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5》显示,我国心血管疾病患者已达2.9亿人,并占据中国居民死因构成的首位。受人口老龄化等因素影响,心血管病总死亡人数仍在快速上升,冠心病死亡率呈上升态势。 循证医学表明,血液中的胆固醇升高与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密不可分,血脂异常是导致常见心血管疾病的重要且独立的危险因素。心血管疾病可防可控,其中控制胆固醇是中国心血管疾病防治的关键举措。在血脂中,尤其要重视的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又被称为“坏胆固醇”,会附着在血管壁上,在血管壁上形成小斑块堵塞血管。更为危险的情况是,一旦斑块破裂或脱落,如果在短时间堵塞血管,可能导致危及生命的急性心梗或脑中风,一旦发生心梗、脑梗却为时已晚。 如何才能管住“坏胆固醇”呢? 核心提示1:定期测血脂,是防心梗的前提 防心梗,要了解你的“坏胆固醇”数值,要从测血脂开始。缺血性心血管疾病患者及其他高危人群,应每6个月测量1次血脂。40岁以上男性和绝经后女性,每年进行血脂检测。20岁以上成年人,至少每5年测量1次血脂。 核心提示2:管住“坏胆固醇”,是防心梗的核心 不同人群“坏胆固醇”的指标不同,因此化验单上这一项没有“↑”也不可掉以轻心,而更应关注自己“坏胆固醇”的目标值。“坏胆固醇”重度升高者(>4.9mmol/L)、40岁以上糖尿病患者、高血压合并多种危险因素的患者等,属于高危人群,应将“坏胆固醇”控制在2.6mmol/L以下;对于已经明确诊断患有冠心病的,则要控制在1.8mmol/L及以下。同时,“坏胆固醇”水平越低,防心梗的效果越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