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面契丹文镜讲述辽代的一个故事

 国民一员 2017-07-23

四面契丹文镜讲述辽代的一个故事四面契丹文镜讲述辽代的一个故事


四面契丹文镜讲述辽代的一个故事

四面契丹文镜讲述辽代的一个故事

四面契丹文镜讲述辽代的一个故事 

四面契丹文镜讲述辽代的一个故事

四面契丹文镜讲述辽代的一个故事

四面契丹文镜讲述辽代的一个故事

前几天,辽金文物收藏家王加勋先生,新购进一面契丹文镜,他特意请我去和他一同鉴赏。这是一面锈迹厚实、尚未清理的,圆形厚重内八角的契丹文镜(见图1)。我拿过仔细端详,只觉得镜体特别沉重,直径16-7厘米左右,在大的边缘内是三重八角形纹,内里是两重边栏的一个正方形,正方形被单竖线分割成五个竖格,里面阳铸了17个契丹小字。正方形和八角形边栏恰好组成四个等边三角形空间,每个空间都阳铸了一枝缠枝忍冬花。

契丹文和笔者收藏的一面八角葵花镜(见图2)的文字相同,亦和1971年吉林省大安县(现为大安市)红岗乡永合村出土的,现藏于吉林省博物馆的著名的八角契丹文镜(见图3)文字相同。据笔者资料库显示,民间尚存世一面同样文字的八瓣花形契丹文镜(见图4)。四面镜子大小不同(八角镜26厘米,葵花镜18厘米,八瓣花镜14厘米,圆形镜16厘米),形状不一,厚薄各异(八角镜最厚最重,圆形镜其次,八瓣花镜再次,葵花镜最薄最轻),两镜缘阴刻文字,八角镜刻汉字“济州录事完颜通”(这是金代打的验记)。圆形镜刻汉字“济州录司完颜通”。八瓣花镜,葵花镜未刻文字。

根据以上情况分析,四面铜镜的铸造时间似乎不是在同一时间,有些差别。葵花镜的铸造时间似乎要早些,可能在契丹铜斤尚缺乏阶段铸造,故铸得又轻又薄,唐镜遗风尚存,应也是证据之一;八角镜,圆形镜的铸造,应在辽“盛世三朝”(圣宗、兴宗、道宗早中期)。此时的辽朝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经济发达,资源丰茂,奢华之风泛滥。所以,此时才能铸出厚重如八角镜,圆形镜重达上千克的铜镜;八瓣花镜应铸在辽晚期,道宗后期、天祚帝年间。此时的辽朝,经济下滑,铜禁愈严,因系民间生活用镜,故铸得又小又轻。果真如上所析吗?且看下面分解。

两面缘刻阳文汉字“济州录事完颜通”,“济州录司完颜通”的铜镜,应是辽铜镜行用到金代,由金代济州地方官府负责民政的“录事司”(简称“录司”)官员,查验后继续使用的铜镜。“济州”即辽的黄龙府,就是现在农安县。“录事”是地方官府“录事司”(简称“录司”)的长官,正八品官职,“完颜”是女真族国姓,女真族建立的政权是金。通是人名。金代缺铜,只有身份显赫的人才能用铜镜,铸铜镜和携带铜镜都必须有官方验记,这就是金代厚重铜镜上多有验记文字和押记的缘故。所以,这两面铜镜,应是金朝官方认可的可以继续使用的辽代铜镜。这两种铜镜从辽代一直沿用至金代,本身就格外珍贵,况且还有金代验境机构和官员签名款,自然,更是珍上加珍,贵上添贵了。

四镜上一模一样的契丹文,已经陈述和陈传江两先生,先后两次翻译,一个意译,一个音译,虽然都能自圆其说,都有可取之处,但笔者第六感觉觉得,都仍有可商榷和继续研讨的必要。如先贤陈述先生译的26字诗:“时不再来,命数由天。逝矣年华,红颜白发。超脱网尘,天相吉人。”(详见陈述《跋吉林大安出土契丹文铜镜》19738期《文物》杂志)表现的“辽代 '命数由天’的佛教思想”,可能很符合辽代佛教盛行的时代特征。然而,意译的风格内涵,使人总觉得距契丹人的意念意境尚远。诗的形式与格律似乎也不如契丹人清爽自然。特别一些文字的缺译,使读者难以相信译文是否完整表达了镜文的内容?

陈传江先生的翻译是讲述一个事件,大康年,常德的外甥安毕马郎,娶北院仁懿府常德夫人、乙室右部的姐姐时(女方)的嫁妆。(详见本博博文《契丹文八角铜镜考释》)这个译文已明确指出了镜子铸造的时间“大康年(1075-1084年)”,与镜子的用途“嫁妆”。如果确如译文所说,契丹文铜镜是“嫁妆镜”,那四面大小轻重不一的铜镜,就有了同时存在的理由,也可以进一步充实“安毕马郎娶亲故事”的内容。厚重的八角镜,圆镜,应是京城府第闺房中固定使用的“梳妆镜”,八角镜应是“穿衣镜”,圆镜应是“照面镜”。而轻薄的葵花镜应是外出时,帐篷或轿车内的“梳妆镜”,应是装在“梳妆匣”里的。至于,又小又轻的八瓣花镜,应是主人挂在腰带上,随时理装的“随身镜”。至此,四面铜镜可以肯定地说都是安毕马郎,娶亲时女方的嫁妆。

陈传江先生先生的译文似乎也存在不完全对译的暇疵,有进一步推敲的必要。但通过鉴赏王加勋先生圆形契丹文镜,重温了辽道宗大康年间,契丹贵族娶亲的全过程,“……迎亲车至府门,新郎率全家奉迎,迎亲的男方伴娘请新娘下车,这时有一'妇人捧镜却行(伴妇手捧铜镜倒退而行),并'置鞍于道,新娘过其上(新娘从放在路上的马鞍跨过)。……”了解了伴妇捧镜却行的内容,以及“嫁妆镜”必成套的风俗,不啻上了一堂辽代礼仪课。真愉悦也!

四面契丹文镜共同讲述了辽代贵族娶亲的真实故事,这是中国铜镜史上最有价值的一段佳话,以实物证明了辽代婚姻史、民俗史的真实可信,补充了《辽史》的缺失。它们是中国铜镜史上唯一一种有明确纪年的,用契丹文记述一段真实史实的铜镜,也是记载契丹族特别婚姻制度中变相收继婚的最真实最可靠的物证,亦是证明现今北方仍流行的“捧镜”,“跨马鞍”等民俗,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已在中华大地,包括契丹雄踞的北方流行的证据。证明中华文明已深入北方少数民族地区,已为中华民族的大融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笔者把自己的鉴赏体会告诉了加勋先生,他那种兴奋劲儿溢于言表,象孩子似地连声说,好,好,好!笔者也似乎听到了那天睡梦中,加勋先生爽朗的笑声……。

泉痴山人2012-5-27于京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