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智若愚,大愚若智,一词有多少重意境?

 方远图书馆 2017-07-24

谢邀!不得不说头条问答,不少提问让我大开眼界。这条问题也属于出意料之外。

“大智若愚”作为成语最早见于宋代大文豪苏轼。苏轼信仰的是道家,“大智若愚”是对《老子》为中心的道家观念一种再表达。与《老子》第四十一章的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合义。网上有不少提引“大智若愚”的出处时写上出《老子 第四十一章》,我查考过手头上的多个版本原文,没有“大智若愚”一句。而一部八十年代末出版的《汉语成语考释词典》(刘洁修编著,商务印书馆)则标此成语的出处为苏轼《祝欧阳少师致仕启》。

智与愚对立,不是天道令其对立,而是人意分争让其对立。老子和庄子的道家学派,很反对这种。他们反对把人事和社会弄得纷纭复杂,欲望浮动,争食争利争权,然后靠礼法、军事去平衡控制。“大智”是什么呢?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第十六章,本文所引《老子》文字,用王弼本),自然之道会带着人类去顺利地获得生存生活的必要资源,你不管,你放手,保持一种拙朴顺理的态度去跟从,反而会获得最好的结果。在行政上,老子从他认为的最好到最差,分了几种情况:“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第十七章),意思是说,最好的治世之道,老百姓仅仅知道统治者是谁,不发生任何关系,不知道他的作为,不知道他有政命有管治,次一等好的,是知道统治者有政绩,衷心拥护和想亲近他,给予他很高的赞誉,再次一等的,知道但不认同,畏惧当权者统治者的手段,不想与他发生任何关系,最差的一等是,不仅知道不仅不认同不仅反感,而且都起来反抗侮骂当权者。上面的观点反映了老子对于执政状况之得失,以人民的幸福感为唯一衡量尺度。最大的智慧是,老百姓根本不知道你的存在而你的管治下万物并作,欣欣向荣。追求老百姓纪念你的好处,希望万世留名的,已经是次一等的智慧了,而一旦普遍出现“畏之”“侮之”,那就再好的智谋权术,再严酷强权的管治都不会让执政安然得起来。

最高的智慧是不用人智,象没有智慧一样,智与愚没有区别,万物齐一,完全平等。这就是老子、庄子等早期道家追求的“大智”。这种“大智”最重要的体现处,不是个人的德行生活,不是纯个人内在的境界追求,而是全社会、整个国家的管治处,能够达到与自然给予高度吻合的状态。此处之“大智”方为大,此处之“若愚”才是最乐道之聪明。如最高当政者都如此追求,如是定位,整个社会必然是:“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你不去追求智慧,智慧反而常在,你不求仁义,仁义反而常在,你不去计算利益,利益反而少不了。当一个社会没有差别的时候,人们自然不再去想那些你多我少、你好我坏的事情,生活就会井然有依了。老子说:“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在此光景下,做大事的智慧还需要吗?明君、贤臣、英雄还需要吗?真正想造福人类的明君、贤臣、名士、英雄,难道不应就以这样的世界为目标吗?

有关“大智若愚”,《老子》中还有个比喻应该注意,就是“赤子”:“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蜂虿虺蛇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第五十五章),赤子就是婴儿,修道有德之人的最高境界就是如婴儿一般,婴儿有智慧吗?是没有,正因没,所以能“无求无欲,不犯众物”(王弼语)。

鄙人在之前头条问答有关《老子》(《道德经》)的核心思想一条中,已经说过,整部《老子》的最大宗旨是提出真正好的治国原则和方法,即《汉书·艺文志》中提钩出来的“君人南面之术”。说这部书是指引个人行为的,修道的,不是不对,但不是《老子》的真正用意所在。“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好了”说的也是治世之道,因而鄙人此处也把“大智若愚”理解为这个范畴的言说,或许也道行之说不同,实为彰老子义所需。那么,“大智若愚”分几种境界?真正的“大智”恰好是不去分境界的,“道”本无境界,又凭什么去分?有境界之分即有高下、全缺之别,有差别心,即是人心往下走的前兆,这肯定是老子大大反对的事情。上面引述的《老子》第十七章,只不过是说几种状况,而不是几种境界。无差别就境界,有等于无,无也是有,这才是“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象无形”呢。那“大愚若智”,则刚好相反,扭尽六壬,用尽权谋,巧取豪夺,拼命争抢,以为很聪明高超,实则不断积累祸患怨愤,损德损福损寿,实为愚不可及是也。

个人之言,仅供参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