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平性食物&淡味食物

 nj200801 2017-07-25
平性食物

食物的寒、热、温、凉四种属性称四性,又称四气还有一类食物,它的性质平和,称为平性食物,由于它们偏凉偏温不明显,所以在药理上没有单独把它们称为一气。


淡味食物

食物的辛、甘、酸、苦和咸五种味道五味此外,还有一种淡味,由于它不偏不倚,因此就没有将它单独作为一味。




平性食物饮品一览表

 
 
  平性食物即不偏热,也不偏寒,位于两者之间,平性食物具有健脾、开胃、补益身体的作用功效,因性平和,所以,热证和寒证都可以配合使用,尤为适用于久病阴阳亏损或寒热错杂的人


  1、谷物:

  大米、玉米、燕麦、青稞、米皮糠(米糠)、锅巴、黑米、白芝麻、黑芝麻、番薯(红薯)

  2、豆类:

  豌豆、赤小豆、饭豇豆(白豆)、黑豆、黄豆、毛豆、扁豆、蚕豆、豆豉

  3、调味品:

  白糖、冰糖(微凉)、味精、菜油、麻油、花生油、豆油、饴糖(麦芽糖、糖稀)

  4、蔬菜:

  青菜、大白菜、包菜、茼蒿、金花菜、芜菁、扁豆荚、扁豆花、四季豆、元修菜、碎米荠、土豆、胡萝卜、长豇豆(豆角)、山药、睡莲菜、葫芦、芋头、菊芋、苦瓜(熟)、石耳、香菇、竹荪、黑木耳(微凉)、平菇、鸡腿蘑、海白菜、马勃、猴头菇、百合、蕨麻、清明菜、委陵菜、费菜、松蘑、口蘑、番杏、胭脂菜、宝塔菜、水荠、桑黄、水菠菜、翻白草、葛根、鸡眼菜、败酱、郎椰菜、茅梅、萝卜(微凉)、大头菜、母鸡头、洋生姜、银耳(微凉)、燕窝、玉米须

  5、蛋类:

  鸡蛋、鸽蛋、鹌鹑蛋

  6、肉类:

  猪肉、野猪肉、猪心、猪肾、猪肝、鸡血、乌鸦肉、蛇肉、蝗虫(蚂蚱)、驴肉、鹌鹑肉、鸽肉、鹅肉、大雁肉、鲫鱼、青鱼、黄花鱼、鲈鱼、白鱼、鲤鱼、乌贼鱼、鲛鱼、银鱼、鲥鱼、鲳鱼、黄颡鱼、鲍鱼、鲮鱼、鳗鲡、沙丁鱼、泥鳅、金枪鱼、鲑鱼、鱼翅、梭鱼、鱖鱼、鱿鱼、鲟鱼、鳇鱼、甲鱼(微凉)、龟肉(微温)、鳗鱼、鲨鱼、橡皮鱼、海参(微凉)、海蜇、海胆、鱼鳔、干贝

  7、水果:

  椰子肉、无花果、花红(沙果)、李子、菠萝、菠萝蜜、葡萄、薛荔果、西番莲、橄榄、海红、郁李仁、火棘、山樱桃、野樱桃、山胡桃、胡颓子、刺玫果、野苹果、梅子、覆盆子、椰子汁

  8、干果:

  葵花子、榛子、白果、芡实(鸡头果)、腰果、莲子、梧桐子、茅栗、锥栗、香榧子、南瓜子、花生、西瓜子仁、沙枣、菩提子、柏子仁、杏仁、板栗

  9、饮品:

  牛奶(微凉)、酸奶、母乳、豆浆、蜂蜜、蜂王浆、醍醐、千日红茶、佩兰茶、绿萼梅茶、合欢花茶、桃花茶、莲蕊须茶

  10、中药:

  枸杞子(微温)、天麻、荷叶、白茯苓、赤茯苓、甘草、酸枣仁、燕窝、灵芝、蜂胶、阿胶、鸡内金、郁李仁、玉竹、连翘、石南叶、桃仁、皂角、茵陈、黄精、党参




老人饮食 淡味更能回归自然


  传说,京城有一位名厨师,擅长烹一款“羹”,博得南来北往食客的赞赏。后来,他收下一徒,传授了众多菜品的做法,唯独没有教徒如何做羹。晚年回乡之前,徒问:“做羹有何要领?”师答曰:“料精、汁浓、味淡,切记一定要味淡!”

  何以要味淡?《说文》讲:“淡,薄味也。”淡是相对于浓、厚、重而言的。

  淡味,中药学称其为一种“味型”,与辛、甘、苦、酸、涩、咸并列;就饮食养生来说,“淡味”则是由“淡”的本义发展而成的“饮食类型”。

  淡味更能回归自然

  淡味养生,是人们在饱尝厚味腻食之害以后,对浓厚之味产生厌恶而加以肯定的。其实,古往今来对于淡味益于养生的观念,人们从生活实践中早已取得了共识。周秦以后,人们就对浓厚烈味的饮食进行了深刻反思,并受到庄子的“返璞归真”、“恬淡虚无”的哲学思想的一定影响。到了晋唐时期,养生学家就已明确提出“淡味饮食养生说”;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还曾提出:“每学淡食,不欲脯肉盈盆、五味杂陈。”清代美食家李渔认为:“馔之美,在于清淡,清则近醇,淡则存真。味浓则真味常为他物所夺,失其本性了。五味清淡,可使人神爽、气清、胃畅、少病。五味之于五脏各有所宜。”《礼记》曾有言:“甘受和,白受采”,这说明食物之美在于味甘,而味甘并非是甜,是为养生之本,倘重调原味,则甘味尽失。比如荤之鲜在于得山林之气,莼之美皆因水择清虚之物。有诀曰:“原味伤人无所知,能甘淡薄是我师。三千功行从兹始,天鉴行藏信有之。”这些主张正符合现代烹调学之理论。

  近年,西方人在深受厚味佳肴诱惑而引发若干疾病以后,遂提出了各种饮食回归自然的方法。比如反对在食品中投放添加剂,提倡吃绿色食品、掺杂糠谷的粗粮制品,尽量生食蔬菜,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素食者的行列,摈弃高糖、高脂、高蛋白的“三高”饮食结构,用现代医学和营养学的观点,寻找有益于健康的功能性食品等,也正是对肥厚之食、浓烈之味的否定。可见淡味是一种有益于人体健康的饮食类型。


  淡为冲和,补阴生精。金元医学家朱丹溪主张淡属自然冲和之味,“有补阴之功”,比如谷、菜、果之类。《内经》云:“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然浓郁之味,不能生精,惟恬淡之味乃能补精耳。”现代营养学家认为,谷、蔬、果含有丰富的水溶性维生素和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而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缺乏者大多属阴虚津亏症,因此淡味的谷蔬之食对人体有滋阴生津的作用。

  淡为通腑,利于消化。朱丹溪撰《食色绅言》称:“淡有醒脾开胃、清虚肠腑之功。淡可渗湿,脾最恶湿,脾为湿困之际,唯淡食可使之健运。”夏暑湿气偏重,大多数人会食欲不振,舌苔厚腻,尤恶腻食,此为脾湿困也,当以清淡之食以醒脾气,又称“淡食开胃”。淡食利于消化,有通腑之功,这已为现代医学所肯定。蔬食淡味含有大量的纤维素,对刺激肠蠕动有良好作用,常为通便之剂。

  淡为养荣,通利血脉。唐代药学家孙思邈讲:“淡有滋养气血、通利血脉之功。淡食以素多荤少,滋味淡薄为主。”他还认为“薄滋味充养血气”。淡蔬食用复合碳水化合物,如大米、玉米等五谷杂粮,血浆中的胆固醇和甘油三脂一般较低,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的发病年龄推迟,发病率亦较低。豆类及豆制品所含的植物蛋白、植物胆固醇等成分有降低人体血脂的作用,绿叶蔬菜和水果等富含维生素C和微量元素,可降低胆固醇,由此可见淡食通利血脉不无道理。

  淡为宁神,清气醒脑。清代朱彝尊在《食宪鸿秘》中说,“五味淡泊,令人神爽,气清,少病”,认为养生之人“不事珍奇而自有真味,不穷炙而足益精神”。《保生贴》云:“以淡薄为主,可清气,可释欲,可宁神,可美福。”现代科学亦发现饮食营养成分确能调节人的情绪,爽神宁志。美国脑生理学家和营养学家研究认为,不同的食物对人的精神状态和情绪有一定影响,如碳水化合物有镇静和集中注意力的作用,还有催眠作用;水果、谷物含有大量的维生素B,对心情沮丧、抑郁有疗效;中医曾用小麦、大枣治疗精神抑郁的妇女脏躁症;土豆及大多数蔬菜能促使人心情畅快,而多食厚味腻食会使血脂升高,使人昏沉欲睡。

  淡为平衡,调和阴阳。《内经》主张:“阴之所生,本在五味。”东晋葛洪指出“五味入口,不欲偏多,故酸多伤脾,苦多伤肺,辛多伤肝,咸多伤心,甘多伤肾”,淡味饮食虽经五味之调,然因其平和清轻,不用大辛、大甘、大苦、大咸、大酸,而用微辛、微甘、微苦、微酸,因此可除五味偏嗜之害,能使人阴阳平和,五脏安康。


  理智进食更益健康

  那么,如何求得淡味,并不是有些人所认为的仅仅少加盐,或是不进行调味就可以得到的。组成一种饮食类型,与选择烹饪原料、配膳、用火、调味等密切相关。

  1.选料因时因地 选择烹饪原料,除营养、卫生条件外,还需因时因地择物。即是古人讲的“食能以时”。时令食物,最具天地中和之气,符合人体生理需求,也是取适于口味的淡食。人云“春初早韭,秋末晚菘,菊黄蟹肥,来鲥去鲞”等。不事珍奇,但重时令,因地选料,自有真味(淡味),营养与养生作用亦最优。

  2.配菜注意平衡 荤素平衡,从机体需求来说,以素多荤少为宜。性味平衡,这是传统的饮食平衡法,味淡,则寒凉略多于温热,酸苦咸淡略多于辛甘,阴味多于阳味,符合淡食养阴原则。

  3.烹调用火适度 烹调菜肴,欲得淡味,用火适度。文火、武火,施之有别,以取真味。新鲜蔬菜,应用武火快速煸炒,荤腥海鲜,需用文火焖炖烧煮,“时疾时徐,减腥去臊膻,必以其胜,无失其理”,使其“久而不弊,熟而不烂”。滥用烹、煎、炒、炙、熏、烤、煎、炸,则易使肴馔火重而伤人之阴。现代营养学认为,经高温煎炸、烘烤、熏炙易使食物焦化,其中蛋白质裂变、氨基酸重新组合,可引起人体细胞突变,其毒性可使人产生遗传变异。

  4.调料少加使淡 淡并不废五味,仍须五味调和,只是少用使淡。若废除五味,则会变得淡而无味,既不适口,也不养生,若用五味太过,食物的淡味为他味所掩,为“舌本所瞒”,则失去淡味,不利养生。

  尽管烹调诸方面都已使饮食成淡味,但若进食量过多,亦可积淡为浓,仍失淡味养生。当然,饮食重以淡味,还需因人因时而异,不可一概论之,这对于中老年人养生长寿尤为重要。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在《论责任》一书中讲过一句富于哲理的名言:“要让食欲服从理智。”悉心思索,联系生活,权衡利弊,恰是如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