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典诗八五律第五讲讲义

 花满玉壶 2017-07-25

古典诗八五律第五讲讲义

主讲:竹雨心情

律诗的起

朋友好!

前面我们学习了律诗的平仄、押韵、句式、对仗,那么我们从今天起开始学习律诗的章法。

所谓章法,就是指文章的结构框架。我们知道文学创作,无论诗、词、曲、赋、骈、散文等,皆需注意结构,结构严谨方能不杂乱无章。结构是诗歌创作中的一大要项,它是诗歌的骨架,又是诗歌的筋骨,它包括诗歌的布局、走势和一些基本法则,与诗歌创作的成败紧密相关。所以古人作诗非常注重结构,注重诗的安排布局。

通俗的说,拿我们人体来做例子,这个比较容易理解,比如一个人的高矮胖瘦,骨架直溜呢还是驼背,跛脚等等,这个决定一个人表面是否帅或者美,诗呢 ,同理

 

关于诗之章法,历代论诗诸家,多有专论,择其要者莫过于起承转合一法。所以起承转合这几个字几乎就是诗文写作结构章法的专用术语了。

起承转合也是古代科举考试的固定格式,其作用是:

一、可以让文章眉目清楚。

二、是可以使作品内容丰蕴。

那么起承转合到底什么是呢?我国最权威的工具书《辞海》是这样解释的:起承转合是“诗文结构章法方面的术语。

‘起’是开端;

‘承’是承接上文,加以申述;

‘转’是转折,从另一方面立论;

‘合’是结束全文。”

展开来说,起承转合就是创作诗文的基本章法。

诗歌的创作,尤其是格律诗的创作,很讲究起承转合。曹雪芹在《红楼梦》第四十八回中借林黛玉之口说:“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看似开玩笑的几句话,轻松地阐明了格律诗与起承转合的相互关系。”可见,古人认为起、承、转、合,是很要害的。

近体诗的形式中,我们一般分为四个部分

对律诗而言分别称为

1,首联(起联),

2,颔联(承联),

3,颈联(转联),

4,尾联(结联),

对绝句而言则分别称为

起句、承句,转句,结句。

下面我们来说说:

“起”就是开头,好的开头往往能起到承题启下、统领全篇的作用。开头的形式多种多样,归纳起来大致有直入式、陈述式、衬托式和设问式几种(明起、暗起、陪起、反起、逆起、单起、对起等,或以景起,或以事起,或直抒胸意,或比兴寄托,或写景,或抒情,或叙事等。)

所谓结构,就是指律诗的构造骨架,也就是指律诗的起承转合。

所谓章法就是成章的方法,也就是谋篇布局之法。那么对于律诗来说就是作者根据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去布置去安排去组织起承转合的方法。

 

今天我们就先来讲讲律诗结构中的起。

以起承转合来论律诗的结构由来已久,强调诗歌在结构上可以分为存在着开合钩锁逻辑关系的四个部分。起承转合之说不仅影响到诗人的诗歌创作,也影响到评论家对诗歌的鉴赏批评方式。那么“起”作为一首诗歌的开端,在诗歌写作与诗歌鉴赏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严羽在《沧浪诗话 诗法》中提到:“发端忌作举止,收拾贵在出场。”

如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认为:“五言律起句最难。”

又如东方树在《昭昧詹言》中说道:“诗文以起句最难,妙处全在于此,精神全在于此。”

这几段是说的起句的重要性,前人们不但对诗歌起句的重要性有着明确的认识,对于如何起句也有很详细的评论:

 

清顾龙振于【学诗指南】有云:“起句之叙法有:实叙、状景、问答、颂扬、吊古、伤今、怀愁、感叹、时序、直入、引端、虚发、联句、反题故事、顺题故事等。”

清冒春荣在《葚rèn园诗说》中认为:“起联有对起,有散起。……其对起法,有一意相承者,又有两意分对者,……有开门见山道破题意者,有从题前落想入者,亦有倒题拟入者,俱以得势为佳。”

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认为:“律诗要法起承转合,破题或对景兴起,或比起,或引事起,或就题起。”

元杨载【诗法家数】云:“夫诗之为法也,有其说焉,赋比兴者,皆诗制作之法也。然有赋起,有比起,有兴起。”

我们从这些话中可以看出,起句的重要性和多元性,那么如何起为好为妙呢?关于起句的美学标准这一点诗家们也呈现着多元的取向:

明谢榛zhēn【四溟诗话】云:“凡起者当如爆竹,骤响易彻”

清沈德潜于《说诗晬zuì话》中说:“起手贵突兀。”

清冒春荣在《葚园诗说》中说“起联须突兀,须峭拔,方得题势,入手平衍,则通身无力气矣。

我们看这几位诗词大家都认为起句需要突兀的风格。起笔来势突兀,有银瓶乍破的感觉,才能在开头就很好地抓住人的眼睛,吸引读者往下读。 

就这种突兀风格沈德潜于《说诗晬话》中列举了几个例子,我们来看一看沈德潜是怎么说的:

他说:起手贵突兀,如王右丞(王维)的“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杜工部的“莽莽万重山”, “带甲满天地”,岑嘉州(岑参)的“送客飞鸟外”等篇,直疑高山坠石,不知其来,令人惊绝。

清施补华在《岘xiàn庸说诗》也举了一例:说“老杜之《登楼》诗:‘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之句,起得沉厚突兀,若倒装一转作‘万方多难此登临,花近高楼伤客心',便是平调,此秘诀也”。

王士禛等《师友诗传续录》载刘大勤问曰:“律中起句,易涉于平,宜用合法?”渔洋答云:“古人谓玄晖工于发端,如《宣城集》中说‘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是何等气魄?唐人尤多警策。”

除此之外呢,也有不少诗人认为起要平直,例如杨载在《诗法家数》中说:“凡作唐律,起处要平直,承处要从容,转处要变化,结处要渊永。”

例如【寄校书七兄】唐李冶

无事乌程县, 蹉跎岁月余。

不知芸阁吏, 寂寞竟何如?

远水浮仙棹, 寒星伴使车。

因过大雷岸, 莫忘几行书。

李冶字季兰,乌程(今浙江吴兴)人,是唐时颇负诗名的女冠(女道士),题目所谓“校书七兄”,是作者的兄长,排行第七,官为校书郎。作者耽搁的家乡乌程县(今浙江湖州),已一年多了,遥念她的七兄,因而寄一封信去问候。这位七兄,大约出使在外,因此作者叮嘱他,在行旅之时,不要忘记给她来一封信。

作者只从眼前心境说起,淡到几乎漫不经意:“无事乌程县,蹉跎岁月余。住在乌程县里,虽然没有什么事,却已差不多有一年多了”既非兴比,又非引事,甚至未点题,更谈不上“突兀高远”,发唱惊挺了。但“无事”加之“蹉跎”,自能写出百无聊赖的心境,“岁月余”三字除写时令(岁晚),还兼带些迟暮之感。两句直逼出“寂寞”二字,对开启后文相思之意,也算得是很好的导入 。

又如李商隐的《无题》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昨夜星辰昨夜风,=昨夜是时间,画楼西畔桂堂东,=画楼是地点,没有用多少优美的辞藻,诗人就用这些自然景物来烘托意中人的美丽,但它却很自然地与全诗协调,能起到渲染气氛,自然引人入胜的效果,为全诗的铺设。

总结以上的观点,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律诗的起是没有固定形式的,是千变万化的,或单刀直入、或启人思考、或引人注目。虽然是变化多端的,但也不是无章可循,有人就古诗中的“起”做了一些归类并总结了一些方法。那么我们就拿来学习一下:

一、以写作手法分类

包括:明起、暗起、陪起、反起、引起

1、明起:

所谓明起者,即开口就将题面说出,毫无些许做作,开门见山,直截了当,落笔扣题,极富共鸣性,这样往往能收到先声夺人的效果,此法最便于初学。

1唐刘长卿的《饯别王十一南游》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

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

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蘋!

这是一首送别诗。首联一落笔即写诗人远望烟水茫茫的江面,频频向朋友王十一挥手洒泪,以表达自己依依不舍情怀。往下再围绕首联把“飞鸟、青山、一帆、落日”等旅途景物写得活灵活现,情景交融,首尾呼应,为送别增悲!诗题虽是“饯别”,但诗中看不到饯别的场面,连一句离别的话语也没有提及,开门见山式直奔主题。

2唐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首联开头就用宦游人点出了题目,“独有”两字当头,“偏惊”两字相衬,在这里用了强调语气,表现诗人宦游江南那种矛盾心情。“独有”反映作者的感慨之情,恰似波涛骤起,突兀涌现,让读者在震慑之余,又顿悟出作者“惊新”怀乡的宦游之慨。

3杜甫【虢国夫人】:

虢国夫人承主恩,平明骑马入宫门;

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娥眉朝至尊。

 题为【虢国夫人】,而下笔即直接将题面写出,虢国夫人,是杨贵妃的姐姐,一门俱荣,所以首联就说虢国夫人承主恩——开门见山。

这个就是起句的明起方式,明起要注意,在起句的时候一般来说,就要奠定下来全篇的情感基调。

2、暗起

起者不点到题字,而题之本意暗藏匿其中(这类起法常用于咏物诗,咏物诗最好暗起

1:黄巢的《题菊花》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第一句西风点明节令,写所咏之物在飒飒秋风中开放,“满院”极言其多。说“栽”而不说“开”, 是因为“栽”字本身也给人一种挺立劲拔之感,更能表现所咏之物寒秋时节迎风霜开放的劲节,这里的起句没有直接点题,而是从侧面给了读者一个认知度。

2于谦【咏石灰】: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碎骨粉身终不顾,只留清白在人间。

题为【咏石灰】,然却不直接道出,只暗中点出题意,每一句写的都是石灰的特征,留与读者悬想之空间,而造成无穷之意味。

 

3、陪起:

先借他种事物,以引出本题来。

1: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诗的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不是直接写瀑布,而是对香炉峰的描写,因为此诗不是单纯地写“瀑布”而是写的“望瀑布”这一动态过程,所以这一句看似不起眼的轻描淡写,其实并非闲来之笔,它向读者交待了望瀑布的时间和地点,借所在之方位引出将要看到的瀑布之景观。

2:王维【相思】

红豆生南国, 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 此物最相思。

首句不言“相思”而言“红豆春发”到了合句才点出主题相思.此谓借红豆此物引出本题相思"

3:韩翃hóng  【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腊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首句不言“寒食”,而言「春城飞花」由眼前之景况,而引出题目来,此谓之为陪起也。

4、反起:

反起之法,在于不从题目正面说起,而从反面引出本题。

1: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霍家亲。

题旨为「喜」,而作者上来却写静夜里的荒村,陋室内悲凉的境遇:年老独居荒野,近无四邻,孤苦无依,生活贫困。而点出后半首外弟之肯来为「可喜」之事,却隐约透露出“悲”;“愧君相见频”中的一个“愧”字,就表现了悲凉的心情。一悲一喜,悲喜交感,一正一反,互相生发,互相映衬,使所要表现的主旨更深化了,更突出了。

2:钱起【送僧归日本】:

上国随缘住,来途若梦行;

浮天沧海远,去世法舟轻;

水月通禅寂,鱼龙听梵声;

惟怜一灯影,万里眼中明

题为「送归」,本是送别,而作者却不写送归,偏从来路写起以引出本题,此种起法,即称之为「反起」。

5、引起:

即是不先说题目,而由眼中所见景物,以引出正意。分事引景引。

1事引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 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 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 好收吾骨瘴江边。

首联直抒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他说一篇谏书早晨上奏给皇帝,晚上就被贬官,而且一贬就贬到离京城八千里之遥的潮州去。开篇就以事起。

2景引

杜甫的《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起句写登高俯仰所见所闻,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啼、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还有低飞盘旋的水鸟,勾画出一幅有色彩,有音响,动静结合的秋肃临天下的动人图景。由景切入,引发后面的感慨。

3杜甫【客至】: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sūn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起句先以成都草堂四周所见景物为衬托,舍南舍北皆春水”,把绿水缭绕、春意荡漾的环境表现得十分秀丽可爱。“皆”字暗示出春江水势涨溢的情景,给人以江波浩渺、茫茫一片之感。群鸥,在古人笔下常常作水边隐士的伴侣,它们“日日”到来,点出环境清幽僻静,为作者的生活增添了隐逸的色彩。“但见”,含弦外之音:群鸥固然可爱,而不见其他的来访者,不是也过于单调么!作者就这样寓情于景,表现了他在闲逸的江村中的寂寞心情。这就为贯串全诗的喜客心情,巧妙地作了铺垫。而颔联把笔触转向庭院,引出“客至”以引出题面。

二、以形式分类

包括:对仗起法、比兴法、问答式、陈述式、对比法、倒装式

1、对仗起法

是指律诗首联采用对仗,一反律诗一般首联不对仗格律要求,故这种手法改变了正常律诗格律。但就写作技巧来说,它却是一种有利于表现的手法。在唐人的五、七言律诗中不乏佳作。

它的好处在那儿呢?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以景、人或事件起,直抒胸意或比兴寄托来切题。这种起法可以加强起句气势,增强全篇力度。

1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诗的开头分别点出送别的地点和行人的去向,以严整的对偶将题目具体化,不明说与杜少府离别,只是描画出“城阙”的形势和风貌。用了托物起兴手法,从远近地理位置距离着眼,将所去之地用对仗句写出,一下子造就了气势恢弘场面,有夺人心魄之妙。

又如:李白的《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首联的“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交代出了告别的地点。句中“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首联即写成工丽的对偶句,别开生面;而且“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画白水的动态,用词准确而传神。诗笔挥洒自如,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未见“送别”二字,但青山不老绿水长流就是分别时常说的一句话,所以细细品味,这笔端分明饱含着依依惜别之情,也给全诗定下了基调。

再如杜甫的《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我们看这首作品的起。尽管是首句入韵式,但同样使用了对仗的方式。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连借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并以急、高、哀、清、白、飞等词修饰,指明了节序和环境,渲染了浓郁的秋意风物,天高风急,秋气肃杀,猿啼哀啸,十分悲凉;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低空回翔。诗人登高看到的景象,构成一幅悲凉的秋景图画,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2、比兴法:

兴的本义是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即“触物以起情谓之兴,物动情者也。”

比的本义是比喻的意思。一般说,用来作比的喻体事物总比被比的本体事物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近而为人们所知,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即“索物以托情谓之比,情附物者也”。

比和兴关系密切,一般都同时出现。因为比成之景物一般含有兴义。所以现在“比兴”成了一个常用词组。比兴手法能很自然的把所比的物的特点附于被比的物上,不用再多费笔墨。

从特征上讲,有直接起兴、兴中含比两种情况;兴,是“借景以引其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兴中有比,即在“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的起兴,句中也兼含有“以彼物比此物”的比喻在内。

提示:

A,兴中有比,多用在诗篇的开头。用来起兴的物象本来与主题没有直接的关联,只是起触媒作用,也有一定的渲染铺垫之意。但若与比一旦相结合,兴中有比,那就和本题直接挂上钩了。兴中有比,要比单纯地起兴或单纯地用比,则诗中意味倍增。兴中有比,以兴为主,比则从之。

B,兴中有比,常见于表示情爱、亲情、离别之类的诗作中,多从外界景观物象中触发联想。从兴中含比所取的兴象类型来看,有以动植物作比兴者,也有以非生物或自然现象作比兴者。

李商隐的《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蝶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锦瑟无端五十弦,首联中“锦瑟”是一种装饰华美的弦乐器,它是由锦瑟这个我们能看到的物起兴。一弦一拄思华年.点明“思华年”的主旨。

一、二两句是说:绘有花纹的美丽如锦的瑟有五十根弦,我也快到五十岁了,这一弦一柱都唤起了我对逝水流年的追忆。我们来看下首联,既是托物起兴,又是睹物思人,这锦瑟,应该与自己当年的情人有过密切的关系,回首当年,那如歌的岁月,犹如锦瑟之音,犹在耳边,令人感慨不已。

又如骆宾王《在狱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诗的一、二句是对偶句,用起兴的手法,以蝉声来引起客思。

再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

首句以无边的烟雨起兴,第二句以孤峙的楚山自比,后两句临别叮咛以冰心玉壶自喻以蔑视谤议,从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将精巧的构思融化在清空明澈的意境中,余韵无穷。

3、问答式

以发问起,以答结,或以发问起由,以发问结,这种设问可答可不答。

1杜甫的《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汤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了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摩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虚字,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真是传神。“齐鲁青未了”,是经过一番揣摩后得出的答案,真是惊人之句。它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出地理特点,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

2欧阳修《秋怀》

节物岂不好,秋怀何黯然。

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

感事悲双鬓,包羞食万钱。

鹿车何日驾?归去颍东田。

首句“岂不好”用反问句式,点明自己热爱自然而又心绪黯然的矛盾。秋天不仅令人心旷神怡,而且是五谷登、山果熟、菊黄蟹肥的季节。这样的季节,本应令人欣喜陶醉,为什么反而使诗人黯然神伤呢?这就不能不引起读者的疑问,吸引读者不由自主的看下去。

4、陈述式:

用来表达真实,确定的客观事实过程:

 

1.高适《送浑将军出塞》

将军族贵兵且强,汉家已是浑邪王。   

子孙相继在朝野,至今部曲燕支下。  

控弦尽用阴山儿,登阵常骑大宛马。   

银鞍玉勒绣蝥máo弧,每逐嫖姚破骨都。

诗人一开头就点出浑将军是归顺唐朝的少数民族首领之一,拥有强悍的少数民族部队,为唐朝出力,屡建战功,怎样出兵的事。诗开头是交代将军是首领拥有强悍,这是用了陈术式的写法。起调高远雄浑,豪气笼罩全篇。为下文造声势、作铺垫。

5、对比法.

对比法是指时间由现在倒回到过去,最后又回入现在,又叫追叙法。除了可以仔细交代前因后果之外,还可以让今与昔彼此对应、从而让人产生无限惆怅或极大的感悟。

 

1杜甫的《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首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底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6、倒装式:

 

倒装式就是首联上下句的意思倒着说,目的是以求突兀响亮

 

1 王维的《观猎》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首联上句先写场面,后点出打猎,本来是将军打猎,然后有场面。目的就是力求响亮,开篇就吸引眼球。

2杜甫的《登楼》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盗寇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首联上句先说上高楼后的情形,下句再说登楼。本来安顺序是先登楼后,才有登楼后的感受。这样倒装就是为了开篇响亮,达到吸引眼球的作用。

 

 

 

从上述大家都知道的诗有多种的起法,那么在我们现实中写诗又如何起法呢?大家写作的时候注意一下四点:

1、起笔宜开不宜合,或单刀直入、或启人思考、或先声夺人,或作大的笼罩,总要先占地步,为全诗提神。变化多端,以自然为佳。

2、起时为全诗定调子,严肃还是轻快,朴素还是华美,开笔就确定了。各种起的写法,必须要紧扣自己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不要对某种开头的方法削足适履、生搬硬套。

3、要对景兴起或比起,或引事起,要突兀高远,造成一种不平凡的局面,使读诗开始阶段,就能被吸引。动笔前必须先有所感,而后才要作诗。如果尚无所感,就根本不必作诗。

4、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所选择的物事要符合主题,能与后面的情合成完全的意境。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的特定情感服务。

好!今天的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下课!

古典诗八五律第五讲作业:

咏物:梅、兰、竹、菊,自选一种为题,五律一首,平水韵,注意中二联的变化,咏物与抒情的结合,注意不要犯题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