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修真探道 I 《道德经》中的上善之道

 老刘tdrhg 2017-07-23
 

国学经典中的上善之道

李文勇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国学作为中华文化的主要载体,以其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打开中华文化宝库,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著的《道德经》,是一部享誉世界的国学经典,并成为中国本土宗教道教的教义。《道德经》主要论述了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在中国本土宗教中,尊道是最高信仰,贵德是最高修为,道与德的有机融合、相得益彰,共同构成其教理的核心内容。

德体现于善。善的思想在《道德经》中举足轻重。《道德经》首章讲了道,紧接着第二章就讲了善,并为上善做出具体释义,即“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阐明上善是不言之善、无心之善,超出人类自身利益之外的善。在第八章中,老子为上善树立了一个榜样——“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认为,世间最好的东西莫过于水,水滋润万物,却从不为己争利,因此水能够接近道的最高境界。

在此基础上,老子提出了水之七善,即“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以水喻善、由水及人。水之七善,成为深植于传统文化之中的善基因。老子提出的水之七善,是一个系统的思想方法,居善地是基础,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是对道德品质的要求,政善治注重的是素质和能力的提升,事善能强调的是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动善时是方法和手段。

如何把这七善转化为人生之善?笔者认为:居善地的核心在于使自己始终处于一个有利的位置,比如在择业时选择一个合适的单位、一份适合自己专业特长的工作,包括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都是居善地的表现;心善渊引导人们正确对待和处理名和利、得与失,做到得之不骄,失之不馁,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与善仁则劝导人们要懂得人情世故,做到宽厚仁慈,且有慈悲怜悯之心,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言善信提出的是讲信用、讲诚信的要求;政善治讲的是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特别是要加强对自身的管理,在管理中提升修为、能力、素质;事善能则指发挥自己的优势,永远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比如“工匠精神”就是事善能的具体体现;动善时意指抓住机遇,规避风险,坚定果断,毫不迟疑,提倡的是改革创新思维。

国学铸魂,经典育人。我们学习国学时,应以国学的精华养成、处世为人之道,以宽阔的胸襟,求实的态度,在“文化寻根”的社会实践中,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照亮人生。

(李文勇:盐城市亭湖区道教协会会长,三元宫创建负责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