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病之源就是湿气,相信很多人对湿气都不太陌生吧!甚至都听说过“千寒易除,一湿难去”吧!,一开始有些人都以为是身体上火了,天天都在吃补药,但不知道,湿气不除,吃再多的补药补品也都是如同隔山打牛。 其实祛湿也很简单,而我们身体就有7个祛湿口,只要每天拍打几分钟,湿气自然就轻松排除了!下面我们来看看有哪7个排湿口吧! 【一】丰隆穴 丰隆穴是身体除湿的最重要穴位,适当的按揉丰隆穴可以祛湿化痰,效果非常不错,痰湿体质的人应该多加重视,配合按摩足三里穴,效果更佳明显! 【二】承山穴 承山穴位于足太阳膀胱经上,适当的刺激承山穴,能够帮助我们振奋阳气,排出湿气,有些人在按压承山穴的时候,会有酸胀痛感,这就说明我们的体内存在湿气,适当的按揉一段时间,会感觉身体逐渐的发热,那就是阳气在向外发散,湿热体质的人可以多注意这个穴位,对改善身体健康有很大好处。 【三】足三里 足三里是身体上的一个全能的穴位,健脾益胃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足三里穴位,当然除湿也少不了,按摩艾灸都是比较好的方法,但是如果除湿的话,艾灸更好一点。 脾是生痰之源,是管理湿气的,如果湿气排不出去,就会产生痰饮,所以我们还是要先健脾,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足三里和阴陵泉配合着来,空闲时候按揉阴陵泉,晚上睡觉之前艾灸足三里,能够达到很好的健脾除湿的效果! 【四】阴陵泉 阴陵泉是脾经的合穴,从脚趾出发的脾经经气再这儿往里深入,可以健脾除湿。它在膝盖下方,沿着小腿内侧骨往上捋,向内转弯时的凹陷,就是阴陵泉所在。 每天要用手指按揉这里,时间不拘,空闲的时候就可以,但要保证一天总共10分钟以上。如果你体内有脾湿,按这里会疼,但是坚持按揉,你会发现疼痛再逐渐减轻,说明你的脾湿在好转。 【五】委中穴 委中穴位于腿窝的中心点上,走的是膀胱经。 膀胱经是人体最大的祛湿排毒“通道”,而委中穴就是这个通道上的出口,如果这里被堵住,湿气就很难从身体排出,关节炎、腰酸背痛等疾病就会发生。 平时可以按揉委中穴,每次敲打36下左右。 【六】肘窝——曲池穴 曲池穴位于肘横纹的外侧端,屈肘取穴,在手肘关节的弯曲凹陷处。 中医认为,大肠经的湿浊之气都聚集在曲池穴。按摩曲池穴可以治疗上肢瘫痪、肩肘关节疼痛、高血压、流行性感冒、扁桃体炎、急性胃肠炎、感冒发热等。 大家按摩时可以在肘窝处连续拍打5分钟左右,以出现酸胀感为宜。 【七】腋窝——极泉穴 极泉穴位于腋窝顶点,在腋动脉的搏动处。 极泉穴是心经的重要穴位,它与心相连,汇集了很多与心脏相关的神经和血管。 大家可以常常按揉或拨动,一次36下左右,一天按2次,可以起到疏通经络、调理睡眠的作用,缓解心悸、胸闷的状况。 除了每天拍打按摩这7个排湿穴位之外,平时还可以吃一些祛湿健脾的食物。如芡实、薏米、砂仁、山药、红豆等。其中祛湿最好的搭配就是要说到薏米红豆汤了。薏米薏米的祛湿功效早在古代就有记载,《本草纲目》记载:”薏米能健脾益胃,补肺清热,去风渗湿。“ 薏米红豆常见参考做法: 薏米红豆粥 材料:薏米10克、红豆20克、芡实5克、枸杞2克 做法:将薏米、红豆等洗净浸泡,然后将所有材料放进煲中加水煮烂熟。 薏米红豆莲子粥 材料:莲子10克、薏米15克、红豆20克。 做法:做法同上面。 运动也可辅佐祛湿 体内湿气重的人大多数都是饮食油腻、缺乏运动的人。这些人常常会感觉身体沉重、四肢无力而不愿活动,但越是不爱运动,体内淤积的湿气就越多,久而久之,必然就会导致湿气攻入脾脏,引发一系列的病症。 运动可以缓解压力,促进身体器官运作,加速湿气排出体外。跑步、健走、游泳、瑜珈、太极等运动,有助活化气血循环,增加水分代谢。 结语: 你喜欢运动吗? 薏米还有那些做法? ----------------------------- 想看更多好看美食知识就关注我的头条号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