子超过5吨之数,经治病人在万例以上,垂死病人有24小时用附子500g以上者,从无一例中毒。本方中炙甘草一味,更具神奇妙用。伤寒四逆汤原方,炙甘草是生附子的两倍,足证仲景当时充分认识到附子的毒性与解毒的措施,甘草既能解附子的剧毒,蜜炙之后,又具扶正作用(现代药理实验研究,炙甘草有类激素样作用,而无激素之弊)。而在破格重用附子100g以上时,炙甘草60g已足以制约附子的毒性,不必多虑。经这样的改进之后,重症病人的治愈率可达十全。而垂死病人救活率,仅可达十之六七。

由于个人学识浅薄,思路狭窄,只见局部,不见整体。但着眼于“心衰”一端,而忽视了垂死病人全身衰竭的全局——五脏六腑阴阳气血的散失,故本方的治愈率停滞在生死参半的水平,约10年之久。后读近贤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张氏为我国近代中西医结合的先驱者。他在书中创立“来复汤”一方(山茱萸60g,生龙牡粉各30g,生杭芍18g,野台参12g,炙甘草6g)可补四逆汤之不足。其论云:“寒温外感诸症,大病瘥后不能自复,(阴阳气血脱失过甚,全身功能衰竭状态)寒热往来,虚汗淋漓(大汗亡阳,气血将脱)……目睛上窜,势危欲脱(脑危象休克先兆);或喘逆(呼吸衰竭,气脱于上)或怔忡(早搏、心脏纤颤、心跳骤停之先兆);或气虚不足以息(呼吸衰竭),诸症只见一端,即宜急服”。张氏认为:“凡人元气之脱,皆脱在肝。故人虚极者,其肝风必先动,肝风动,即元气欲脱之兆也”。(古人论肝,皆与高级神经活动相关,亦即现代之脑危象出现前兆,为全身功能衰竭之最后转归)张氏盛赞:“萸肉救脱之功,较参、术、芪更胜。盖萸肉之性,不独补肝也,凡人身阴阳气血将散者皆能敛之”,故“山萸肉为救脱第一要药”。余师其意,于破格人参四逆汤中重加山茱萸、生龙牡,更加活磁石、麝香,遂成破格救心汤方。方中,尤以山茱萸一味,“尤能收敛元气,固涩滑脱,收涩之中,兼具条畅之性。故又通利九窃,流通血脉,敛正气而不敛邪气”,此点极为重要,为古今诸家本草未曾发现之特殊功效,可适应一切心衰虚中夹瘀的特征,对冠心病尤为重要。用之,可助附子固守已复之阳,挽五脏气血之脱失。而龙牡二药,为固肾摄精、收敛元气要药;活磁石吸纳上下,维系阴阳;麝香,急救醒神要药,开中有补,对一切脑危象(痰厥昏迷)有斩关夺门、辟秽开窍之功。《中药大辞典》载:“现代药理实验研究证实,小量麝香对中枢神经系统、呼吸、循环系统均有兴奋作用。对心衰、呼吸衰竭、血压下降、冠心病心绞痛发作,均有可靠疗效”。

破格救心汤增强了仲景先师四逆汤类方回阳救逆的功效。破格重用附子、山茱萸后,使本方发生质变。麝香、龙牡、磁石的增大,更使本方具备了扶正固脱,活血化瘀,开窍醒脑,复苏高级神经功能,从而救治呼吸循环衰竭,纠正全身衰竭状态的作用,确有起死回生的神奇功效。

【验案】

1.闫某,男,60岁。1995年3月24日凌晨4时病危邀诊。诊见患者昏迷不醒,吸氧。面如死灰,唇、指、舌青紫,头汗如油,痰声漉漉,口鼻气冷,手冷过肘,足冷过膝,双下肢烂肿如泥,二便失禁,测不到血压,气息奄奄。询知患阻塞性肺气肿、肺心病代偿期达10年。本次发病1周,县医院抢救6日,病危出院,准备后事。昨夜子时,突然暴喘痰壅,昏迷不醒。县医院内科诊为:肺心病心衰,呼吸衰竭合并脑危象,已属弥留之际。切脉散乱如雀啄屋漏,移时一动。前人谓,凡病情危重,寸口脉难凭,乃按其下三部趺阳、太溪、太冲三脉,尚属细弱可辨。此症子时濒危未死,子时后阴极阳生,已有一线生机。至凌晨4时,十二经营卫运行肺经当令,本经自旺。病情既未恶化,便是生机未绝。遂投破格救心汤大剂,以挽垂绝之阳而固脱,加三生饮豁痰,麝香辟秽开窍醒脑而救呼吸衰竭:

附子150g,干姜、炙甘草各60g,高丽参(另炖浓汁对服)30g,生半夏30g,生天南星、石菖蒲各10g,净山茱萸肉120g,生龙牡粉、活磁石粉各30g,麝香(分冲)0.5g,鲜生姜30g,大枣10枚,姜汁(兑入)1小盅。

病情危急,上药加开水1.5公斤,武火急煎,随煎随灌,不分昼夜,频频喂服。

二诊(3月25日6时):得悉于半日一夜内服完上方1剂。子时过后汗敛喘定,厥冷退至肘膝以下,手足仍冰冷。面色由灰败转为萎黄,紫绀少退,痰鸣大减。呼之可睁眼,神识仍未清。六脉迟细弱代,48/分,已无雀啄、屋漏之象,回生有望。嘱原方附子加足200g,余药不变,日夜连服3剂。

三诊(3月26日):患者已醒,惟气息微弱,声如蚊蚋,四肢回温,可以平卧,知饥索食。脉沉迟细,58/分,已无代象。多年来喉间痰鸣消失。其妻告知,昨夜尿湿大半张床褥,腿已不肿,正是大剂量附子破阴回阳之效。真阳一旺,阴霾自消。病已脱险,元气未复。续给原方3剂,去生半夏、生天南星、石菖蒲、麝香。附子减为150g,加肾五味(枸杞子、菟丝子、盐补骨脂、淫羊藿及胡桃肉)各30g温养肝肾,精气以固脱。每日1剂,煎分3次服,

四诊(3月30日):诸症均退,食纳渐佳,已能拄杖散步。计前后四诊,历时5天,共用附子1.1千克,山茱萸0.75千克,九死一生垂危大症,终于得救。方中生半夏为降逆化痰要药,用时以温水淘洗3次,加等量鲜生姜佐之,既解其毒,又加强疗效,颇有妙用。

2.冠心病心绞痛发作或急性心肌梗死,属中医学真心痛范畴,《黄帝内经》有“朝发夕死”的记述。病势凶险,危在顷刻,当分秒必争,针药并施。先冲服净麝香0.5g,冰片0.05g,含化速效救心丸5粒,苏合香丸1粒。毫针重刺素髎、左中冲,于左内关行提插捻转,约5分钟,痛止,为辨证施救赢得宝贵的时间。

查某,男,60岁,1982年正月初六急诊,经县医院心电图确诊为冠心病月余。14时心绞痛发作,含化硝酸甘油片,可缓解半小时,不以为意。18时许,绞痛再发,含剂及亚硝酸异戊酯吸入无效。内科会诊拟诊急性心肌梗死,建议急送省级医院抢救。因时间紧迫,寻车不易,乃邀余诊视。见患者面青惨,唇、甲青紫,大汗而喘,肢冷,神情恐怖,脉大无伦120/分,舌边尖瘀斑成条成片,舌苔灰腻厚。急予上法针药并施,约10分钟痛止。患者高年,肾阳久亏于下,春节劳倦内伤,又过食肥甘,致痰浊瘀血阻塞胸膈,属真心痛重症。且亡阳厥脱诸症毕见,遂投破格救心汤大剂变方:

附子150g,高丽参(另炖浓汁对入)、五灵脂各15g,瓜蒌30g,薤白(酒泡)15g,丹参45g,檀香、降香、砂仁各10g,山茱萸90g,生龙牡、活磁石、郁金、桂枝尖、桃仁、灵脂、细辛各15g,莱菔子(生炒各半)各30g,炙甘草60g,麝香0.5g,三七粉(分冲)10g,2剂。

上方以参附龙牡、磁石、山茱萸救阳敛阴固脱。红参、灵脂同用,益气化瘀,溶解血凝,瓜蒌薤白白酒汤合莱菔子,开胸涤痰,消食降胃;丹参饮合郁金、桃仁、三七、麝香,辟秽开窍,化瘀通络,细辛散寒定痛,桂枝引诸药直达心宫,加冷水2000ml,文火煮取600ml,3次分服,2小时1次,昼夜连服。余守护病榻,20时10分,服第1次药后1刻钟汗敛喘定,四肢回温,安然入睡,至正月初七上午6时,10小时内共服药2剂,用附子300g,诸症均退,舌上瘀斑退净。为疏培元固本散1料治本(三七、琥珀、高丽参、紫河车、藏红花、花鹿茸等),追访18年未犯。

按:余以上法加减进退,治心绞痛百余例,心肌梗死及后遗症12例,均愈。其中一例心肌下壁梗死患者,服培元固本散1料(约百日)后经多次CT复查,无异常发现,说明培元固本散有活血化瘀、推陈致新、修复重要脏器创伤的殊效。

【体会】 应用本方,要严格遵循中医学辨证论治法则,胆大心细,谨守病机,准确判断病势。脉证合参,诸症若见一端,即宜急服。凡亡阳竭阴之端倪初露,隐性心衰的典型症状出现,如:动则喘急、胸闷,常于睡中憋醒,畏寒肢冷,时时思睡,夜尿多,以及无痛性心肌梗死之倦怠乏力,胸憋自汗等,急投本方平剂;亡阳竭阴之格局已成,急投本方中剂;垂死状态,急投本方大剂。服药方法,急症急治,不分昼夜,按时连服,以保证血药浓度,有效挽救病人生命,极重症24小时连服3剂。

【方源】 《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

脾肾两虚——归芪四胶汤(廖金标方)

【组成】 黄芪60g,当归10g,太子参30g,白术10g,茯苓12g,鸡血藤胶15g,炙甘草10g,紫河车15g,补骨脂12g,菟丝子15g,龟胶(烊化)15g,鹿角胶(烊化)15g,阿胶(烊化)15g。

【功效主治】 健脾益肾,补气生血。主治:脾肾两虚,气虚血亏之证。症见体倦食少,面色萎黄,头晕目眩,心慌气短,健忘失眠,口干,腰膝酸软,梦泄遗精,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多见于现代医学再生障碍性贫血,以及肿瘤术后、放化疗后出现之“三少”(即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减少)。

【加减】 廖师认为,要提高“三少”必先改善发热、出血二症,出血者,加艾叶炭5g,血余炭3g,仙鹤草30g,豨莶草30g,小蓟10g,白茅根30g,棕榈炭10g,黑栀子10g,炒炭藕节10个,柿叶15g,又止血不忘祛瘀,以三七粉3g吞服,少佐益母草、川芎、丹参等活血化瘀之品,有利于调节和改善骨髓微循环,扩张血管,促进骨髓正常造血功能的恢复;患者食欲不振,加焦三仙、砂仁、陈皮、白扁豆等健脾开胃之品,避免大补之品滋腻碍脾而致治疗失利;阴虚发热者,加知母、黄柏。

【体会】 廖师应用本方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23例,其中急性再障1例,慢性再障22例,基本治愈4例,明显进步6例,进步5例,总有效率占65.3%,无效率(包括死亡4例在内)34.7%。

【方源】 张季林.廖金标经验方3首简介.江西中医药,2000,31(3):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