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成语故事: 圣清浊贤

 襄阳孙金福 2017-07-23
 
       人们都知道曹操的诗《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推断他一定是一个大酒鬼,殊不知他是不许人喝酒,而且还杀了反对禁酒的人。

东汉末年,曹操是北方一霸,挟天子以令诸侯。建安十三年,曹操拜了丞相起兵征讨,适逢北方荒灾,大旱缺雨,收成锐减,筹粮困难,可是那时民间饮酒,造酒风正盛,用去大量谷米稻黍,曹操张贴告示禁酒,设吏稽查不许喝酒,不许造酒、不许买酒、不许卖酒、连木头这样谈酒也不许,如有违抗严惩不贷。


你有政策我有对策,老百姓表面上遵纪守法,偷偷地照样喝酒,那时的酒有”三酒五齐”之说”,清酒”是最高档的,冬酿夏熟”,浊酒”是发酵酿造好后,不经过滤直接喝,有点混浊,分为”五齐”,由于”酒”字成了忌讳,人们说话时就用”圣人”代表”清酒”,用”贤人”代表”浊酒”,喝”清酒”喝醉了叫”中圣人”。

         当时有一个人叫徐邈,为尚书郎,也算是高级干部了,却不以身作则,经常偷着喝酒,他的属下赵达有一次问他军务的事,他醉醺醺的迸出了一句:”我刚中了圣人”,这赵达是个爱打小报告的,就把这话捅到了曹操那,曹操大怒,要军法处置,幸好有个鲜于辅替他说情:”大人有所不知,现在喝醉酒的人,称清酒为圣人,浊酒为贤人,徐邈性情一向谨慎,这次是偶尔学学别人的醉话啊!”曹操放了他一马。

于是就有了成语”酒喻圣贤””清圣浊贤”,后来许多文人写东西提到酒时,也用”圣贤”,比如李白有诗:”已闻清比圣,复道浊如贤,圣贤既已饮,何必求神仙”。


虽然大多数人和禁酒政策只能暗中较劲,也有公开叫板的,就是当时的名士大儒孔融,是孔子的二十世孙。

           孔融四岁时就知道让梨,光辉事迹写进了三字经,后来成了大文学家,有名的建安七子之首,儿时的谦让没有了,一身傲骨,刺头脑袋。官运不顺,后来在曹操手下任个闲职。

孔融是个大酒徒,”坐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曹操禁酒,他带头反对《难曹公表制酒禁书》说:"尧非千钟,无以建太平;孔非百觚,无以堪上圣",圣人都喝酒,禁酒不合古训,不得人心。


他挑起与曹操的大辩论,硝烟弥漫,曹操批他一句,他顶一句,对曹操嬉笑怒骂,冷嘲热讽。你要筹粮所以禁酒,用不着那些冠冕堂皇的理由,饮酒亡国,都是拙劣的借口。更可气的是,有一次曹操和他一起喝酒,醉话中说自己想着孙权的老婆大乔,孔融把这话也捅出去了,让人转告孙权提防曹操这个大色鬼。


曹操哪能被他忽悠,恼羞成怒,把孔融投进大牢,不久就杀了,还捎带了他两个儿子,留下一句有名的话,”覆巢之下,岂有完卵”?


曹操和孔融都是出类拔萃的风云人物,但是各自的双重性格,使他们无法相互谦让,携手共事,历史上又多了一个因酒而献身的人物,曹操也未春风得意,《短歌行》那首颂酒之歌其实充满了悲情。

老河口:孙金福编辑整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