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6 小儿厌食——于氏清胃增食煮散(于己百方

 学中医书馆 2017-07-24

小儿厌食——于氏清胃增食煮散(于己百方)

【组成】 黄芩10g,黄连6g,焦栀子10g,砂仁6g,鸡内金10g,焦山楂15g,炒麦芽15g,神曲12g,莱菔子15g,枳实10g,槟榔10g,炙甘草10g。

【用法】 上药粉碎,分装于4个纱布袋中,沸水冲泡或冷水煎煮后服用,1袋/次,4袋/日。

【功效主治】 小儿厌食症胃热型。

【方解】 本方以黄连解毒汤、小承气汤为主,加开胃消食,行气导滞之品而成。黄连解毒汤(去黄柏)泻火解毒,导热下行;小承气汤(去大黄)清热泻下,消痞除满;鸡内金、砂仁“宽中健脾,消食磨胃”(《滇南本草》),“醒脾,养胃,通滞气”(《本草纲目》);焦山楂、炒麦芽与神曲,消食开胃,是治疗食积、食滞的必用之品;莱菔子既消食,又行气,主治消化不良,食积食滞,或伤食,脘腹胀满,嗳气吞酸等;炙甘草健脾和中,调和诸药。全方合用,共奏清胃泻热,降气导滞,消食开胃之功。

【加减】 嗳气,加代赭石20g,降气除嗌;脘腹胀满,加木香10g、白芷12g,行气散郁;舌苔黄腻者,加藿香10g,薏苡仁15g,化湿醒胃;便秘较甚,加大黄(后下)6g,通腑泻热;胃热较甚,加蒲公英30g,连翘30g,清解胃热。

【体会】 喂养不当,饮食失节,或先天不足,多病久病导致脾胃运化失健,即可引起小儿厌食症。胃为腑,属阳土;脾为脏,属阴土;胃病易实易热,脾病易虚易寒。观之临床,于教授指出小儿厌食症常由“胃热”胃失和降,脾失健运,或“脾虚”中气不足,脾胃纳运失调引起。前者多由喂养不当,饮食失节所致,如家长溺爱,片面强调给予高营养滋补食品,殊不知肥甘厚腻之品有缓滞的致病特性,易于发生脾胃之气升降阻逆,郁久化热的病理改变;且小儿平素易贪吃零食尤其是辛辣煎炙食品,致使胃腑热甚,耗伤津液而引起胃热郁结,腑失通降。后者常因病后失养,元气大伤,或先天不足,禀赋虚弱,导致中气不足,脾胃纳运失调。于教授治疗本病立“清胃”“健脾”之法。

【方源】 陈光顺,李金田,邓沂,等.于己百教授验方证治.中医研究,2007,20(7):5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