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记叙文中逻辑和因果关系的重要性及写作的改进

 GXF360 2017-07-23

 

【摘 要】记叙文写作过程中产生的跑题、叙事不清等问题需要先梳理记叙文叙事实现的基础,即逻辑和因果关系,然后在写作中注意严守其边界:一、梳理事件的各部分要素;二、拣选事件各部分要素;三、写作完成后再次拣选叙事要素。

【关键词】记叙文 叙事 要素 逻辑 因果关系

记叙文,作为一种写作文体,在作文训练中至关重要,它也是其他文体写作的基础。在记叙文写作中,经常出现跑题、叙事不清等问题,如何克服这些写作中出现的困难,避免走入误区,需要从记叙文对逻辑和因果关系的要求讲起。

一、记叙文建构叙事的基础

借助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英美学界,具体而言,是《荧幕》杂志的研究,记叙文的叙事方式是现实主义。现实主体叙事需要在记叙和内容推进中给予读者一个可以俯瞰全局、获取全部信息的主体位置。尽管记叙当中的每一个人物对于事情进展的了解都局限于自己的经历和视野,但是文章的读者将会获得所有人物掌握的所有信息。此时读者的话语是“超话语”,他所居于的主体位置是“文本主体”,他在叙事中居于“优势观看地位”。

优势观看地位的超话语是读者对记叙文的文意和内容进行理解的工具,通过超话语,读者把每个局限的话语和信息拼接起来,最终勾勒出事件的全貌。优势观看地位的基础是行文中严丝合缝的逻辑和因果关系:

“确保各组成元素之间的联系及其相互关系不仅清楚而且合乎逻辑;确保叙事遵循因果关系的基本法则;确保每一组成元素都有助于使其具有意义;任何东西都不是枝节或偶然。”

正是基于严丝合缝的逻辑和因果关系,整篇文章所表达的文意是唯一和确定的,这种唯一和确定的文意就锁定了叙事的表意。这是记叙文得以完成叙事任务的基础。

反过来看,如果文章表达出的各种线索和脉络组织出不止一种可能的场景、场面或文意,即同样的文本,可以有几种不同甚至直接相抵牾的理解,则无法给读者提供稳定的优势观看地位,因为各种话语相互矛盾,不能产生一个稳定的超话语,那么读者对于文章所要表达的内容就存在疑虑。于是,从整体上判断,这篇文章跑题了,至少,也是叙事不清。

二、确保叙事对表意有意义

跑题或叙事不清,是记叙文中常出现的问题,也是最大的问题。通过对记叙文叙事方式及其超话语、优势观看地位等概念的梳理,解决方案自然展示出来:严守逻辑和因果关系的约束。

逻辑和因果关系截然不同,但是二者的不同并不是本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将二者的区分暂且搁置,只强调前者是数学的和思辨的,后者是基于常识的。在记叙文行文当中,严守逻辑和因果关系的约束意味着审阅记叙中的每个要素:凡是表达出来的,在推进理解叙事上都必须有作用;凡是对于理解文意没有作用的,不许写出来;凡是这般写法可以表达主题的,不可以使用其他写法;凡是写在这里才能表达准确的,也不可以写在其他地方;等等。

基于以上原则,在记叙文写作中,首先需要梳理事件的要素。一般而言,无非就是时间、地点、人物与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值得注意的是,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虽然和时间、地点、人物一样是客观过程,但是在观察、认知和表述上却有主观性,即作者的角度差异可以得出很不一样的内容。因此,梳理清楚具体的角度,确定表述的重点是这个步骤中的难点,在梳理过程中必须始终如一锁定角度,不能前后不一,或摇摆不定。

其次,在具体的视角下,审视整个事件,拣选与角度相关的事实和经过,筛选掉非必须的部分。这是一个非常需要细致思辨的过程,剔除不相关的事实比较有难度,站在作者的立场,似乎一切都有关系。比如小明在马路上捡到一分钱的故事,街角的地摊、公交车站台的雪糕纸、公交车售票员态度恶劣以及马路对面有一队中学生拿着篮球谈笑风生等都是同时发生的事实,但是这些事实对于表达小明在二十一世纪的通货状况下竟然在马路上看到一分钱货币的惊讶完全没有任何贡献,因此应该将其全部剔除。必须努力克服作者的全能视角。

最后,在写作之后,需要以读者的视角挑剔行文中的冗余和错误。创作与挑错诉诸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前者是建构性的,后者是解构性的,后者更容易发觉逻辑和因果关系的矛盾。因此,在记叙文的初稿完成时,需要以读者的视角,挑剔的审视其中的各个要素以及要素的安排,发现不合理之处,或导向不希望的结果的时候,要及时纠偏。

没有一种能够稳定保证记叙文不跑题的灵丹妙药。写好记叙文,最终极的解决方案是努力思考、努力反省和努力实践。在实践道路上,对行文中的逻辑与因果关系的审视,将是提高文章表意准确性的重要步骤。

参考文献:

[1]张原雪:《依托文本 结合生活 让阅读与习作并驾齐驱——对小学作文教学的新思考》,《作文教学研究2016年第4期,第11-12页。

[2]菲斯克:《电视文化》,祁阿红、张鲲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

[3]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王晓珏、宋伟杰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

[4]约翰·斯道雷:《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杨竹山、郭发勇、周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作者简介

佟建军,男,辽宁沈阳人,1982年出生,学历:博士研究生,沈阳工学院思政部讲师,研究方向:大众文化与后现代。

(作者单位:沈阳工学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