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杜甫酒:关于那些杜甫与酒不得不说的事

 老刘tdrhg 2017-07-23
    从古今中外的历史经验来看,酒一直参与到文学活动之中。以酒作为文学题材,是对文人与酒的关系的直接的文学反映,在文学研究的历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杜甫诗歌中的"酒",不单是呈现他个人生平的画卷,更是折射出他所生活的唐朝社会的历史缩影,他诗歌中的"酒"不仅是一生波折、大起大落的"良液",更是散发着忧国忧民情怀的"佳酿"。杜甫流传下来的诗歌有1400多首,其中涉及饮酒的有300首左右,郭沫若曾对杜甫的饮酒诗作出过统计,指出杜甫集中"凡说到饮酒上来的共有三百首,为百分之二十一强",当代学者葛景春在《李白与唐代酒文化》一文中指出"杜甫诗中提到酒字的有一百七十处,醉字八十一处,酣字二十二处,酌字九处,杯字三十九处,樽字二十二处,其它如醒、醅、酝、酩、酿、酩酊、醇酣、玉壶、玉筋、玉瓶等二十一处,总计有三百八十五处。"
接下来汇德运小编结合具体作品,谈一谈"杜甫与酒"。

一、反映了社会现实--"朱门酒肉臭"
杜甫经历了安史之乱前所谓开元盛世,也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全过程。大体看来,从三十六到四十四岁,渡过了一段长安困守的时期。由于奸臣当道,这段时间,杜甫不仅不能实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反而不得不过着"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屈辱生活。四十五至四十八岁,正值安史大乱最剧烈的时期,国家岌岌可危,人民灾难深重,诗人历尽艰辛,在身陷叛军、后又只身出逃的过程中,看到了叛军焚掠屠杀的社会惨象、亲身经历了家破国亡的巨大痛苦。
众所周知,杜甫的笔端常常带有一种批判的光芒,他批判朝政的腐败和上层社会的骄奢淫逸,批判统治阶级对下层人民的残酷压榨,也批判给人民带来沉重兵役负担的战争。这种批判的光芒显现着诗人内心的清醒,而其带来的结果只能是对现实的更加不满。正因为杜甫过着"饥卧动即向一旬,敝衣何啻联百结"这样和普通穷苦人民几乎相同的生活,他才通过对于饥寒的亲身感受,逐渐注意到一些重大的社会问题,把视野扩展到广阔的现实生活,使他在思想感情上逐渐接近人民。清醒的看清现实,可他却无能为力,唯有但求一醉,这样才不用醒来面对,诗人只希望用酒来麻痹自己清醒的内心,于是在"酒"中,我们看到了那一幅幅唐王朝由盛而衰的画面,还有诗人那孤独落寞的背影,这是一个饱受痛苦的心灵所发出来的祈求片刻安宁的愿望,确实让人感慨。

从杜甫的传记看来,他个人是不好酒的,他的诗里虽也常提到酒,但那些酒是社会的反面描述,表现了人生与社会的凄楚,《曲江》中的"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可以看出他的以酒宣泄人生不得志,生活之潦倒窘迫。他的一句犀利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道出了现实官僚的贪婪腐败,显示了他上悯国难,下痛民穷的情怀。酒在这里是苦酒,诗人以统治阶级的酒池肉林、宁可让其腐臭,来和劳动人民路死沟壑的悲惨命运形成强烈对比。诗人在《岁宴行》中写道:"高马达官厌酒肉,此辈杼轴茅茨空",此辈,诗中指劳动人民。仅这一句鲜明的对比,使诗的意象更加明晰:一面是"厌酒肉",另一面却是"茅茨空"。这与"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有异曲同工之妙。统治阶级的穷奢极欲,劳动人民的凄惨悲苦,诗人以极具深度的敏锐观察力,洞悉到了阶级的对立。而这一严正的社会主题,他仅以"酒"字构建出了一个鲜明的意象。其巧妙之处不言自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