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让“仿写微作文”漫步于语文课堂之中

 GXF360 2017-07-23


【摘 要】作为语文教学工作者,我们都很清楚:从中年级开始,每一学期有八个单元的习作,想在八个单元的习作中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那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痴心妄想”。学生习作又是语文教师的“心头中的痛”,不想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去练写作,增加其学业负担,又想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确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笔者认为“仿写式微作文”是学生提高写作水平的不二法门。

【关键词】仿写 微作文 课堂

何捷老师在《和学生一起写作文——写作教学“进行时”》一书中说:“‘微写作’课程是针对‘全篇幅’写作课程而提出的,是写作教学‘进行时’的课程建设体系。”“微写作”课程,将成篇的写作设计为片段,以百字短文的形式出现。所谓“微作文”,就是小作文,具有短小、及时、集中攻关、主题鲜明四个特征。它是小学生经常性的小练笔微实践,能加快学生知能转化,提升读写能力。

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曾说过:“模仿是学习的必经之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初唐四杰王勃受瘐信“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启发而作。南宋理学家朱熹说过:“教人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善学之既久,自然纯熟。”人教版的课文,大多是名篇佳作,文质兼美。无论是从内容,还是形式都为学生的仿写提供了非常好的范例。在一堂课40分钟里,教师除了要完成阅读教学任务,还要进行写作训练,只能选择“仿写微作文”,那么在阅读课堂中如何进行“仿写微作文”练习呢?

一、在“典型”处 指导仿写“微作文”

教师选准有代表性的语段,引导学生潜心研读,品评词句,领悟写法,并进行仿写训练。例如教学《草原》一文,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以优美的语言,丰富的修辞,有条理地描写了作者初见草原时的所见,所感。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品读后,讨论交流作者是怎样写草原?怎么抒发自己情感?学生最终归纳出:按从上到下的顺序,恰当的比喻,合理的想象,适时的对比……一系列的写作方法。接着我让学生运用其中二至三种写作方法,用百来字试写自己见到过的一处景物。刘舒雯同学写的《家乡》:我的家乡没有都市的繁华热闹,也没有大海的波涛汹涌,没有名川大山……它有的只是朴素得不能再朴素的山川、田野。当柔柔的春风唤醒大地的时候,放眼望去,家乡的群山就穿上了一件绿衣。绿的树,绿的草,绿的山,放眼放望去,满山的绿,像是绿色的海洋。……金秋季节,山脚下的稻田,一片金黄,沉甸甸的稻子在秋风里快乐地点着头,掀起金黄色的稻浪,好像在向农人诉说着丰收的喜悦。小作者在字里行间无不倾诉着自己对乡的赞美与热爱之情。其间,采用了对比、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表达效果。

二、在结尾处 指导仿写“微作文”

好的文章结尾往往能发人深思,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给人言尽意犹在之感。教学时,教师在此处创设练笔,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如《穷人》一文结尾处写道:“你瞧,他们在这里面啦。”桑娜拉开了帐子,渔夫看到床上的两个孩子后,会作何想法?他们的生活将怎样熬过去呢?让学生进行合理想象,进行续写小训练,让课文得以延伸。我班的林海洋同学这样写道:桑娜拉开帐子,渔夫见孩子们都睡得很香,夫妻俩的脸上露出一丝难以觉察到的微笑。从此,渔夫每天打鱼起得更早了,回来也更晚些。桑娜每天依旧起早贪黑忙着,她时而给富人家洗洗衣服。时而带孩子到海边捡贝壳、螃蟹以贴补家用……孩子们一天天长大,一天天懂事了。他们之间总能互相谦让,孝敬桑娜和渔夫。二十几年过去了,桑娜和渔夫老了,孩子们一个个长大成人。一家人生活过得虽不是很富裕,但每天都能从温暖的小屋子中传出欢乐的笑声。

三、在“空白”处 指导仿写“微作文”

有些课文,为了更好地表现主旨而精心留出空白,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让学生联系实际进行合理的想象,把文章的空白补充出来。这样,不仅让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丰富了文本的意蕴,拓展了学生的情感,使文中的情感得以升华。如《少年闰土》写闰土抓跳鱼儿时写到“我们沙地里,潮汛要来的时候,就有许多跳鱼儿只是跳,都有像青蛙似的两只脚……”显然段末省略号就是文章的留白,教学时教师可点拨:省略号表示什么?你能想象跳鱼儿是怎样跳的?闰土他们是怎样捉跳鱼儿的?把这些答案连起来写一小段话。班里的陈建生同学这样补写:午饭过后,我就和父亲去海边的沙地,父亲背一个竹篓,拿一根竹子,竹子的一头穿了一个网兜。我是空手去海边的。等潮水退下去后,沙地上留下了许多两只脚的跳鱼儿,父亲一手拿竹篓,一手用网兜去网跳鱼儿,我呢,看哪个地方的沙地跳鱼儿多,就跑到那儿用两手去抓跳鱼儿,当手快接触到跳鱼儿时,跳鱼儿好像知道我要去抓它似的,一跳就逃走了,有时抓在手上的跳跳鱼滑滑的,手稍微抓不紧,一下子又从手中滑掉。偶尔脚会踩到一些软软的东西,那些软的东西就是海葵。不管有没有抓到跳跳鱼,我都会很开心,因为海边给我带来无穷的快乐。

四、在体裁处 指导仿写“微作文”

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探究学习情境,尽可能向学生迁移范文中的作者写作方法,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如《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是一名小学生对季羡林老先生的访谈录,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一种很实用的、生动活泼的文体。学完这篇课文后,我要求学生开展一次类似的采访活动,要求学生按课文的模式,在采访前先准备发好要采访的内容,在采访的过程中,做好采访笔记,采访完后,记下自己的心得体会,模仿课文整理出采访记录。通过这种模仿实践,学生不仅体验了一番课文作者的写作意境,而且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郑海燕同学仿写课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而写的《爷孙俩的对话》。

时间:2016年9月6日

地点:自己家中

我:爷爷,您常要求我多读书,为什么你觉得读书是人生最有意义的事情?

爷爷:(微微一笑)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歌德还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纵观古今中外,凡成大事者,无不从书中汲取营养。在书中,你不仅能学到知识,而且会得到情感的陶冶和精神的享受。

我:嗯,怪不得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爷爷,您小时候读书,也是在图书馆里借书吗?

爷爷:(拉住我的小手)我小时候没有你们现在的学校那么好的条件,根本没有图书馆,我都是从村里的私塾先生那儿借书来看。晚上,是在蜡烛或煤油灯下看书,我的父母怕我多费蜡烛或油,常常叫我早点睡,让我第二天早早爬起来看书。当被书中精彩的故事情节所吸引,我会假装躺在床上,等劳累的父母睡熟后,偷偷溜起来借着微弱的烛光多看几页书。你们这一代人读书的条件那么的好,是多么幸福呀!记住一定要多读书呀!

我:哦,爷爷,您放心,我会的。因为我知道,“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

教科书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教学资源。文本不仅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凭借,还是习作训练的直接资源。仿写微作文,不在于多,不在于长,而在于精。这就要求教师认真研读材料,从课文的语言特点、遣词造句、谋篇布局、写作特色等出发,准确寻找文本中的读写结合点,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精心选择“仿写微作文”的内容,让“仿写微作文”漫步于课堂之中,多创设“仿写微作文”的训练次数,优化“仿写微作文”的形式,定能加快提升学生的作文技巧和表达能力。

(作者单位:福建省漳平市溪南中心学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