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大一院康复科OT治疗师 学习工作经历 2013年本科毕业于华北理工大学(原华北煤炭医学院)康复医学系 2013年7月~2014年7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工作 2014年8月就职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康复科 2015年8月参加“中华医学会第十六次全国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学术会议” 专业特长 擅长脑卒中、脑外伤、脑脊髓炎、脊髓血管病、脊髓损伤、周围神经损伤等疾病上肢及手功能的评估及治疗;核心肌力训练;中枢及周围性面瘫的评估及面肌功能训练。 研究方向及成果 新Bobath技术,NJF技术,悬吊技术,运动再学习,镜像疗法,运动想象疗法,强制性运动疗法;脑卒中早期并发症的预防及治疗。2012年参加“吉林省首届康复治疗师技能竞赛”获得优秀奖。发表国家级论文数篇。 社会兼职 国际NJF协会中国东北分会会员 十三五”规划全国残联系统康复治疗技术培训资深讲师 肌张力是指肌肉在静息状态下的紧张度,表现为肌肉组织微小而持续的不随意收缩。生理学上肌肉的张力是指被动拉长或牵拉肌肉时所遇到的阻力;临床上肌张力是指被动活动肢体或按压肌肉时所感觉到的阻力,这种阻力的产生可以来自于组织的物理学特性,肌肉或结缔组织的弹性、反射性肌肉收缩。 肌张力的作用 肌张力是维持身体各种姿势和正常活动的基础,肌张力正常与否取决于外周神经和中枢神经系统的支配情况,肌张力异常是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或外周神经损伤的重要特征,也是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运动控制障碍评定的重要组成部分。肌张力异常包括肌张力低下、肌张力增高和肌张力障碍。 正常肌张力的特征 1、关节近端的肌肉可以进行有效的同步运动; 2、具有完全抵抗肢体重力和外来阻力的运动能力; 3、肢体被动地置于空间某一位置时,具有保持该姿势不变的能力; 4、维持原动肌和拮抗剂的平衡; 5、有随意使肢体由固定到运动和在运动过程中转换为固定姿势的能力; 6、必要时,具有选择性地完成某一肌群协同运动或某一肌肉单独运动的能力; 7、被动运动时,具有一定的弹性和轻度的抵抗力。 肌张力低下 (一)定义:是指肌张力低于正常水平,被动活动相关肢体时抵抗明显减弱基本消失。 (二)原因:周围神经损伤,脊髓损伤休克期等。 (三)表现:肌肉松弛软弱,牵张反射减弱,触诊可见肌腹柔软,弹性减小,关节活动度增大等。 (四)治疗方法: 1、轻刷皮肤 2、快速冰刺激 3、轻微振动 4 、快速牵拉 5 、关节挤压 6、定位放置和控住 7、叩打8、节律性稳定 9、关节的整体运动可促进较弱肌群的收缩 10、视觉 11、口令。 (一)定义:痉挛由不同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引起,是以肌肉的不自主收缩反应和速度依赖性的牵张反射亢进为特征的运动障碍,是上运动神经元综合征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影响肌张力的因素:1、体位的影响2、精神因素的影响3、并发症的影响4、神经状态的影响5、局部压力改变的影响6、疾病的影响7、药物的影响8、外界环境的影响9、主观因素的影响。 (三)痉挛的临床意义 益处:1.借助伸肌痉挛可以帮助患者站立行走 2.可相对保持肌肉容积 3.在无承重和废用的情况下预防骨质疏松 4.降低麻痹肢体的水肿 5.充当静脉肌肉泵,降低静脉血栓的发生 弊处:1.伸肌痉挛和阵挛损害步态的摆动相 2.导致缓慢的自主运动 3.有发生挛缩的危险 4.自发性痉挛导致睡眠障碍 5.持续性屈肌痉挛可导致疼痛 6.增加骨折和异位骨化的危险 (四)治疗方法:阶梯方案 1、康复教育,去除诱因,良肢位摆放 2、关节活动及牵伸训练 3、拮抗肌功能训练 4、物理治疗(蜡疗、冲击波、水疗等) 5、矫形器 6、药物 7、注射肉毒毒素 肌张力障碍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肌张力障碍是由于不同层次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抑制导致机体的过度运动,包括脑干、基底节、运动皮层、运动辅助区、小脑等。以上这些异常环节都会导致对抗肌群的反向抑制减弱,从而使主动肌和拮抗肌同时收缩,造成肌张力障碍的发生。 (二)分类: 1.局灶型:单一部位肌群受累,如眼睑痉挛、书写痉挛、痉挛性构音障碍、痉挛性斜颈等。 2.节段型:2个或2个以上相邻部位肌群受累,如颅颈肌张力障碍(Meige综合征)等。 3. 多灶型:2个以上非相邻部位肌群受累。 4.全身型:下肢与其他任何节段型肌张力障碍的组合如扭转痉挛。 5.偏身型:半侧身体受累,一般都是继发性肌张力障碍,常为对侧半球、尤其是基底节损害所致。 (三)症状: 1.肌张力障碍时不自主运动的速度可快可慢,可以不规则或有节律,但在收缩的顶峰状态有短时持续,呈现为一种奇异动作或特殊姿势。 2.不自主动作易累及头颈部肌肉(如眼轮匝肌、口轮匝肌、胸锁乳突肌、头颈夹肌等),躯干肌,肢体的旋前肌、指腕屈肌、趾伸肌和跖屈肌等。 3.发作间歇时间不定,但异常运动的方向及模式几乎不变,受累的肌群较为恒定,肌力不受影响。 (四)治疗方法:1、心理治疗2、物理疗法3、药物治疗4、A型肉毒毒素治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