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专题 | 促进理性思维养成的科学课教学

 songsfj 2017-07-25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科学精神被细化为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三个要点。这三个要点有一定的梯度,理性思维是基础,批判质疑要基于理性思维,勇于探究是科学精神的最高阶表现。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寻求学生理性思维的发展,是培植科学精神的重中之重。其中,理性思想的重点包括:崇尚真知,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原理和方法;尊重事实和证据,有实证意识和严谨的求知态度;逻辑清晰,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指导行为等。前两点相对来说,容易实现,而科学思维方式的养成则较为困难。本文主要从理性思维养成的视角来谈科学课如何教授。


一、教学内容:将理性思维养成纳入教学目标


理性思维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应有长远的目标和阶段性计划。从学生思维参与过程的角度分析教学内容,要将思维养成纳入每节课的教学目标,这是提升学生理性思维素养的有效途径。


本文以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为例,尝试从学生思维参与过程的角度来分析教学内容,挖掘一些比较典型且能较好呈现思维过程的教学活动,以期促使更多教师梳理教材,寻找更多的促进学生思维素养成与提升的教学契机。


二、教学过程:探寻理性思维养成的突破点


真正的学习活动,离不开学生的思维参与。绝大多数教师会遵循科学的思维过程设计和实施教学活动,只是没有意识到,也没有将思维素养的提升纳入教学目标中。本文以“导体和绝缘体”一课为例,重点分析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经历的思维过程、思维形式和思维方法。


1.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这时教师要演示故障电路,让学生分析小灯泡不亮的原因,进而提出问题:哪些材料容易导电?其体现的思维过程是分析,让学生观察整个电路,发现各电器元件连接牢固,但一根导线外皮未剥落,直接接入电路。运用的思维方法是推理,推测可能是导线的塑料外皮导电性能差,导致电路不通,灯泡不亮。


2. 检测常见材料导电性能,建立导体和绝缘体概念

这一阶段,教师要对检测方法进行指导:将被检测材料接入电路检测器,若小灯泡发光,可以初步断定这种材料容易导电。若小灯泡不发光,初步断定这种材料不容易导电。为了排除接触不良等偶然因素影响,须反复实验。另外,也要进行分组实验,边实验边记录,并将材料按是否容易导电分成两堆。最后,汇报交流实验结果。这时体现的思维过程是比较与分类:按是否能让小灯泡发光的标准,对材料导电性能做出比较,并按是否容易导电给材料分类。运用的思维方法是判断,判断常见材料的导电性能。


这个阶段要对教学活动进行小结:有的材料容易导电,可将容易导电的材料叫作导体;有的材料不容易导电,可把不容易导电的材料叫作绝缘体。其体现的思维过程是抽象与概括,思维方式为概念,建立导体、绝缘体的概念。


3. 给材料归类

这一阶段主要分析导体材料和绝缘体材料的特点,尝试进行归类。其体现的思维过程是分析与综合,即从导体材料看,有铜钥匙、铁钉、铝勺、铅笔芯(石墨)、自来水等,铜、铁、铝是金属,可推断金属容易导电;从绝缘体材料看,有橡皮、玻璃片、塑料棒、瓷勺等,说明橡胶、玻璃、塑料、陶瓷是常见的绝缘体材料。这一过程运用的思维方式是归纳:铜、铁、铝容易导电,都是金属,可以归纳出金属容易导电。


从这个教学案例可以发现,学生的思维活动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如果课前教师将思维素养提升纳入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中融入思维培养的内容,在教学过程抓住思维发展关键点,有意识地使用描述思维过程、形式和方法等术语,在板书设计中适当加入思维元素,定将对学生科学思维方式的养成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教学活动:符合学生的思维水平


思维过程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为什么之前的教学活动没有产生提升学生思维素养的明显效益?根本原因在于教学活动设计不得当,没有切中学生思维发展关键点,或者说问题、任务的难度不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本文以“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一课为例,谈谈如何设计符合学生思维水平的教学活动,促进科学思维方式的养成。


本课是“天气”单元的最后一课,要求学生统计、分析已经持续记录一个月的“天气日历”中收集的信息,揭示天气变化的规律,感受长时间进行科学观察和记录的重要意义。对这样的教学内容,我们可以将教学重点放在分析天气信息的过程上,发展学生分析与综合的思维能力。


以对气温的分析为例,可以从两个角度分析。第一,本月中,哪天气温最高,哪天气温最低,哪天温差最大?第二,本月的气温变化有何特点,气温变化趋势怎样?


第一个角度就是我们所说的思维层面的分析过程。分析是指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组成部分的过程,或者把整体中的个别特性、个别方面分解出来的过程。这里学生要做的,就是从作为整体的天气日历中把最高、最低气温找出来,通过简单计算,寻找最大温差的一天。


第二个角度就是我们所说的思维层面的综合过程。综合就是将事物的各个成分和个别特征联系起来,结合成为一个整体。学生要从对单独一天气温的关注中跳出来,从整体上观察本月气温的变化特点,揭示气温变化规律。受该年龄段心理发育特征所限,四年级学生对事物个别特征的把握比较容易,而从整体上感知事物变化规律较难。所以这里特别需要教师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激发和启动学生的思维参与。



(作者单位: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

(微信编辑:吴楠)




(本文选自《中国教师》总第275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