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外奇穴qi转载

 bscy306175 2017-07-26
 
 

经外奇穴:

 

 
 

1.鼻准、鼻尖上,专治鼻上生酒醉风。

2..耳尖二穴,卷耳取尖上是穴,治眼生翳膜,艾炷五壮。

3.大骨空穴,治目久病,白内障,可灸七壮。

4..中鬼二穴,中指第二节骨尖,屈指得之,治五噎,反胃吐食,可灸七壮,宜泻之,又阳溪二穴,亦名中魁。

5.八邪穴,八邪穴位于手指背侧,微握拳,第一~五指间,指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左右共8个穴位。祛风通络,清热解毒。主治手指关节麻木疼痛、手背肿痛、头项强痛、咽痛、齿痛、目痛,疟疾、烦热、毒蛇咬伤等。〈配后溪、三间,主治手指麻木;配曲池、外关、合谷、阳池,主治上肢多发神经炎。〉向上斜刺0.5-0.8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从桡侧向尺侧方向依次称大都、上都、中都、下都。患者握拳取穴。治头风牙痛,手臂红肿,可灸七壮。

6.八风穴,  八风穴位于足背侧,第一~五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一侧四穴,左右共八个穴位。祛风通络,活血消肿,清热解毒。主治脚气病(维生素缺发症),脚背红肿,足跗肿痛,脚弱无力,足背麻木,足趾青紫症,毒蛇咬伤,疟疾,头痛,牙痛,风湿病,妇女月经不调等。向上斜刺0.5-0.8寸,或用三棱针点出血,可灸五壮。

a、八风穴配八邪治疗末梢神经炎中风后遗症(半身不遂);

b、上肢痹证用八邪配曲池、手三里,下肢痹证可用八风配解溪、足三里

c、八风穴配用足三里、三阴交阳陵泉配伍治疗湿脚气关节肿痛

7.五虎四穴,五虎穴为经外奇穴,一名两异,临床应用亦不尽相同。 灸五壮.     

 

       一为单手两穴,在手食指与无名指第二节骨尖,握拳得之;主治五指拘挛,两手共四穴,灸五壮(《针灸大成. 卷七. 经处奇穴》,明,杨继洲、靳贤著)。

       二为单手五穴,见于董氏奇穴针灸学,穴在手拇指第一节手太阴肺经循行之赤白肉际上,自第一掌指横纹至指间横纹平分六等份,自指尖至手掌方向依序为五虎一、五虎二、五虎三、五虎四、五虎五,伸掌得之;主治全身骨肿,趾、指疼痛,脚跟、脚踝痛等,两手共十穴。

洲、靳贤著)。

8.四缝穴.,位于手指,第2~5指掌面第1、2节横纹中央点取之。关节横纹的中央,一手4穴,共8穴。消食导滞,祛痰化积。主治病症:小儿疳积,腹泻,百日咳,气喘,咳嗽,蛔虫病等。

四缝穴配内关穴合谷穴治百日咳。

日常保健

用大拇指指尖掐揉四缝穴,每穴掐揉2~3分钟,长期掐揉,可以治疳积、呃逆、胃脘痛、哮喘、中暑等症状。

9.牙痛穴,位于手掌侧面,当第三、四掌指关节间之中点处.距指横纹后约一寸处,主治牙痛、下颌关节痛.

5 刺灸法

—般直刺0.5~0.8寸;可灸。

直刺0.3~0.5寸;或向上斜刺0.5~1寸

10.肘尖二穴,肘尖穴位置在肘后部,屈肘当尺骨鹰嘴的尖端。肘尖穴能治疗瘰疬、痈疽、肠痈等病症。可用艾炷灸7~15壮。

  瘰疠:曲池透臂臑、足三里穴天突穴廉泉穴少海穴、百劳穴(灸)、肘尖穴(灸)、阿是穴(灸)。
  项生瘰疠,绕颈起核:天井穴风池穴、肘尖穴、缺盆穴十宣穴

刺灸法

  艾炷灸7~14壮。

灸肘尖穴歌

  肘尖端处是奇穴,男女瘰 堪灸也,左患灸右右灸左,并灸风池效更捷。

注:肘尖奇穴灸瘰,左患灸右,右患灸左。如初起时,男先灸左,女先灸右,兼灸风池穴尤效。风池穴在脑后颞穴后,发际陷中。

11.肩柱穴,位于肩胛骨肩峰突起之高点处。主治瘰疬、肩臂痛、手不能举、齿痛等。一般艾炷灸3~7壮;或温灸5~15分钟。

12.二白穴,即郄门穴,二白在前臂掌侧,腕横纹上4寸,桡侧腕屈肌腱的两侧,一侧二穴。

具有调和气血、缓急止痛的功效,缓解治疗前臂痛、胸胁痛痔疮、脱肛、肛裂出血等。痔漏之疾亦可针,里急后重最难禁;或痒或痛或下血,二白穴从掌后寻。二白在掌后横纹上四寸,两穴对并,一穴在筋中间,即间使后一寸,一穴在 大筋外。....灸二七壮。泻之,禁灸。

13.独阴二穴:足第二指下,横纹中是穴,独阴穴的准确位置位于足第2趾的跖侧远侧,趾间关节的中点处。按摩独阴穴治心绞痛、胃痛、疝气等。

    按摩独阴穴具有降逆和胃、理气止痛的功效。灸五壮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穴位配伍】独阴穴配中髎穴下髎穴太冲穴治阴痛;独阴穴配肝俞穴脾俞穴膈俞穴足三里穴治胃脘痛。

    【按摩手法】用大拇指指尖掐按独阴穴1~2分钟,每天坚持掐揉,可以治疝气、胃痛、月经不调等。

    【艾灸方法】用艾条温和灸治独阴穴10~15分钟,一天一次,可以治心绞痛、胃痛、胸痛、疝气、月经不调,胎死胎衣不下,妇人干呕,吐血等.

14.内踝尖二穴:按摩内踝尖穴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主治脚内廉转筋,诸恶漏,小儿不语,霍乱转筋,牙痛,扁桃体炎。治下牙疼,灸七壮,

a.穴位配伍.内踝尖穴配颊车穴合谷穴缓解治疗牙痛;内关穴三阴交穴照海穴缓解治疗脚转筋。

b.日常保健

用大拇指指腹微用力按揉3~5分钟,每天坚持按摩,可以缓解治疗腓肠肌痉挛,牙痛,小儿不语等。

15.外踝尖穴:主治淋病,脚气,牙痛,白虎历牙风痛,小腿外侧肌群痉挛等。点刺出血。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0分钟。按摩外踝尖穴具有舒经活络的功效,主治腓肠肌痉挛,十趾拘急,脚外廉转筋,脚气,卒淋,牙痛,小儿重舌,白虎历节风。及寒热脚气,

a.穴位配伍

外踝尖穴配内踝尖穴缓解治疗白虎历牙风痛;外踝尖穴配绝骨穴、阳陵泉穴,缓解治疗脚外廉转筋。

b.日常保健

用大拇指指腹微用力按揉3~5分钟,每天坚持按摩,可以缓解治疗腓肠肌痉挛,脚气、牙痛等。

16.囊底穴:太平圣惠方》:“小儿胎疝,卵偏重者,灸囊后缝十字文当上三壮。”《奇效良方》列作经外穴,名囊底穴。定位在男性阴囊后十字纹中。主治肾脏风疮,小肠疝气,偏坠,阴囊湿痒,睾丸炎等。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17.臂中一穴:前臂内侧,当腕掌横纹与肘横纹中点,两筋(掌长肌桡侧腕屈肌)之间;伸臂仰掌取之,主治病症

癔病,狂痫哭泣,前臂疼痛,上肢麻痹痉挛腓肠肌痉挛,胸胁疼痛,风湿性心脏病不安腿综合征催乳

直刺1~1.2寸。艾炷灸5~10壮;艾条灸10~20分钟。

18.鬼眼四穴:①经外穴名。又名鬼哭、四鬼哭。约位于少商穴和隐白穴处。共4穴。《针灸大成》:“鬼眼四穴,在大拇指去爪甲角如韭叶,两指并起,用帛缚之,当两指歧缝中是穴。又二穴在足大趾,取穴亦如在手者同。”主治癫痫,精神病,晕厥等。艾炷灸3-7壮。操作时,两指(趾)相并,用线缚定,令艾炷半在爪甲上,半在皮肤上,然后点火,四处尽灸。发病时灸之效甚。

a. 隐白·鬼眼

鬼眼为经穴别名。见《医灯续焰》。即隐白。[2]

属足太阴脾经。井穴,五行属木。隐:隐蔽;白:白色。穴居隐蔽之处,其肉色白,故名。在足趾爪角处,有健脾和血、清心宁志、温阳回厥的作用。主治血证、脾胃和神志疾患,如衄血、吐血、下血、崩漏、呃逆、纳呆、腹胀、腹痛、暴泄、尸厥、癫狂、烦心、梦魇、不寐、急慢惊风等。现代又多用以治疗上消化道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肌痉挛、急慢性肠胃炎、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休克等。一般斜刺0.1~0.2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3]

b. 膝眼·鬼眼

鬼眼为经穴别名。见《医宗金鉴》。即膝眼。[2]

膝眼为经外奇穴名。出《备急千金要方》。位于膝关节部伸侧面,髌韧带两侧之凹陷中,在内者称内膝眼,在外者称外膝眼,左右共4穴。主治膝痛、腿脚重痛、脚气、下肢麻痹等。一般向膝中斜刺0.5~1.0寸;或内外膝眼互透.

19.中泉穴:中泉在腕背侧横纹中,当指总伸肌腱桡侧的凹陷处。具有理气宽胸的功效,缓解治疗胸闷、呕吐、胃痛、中风等,疼不可忍。中泉穴配膻中穴内关穴治心绞痛。灸二、七壮,

现代又多用于治疗脑充血、角膜白翳、胃痉挛、肠疝痛、腕关节炎、前臂诸肌痉挛或麻痹等。

按摩手法:用大拇指指腹揉按中泉穴2~3分钟,一天一次,可以治胸闷、中风等。

20.四关穴:四关穴即合谷、太冲穴的总称。合谷穴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四总穴之一。位于第一、二掌骨之间,也就是俗称的虎口。太冲穴是足厥阴肝经输穴和原穴。位于足背第一、二跖骨之间。合谷穴与太冲穴都是人体的重要保健穴位,两穴合称为“四关穴”,意即人体生命的关口。太冲穴还可以缓解:斜肋处出现胀气、疼痛,两侧腹胀、肋间神经痛,还有偏头痛。合谷穴对于腹胀、腹泻、便秘,大肠方面的问题还包括牙痛,有止痛的效果,合谷穴还是个美容穴,美白皮肤。多气多血的经脉让气血通畅、大便正常,脸色看起来就会很红润、白皙。

心痛,胃痛,呕吐,崩漏,疝气,热病,

21.小骨空穴:位于小指背侧,近端指关节横纹中点,屈指取之。

主治目赤肿痛白膜翳障,目翳风眩,烂眼,耳聩无闻(耳聋),喉痛,咽喉炎,掌指关节痛等。

《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小骨空,在手小指第二节尖上,灸七壮,禁针。小骨空穴有明目止痛的作用

小骨空穴主治目赤肿痛,白膜翳障,目翳,风眩,烂眼,耳聩无闻(耳聋),喉痛,咽喉炎,掌指关节痛等。

小骨空穴主治目疾、耳聋、喉痹、指痛等[1][4]

眼病:眼红肿痛,白膜翳障,风眩,烂眼[3]

其他病:耳聩无闻,手指关节痛,喉痛[3]

风池太阳睛明肝俞,治目肿痛、目生翳膜[3]。宜灸,一般不针[3]。一般艾炷灸35壮[1]

22.印堂穴:两眉中陷是穴,治小儿惊风,〖功用〗清头明目,通鼻开窍。

〖主治疾病〗1、头痛,头晕;2、鼻炎,目赤肿痛三叉神经痛。头痛、前头痛、失眠、高血压、鼻塞、流鼻水、鼻炎、鼻部疾病、目眩、眼部疾病等。

a.穴位配伍

目痛:配攒竹穴丝竹空穴四白穴太阳穴(《简易针灸疗法》)。

鼻塞:配迎香穴合谷穴风府穴鱼际穴(《针灸学简编》)。

鼻渊:配上星穴、曲差穴、风门穴、合谷穴(《类经图翼》)。

鼻衄不止:配合谷穴、上星穴、百劳穴、风府穴、迎香穴、人中穴京骨穴(《针灸大成》)。

头痛:配太阳穴、风池穴(《针灸学》,上海中医学院编)。

头重:配攒竹穴(《医学纲目》)。

眩晕:配丝竹空穴、头维穴(《针灸医案集要》)。

两眉角痛不已:配后溪穴、攒竹穴、阳白穴、合谷穴、头维穴(《针灸大全》)。

舌尖生疔:配中指尖穴、颈百劳穴承浆穴少冲穴少府穴(《刺疗捷法》)。

中风不省人事:配中冲穴百会穴大敦穴、合谷穴(《针灸便用》)。

角弓反张痧:配百会穴、天庭穴、唇中央穴、中脘穴、天拜骨穴(《痧惊合璧》)。

产后血晕:配支沟穴足三里穴(《简易针灸学》)。

b.现代印堂穴的主治疾病为:头痛、前头痛、失眠、高血压、鼻塞、流鼻水、鼻炎、鼻部疾病、目眩、眼部疾病等。向下平刺0.3-0.5寸,或三棱针放血,可灸五壮。

24.龙玄二穴:位于前臂桡侧列缺穴上方之静脉[2]

位于前臂桡侧腕横纹2寸,列缺穴上方0.5寸处[1]

主治中风,下牙痛,手痛等[2]

主治手疼等[1]

艾炷灸37壮[2]

一般艾炷灸3~5壮;或温灸510分钟[1]

 

 
 

25. 髓骨四穴 :在梁邱两傍各开一寸五分,两足共四穴,治腿痛灸七壮。

26. 高骨: 掌后寸部前五分.针一寸.灸七壮.治手病.

 

27.兰门二穴:曲骨穴两旁各三寸脉中,取仰卧位,腹部正中线与耻骨联合上缘的交点,按压有酸胀感(图②)。即:取仰卧位,用食指、中指沿腹部正中线向下滑动触到骨的上缘,按压有酸胀感。按摩曲骨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28.百虫窝:百虫窝穴属于经外奇穴,百虫窝穴的准确位置位于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3,即脾经血海穴即脾经血海穴上1寸

    按摩百虫窝穴治膝关节痛、下肢痿痹、皮肤疾病、蛔虫病等qi。

    按摩百虫窝穴具有祛风、驱虫、止痒的功效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按摩手法】用大拇指指腹按揉200~300次,长期按摩,可以治膝关节病、下肢痿痹。

    【艾灸方法】用艾条温和灸治百虫窝穴10~15分钟,一天一次,可以治皮肤疾病、蛔虫病等

    拔罐百虫窝穴的方法:用气罐留罐10~15分钟,隔天一次,可以治膝关节病、皮肤病等,针五分。

    刮痧百虫窝穴的方法:用面刮法刮拭百虫窝穴,以出痧为度,隔天一次,可以治荨麻疹,风疹等。

止痒三穴——血海、曲泉、百虫窝

 

 

29.鹤顶:在膝上部,髌底的中点上方凹陷处。主治膝关节酸痛,腿足无力。鹤膝风。可针刺也可灸。

侧坐垂足仰卧位,在髌骨上缘正中可触及一凹陷,按压有酸胀感。功能主治

通利关节,祛风除湿,活络止痛。主治①膝痛、腿痛鹤膝风、膝关节酸痛、腿足无力、下肢痿软、瘫痪;②脚气;③各种膝关节病,脑血管病后遗症。

三阴交穴治疗鹤膝风;配梁丘穴足三里穴阳陵泉穴阴陵泉穴、三阴交穴治疗痹症。

按摩法:以手指指腹或指节向下按压,并作圈状按摩。

在膝上部,屈膝,髌底的中点上方凹陷处。在内侧的称内膝眼,在外侧的称外膝眼[1]

浅层有隐神经分支和股神经前皮支分布;深层有股神经关节支和膝关节动脉网分布。鹤顶

膝中斜刺0.5~1寸,或透刺对侧膝眼;可灸。

直刺0.5~0.8寸。艾柱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祛风除湿

凡具有祛风除湿、活络止痛、强壮腰膝等作用,可用于治疗因感受风寒湿风湿热邪气闭阻于四肢,表现为关节冷痛麻木、腰痛膝肿、四肢拘挛等症状的一类腧穴,称为祛风除湿穴。此类人体腧穴包括:鹤顶穴、肩髎穴臂中穴、伏兔穴阴市穴髋骨穴梁丘穴膝眼穴犊鼻穴条口穴、陵后穴、膝关穴。其中,鹤顶穴为位于下肢大关节周围的经外奇穴,故有通利关节、祛风除湿、活络止痛、强壮腰膝的作用,可治疗关节麻木、下膝关节酸痛、腿足无力、下肢痿软、瘫痪、脚气等各种膝关节病以及脑血管病后遗症。上1寸,

总之,平常做适量的揉膝动作锻炼膝盖,肌肉会更加强壮,膝关节可以承受更多压力,避免膝盖酸疼,腿膝无力的情形出现。经常揉膝会增强肝肾功能,能使关节液分泌增多,关节滑利,强健韧带功能,起到矫正关节畸形、增宽关节间隙和增强关节周围软组织张力和弹性的作用,从而消除病症,恢复关节功能,且疗效显著。

30.阑尾穴:足三里穴直下2寸。膝膑以下约五寸,胫骨前嵴外侧一横指处。

主治急、慢性阑尾炎,急、慢性肠炎,下肢麻痹或瘫痪,足下垂等。

急性单纯性阑尾炎:阑尾穴、天枢(右)、腹部压痛点。

典型的急性阑尾炎腹痛开始的部位多在上腹痛、剑突下或脐周围,约经6—8小时或十多小时后,腹痛部位逐渐下移,最后固定于右下腹部。腹痛固定后,原来初发部位的疼痛可明显减轻,甚至消失。当阑尾炎发作时可按压“阑尾穴”以缓解疼痛。

31.胆囊穴:在小腿外侧上部,当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胆经阳陵泉穴直下1~2寸;压痛取穴。

 

将食指中指并拢,用两只指腹按揉胆囊穴3~5分钟,长期按摩,可以防治胆囊炎、胆结石、胆绞痛等。

用艾条温和灸治胆囊穴10~15分钟,一天一次,可以缓解治疗慢性胃病、口眼歪斜等

用气罐留罐10~15分钟,隔天一次,可以缓解治疗腰腿痛、下肢痿痹等。

用面刮法刮拭胆囊穴,以出现痧为度,隔天一次,可以缓解治疗腰腿痛、下肢痿痹等。

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胆绞痛等胆道疾病;腰腿痛,下肢痿痹;胸胁痛,慢性胃炎;口眼歪斜。

1、治急性胆囊炎∶独取胆囊穴。

2、治胆石症胆绞痛∶胆囊穴,内庭,公孙,三阴交。

3.治胆道蛔虫症∶胆囊穴透阳陵泉,迎香透四白,巨阙,内关,合谷。

4.治慢性胃窦炎∶胆囊穴,足三里。

5.治肩周炎∶胆囊穴,肩禺(骨旁)。

营池穴:位于足部,内踝下缘前、后之凹陷处。每足两穴,左右共4穴。直刺0.2~0.3寸;艾炷炙3~7壮,或艾条炙5~15分钟。〖作用〗调经止带,理血和营。〖主治疾病〗赤白带下、月经过多、子宫出血、子宫内膜炎、肠出血、大小便不利、足跗关节炎。

淋带赤白:配肾俞穴、血海穴、带脉穴、中封穴、三阴交穴、中极穴、气海穴、命门穴、神阙穴、身交穴、交仪穴、漏阴穴(《神灸经纶》)。大小便不利:配大肠俞穴、小肠俞穴、经中穴、中髎穴(《针灸集成》)。

经中穴:别名:阴都穴。位于下腹部,脐中直下1.5寸,再旁开3寸处。直刺1~1.5寸;艾炷炙3~5壮,或艾条炙5~15分钟。调经止带,清热通便。月经闭止或不通:配下曲骨穴、子宫穴、交仪穴.赤白带下:配关寸穴(《奇穴治疗诀》)。便秘:配环冈穴〈在骶部,平第一骶背侧孔下2寸,旁开后正中线1.5寸处。左右计2穴。主治大小便难、腰骶痛、少腹痛等。一般艾炷灸3~7壮;或温灸5~15分钟、〉肠绕穴〈位于腹部中线,脐下4寸,左右旁开各2寸处。与归来同位。主治大便闭塞、男女生殖器疾病。一般直刺0.5~0.8寸;艾炷灸3~7壮,或随年.

内阳池  经外穴名。见《针灸经外奇穴治疗诀》。在前臂屈侧,大陵穴上1寸处。主治鹅掌风,口腔炎等。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5分钟。作者:

珠顶  经外穴名。见《针灸经外奇穴治疗诀》。在耳屏尖端。主治牙痛,耳部疾患等。直刺0.1寸。艾炷灸3壮。作者:

池泉  经外穴名。见《针灸经外奇穴治疗诀》。别名永泉。在手背腕横纹之中点,与大陵穴相对处。主治心胸痛。直刺0.3-0.5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作者:

斗肘  ①经外穴名。见《针灸经外奇穴治疗诀》。在肘部,曲池穴外方,肱骨外上踝之高点处。主治臂肘神经痛,偏瘫,神经衰弱等。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②推拿穴位名。出陈氏《小儿按摩经》。又作(月斗)肘。位于肘尖(尺骨鹰嘴)部。用揉、运、掐、推、摇等法,可顺气生血,通经活络。《幼科推拿秘书》:“在手肘曲处高起圆骨处”,“膀膊下肘后一团骨也”。作者:

闾上  经外穴名。《针灸大成》灸肠风下血法:“取男左女右手中指为准,于尾闾骨尖头,从中倒比,上至腰脊骨一指尽处,是第一穴也。又以第二指,于中穴取中一字分开指头各一穴,灸七壮。”近代《针灸经外奇穴治疗诀》列作经外穴,名闾上。在尾骨尖端直上一中指处一穴,此穴左右旁开1/2中指长度处各一穴,共3穴。主治痔疮,肠风下血等。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钟。作者:

十王  ⑴经外穴名。《肘后备急方》:“救卒死而张目反舌者,灸手足两爪后十四壮……。”《针灸经外奇穴治疗诀》列作经外穴。在手足十指背侧,指甲根后正中赤白肉际处。左右计20穴。主治卒死,痧症,中暑,霍乱等。向上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⑵推拿穴位名。出《小儿推拿广意》。位置有三:  ①位于每个手指指甲两角的稍外侧处。掐此穴有退热作用。  ②位于十指指尖(《厘正按摩要术》)。  ③位于十指背侧指甲

淋泉  经外穴名。《针灸集成》:“石淋……又方,以禾秆量患人口吻如一字样,一端按尾穷骨端向上,秆尽脊上点记;将其按中折,墨记,横着于脊点,左右秆两端尽处,三七壮。”近代《针灸经外奇穴治疗诀》等列作经外穴,名淋泉。在后正中线,尾骨尖端上1寸,再旁开各0.5寸处。主治淋证。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作者:

痞根穴:此穴位于胸腰部交界的位置,其在第一腰椎棘突下,左右旁开3.5寸处。此病就是一个腰部肌筋膜炎(俗称腰肌劳损),治疗用弹拨法拨双侧的腰大肌与骶脊肌,重点弹拨痞根穴,痞根每穴弹拨1--2分钟,然后顺骶脊肌用理筋手法,每次治疗15分钟左右。

实用经外奇穴

 1.颈臂穴,头颈部奇穴(Ex-HN)。位于颈部,锁骨上缘,锁骨上窝中央至锁骨内侧端之中点。

 主治:

 上肢痿痹、肩臂、手指麻木或疼痛

 2.扁桃:在下颌角下缘、颈总动脉搏动处。或双侧下颌角前下0.5寸

 主治:扁桃体炎

 3.利尿穴;别名止泻、血清、关元上。在腹中线,当脐下2.5寸处。或于神阙与曲骨穴连线之中点取穴。主治尿潴留,腹痛,腹泻,痢疾,血尿,淋病,肾炎等。直刺1-1.5寸

 4.气门:定位:气门穴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下3寸,旁开3寸处。

 〖主治疾病〗崩漏、产后恶露不止、阴挺、妇人不孕、癃闭、淋证、睾丸炎、少腹疼痛、小肠疝气。

 5.提托穴

 定位;位于下腹部正中线,脐下3寸,左右旁开4寸处。

〖主治疾病〗子宫脱垂、肾下垂、腹胀、腹痛、痛经、疝痛。

6.维胞穴:位置:位于前正中线,脐下3寸,旁开6寸处,当髂前上棘内下方凹陷处。或与维道穴斜上一寸处取穴。

 〖主治疾病〗子宫脱垂、肠疝痛、肠功能紊乱。

8.三角灸:位于腹部,以患者两口角的长度为一边,作一等边三角形,将顶角置于患者脐心,底边呈水平线,两底角处是该穴

 【主治】:腹痛,疝气,不孕症

 9脐上脐下穴:位于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上0.5寸和脐下0.5寸处。

 主治:腹部膨胀,肠鸣下痢,肠炎,腹直肌痉挛,疝气,水肿,小儿囟陷,囟门不合,妇科病。

 10脐中四边穴,经外穴名。定位:取脐中及其上下左右各1寸.

主治:慢性肠炎,小儿一切痉挛,腹部疼痛,胃痉挛,水肿病,肠鸣,疝痛,胃扩张,消化不良等。直刺(脐中不针)0.5-1寸。艾炷灸5-7壮;或艾条灸10-20分钟。

11.四强穴:定位取穴

在大腿前侧正中线上,当髌骨上缘中点直上4.5寸,正坐或仰卧取之。

主治病症:小儿麻痹后遗症,下肢瘫痪,膝关节炎,痿痹。

12.巨觉穴:〖位置〗位于肩胛部,肩胛骨内上角边际,两手相抱,在肩胛骨内上角边际,患者中指尖所点处。

〖主治疾病〗癔病、喜怒悲泣、狂走、肩胛痛

13.血压点穴:定位:位于颈后部,当第六,第七颈椎棘突之间旁开二寸

 主治:高血压,低血压,头项强痛,落枕。

 14.新设穴:①经外奇穴。位置:在项部,当斜方肌外缘,后发际下1.5寸处。或第三颈椎棘突下,旁开3.5寸处

 主治后头痛,项强,落枕,肩胛疼痛等。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②推拿穴位名。出《实用小儿推拿》。在第3-4足趾趾间缝间,趾蹼缘的上方。,此穴用捏法可引腹部之气下行。用于治疗腹胀等症。

 15.肩头穴:位置:正坐位,上臂平举,于肩锁关节之凹陷中取穴

 主治疾病:上肢麻痹或疼痛、三角肌麻痹、肩周炎、牙痛、顽癣。

 16.巨阙俞;位置;在后背正中线,当第四、五胸椎棘突之间

 主治;胸膈中气,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心脏病,肋间神经痛,神经衰弱等。

 17灸哮穴:位置:位于背部,后正中线上,以绳环颈下垂至胸骨剑突尖,环转向背,绳之中点平喉结,绳端至背上之处。补:位于第八胸椎棘突之高点处。

 主治:咳嗽、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肺炎。

 18.灸痨穴:位置;位于背部,以中趾足尖经足心至腘窝横纹之长为度,自鼻尖沿正中线量至背脊尽处为标点,此点旁开半口寸处。补:位于第三胸椎棘突之高点处。

 主治:肺结核、咳嗽、咳吐脓血、虚劳盗汗、面黄肌瘦、神疲乏力、神经衰弱。

 19.浊浴:位置;在背部,当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2.5寸;俯卧或俯伏取之。

 主治;胆石病,消化不良,恐惧症,癔病,慢性肝病。

 20.竹杖:定位:位于背部,取穴时让患者正立,倚小竹杖1根,量其从足下到脐中的距离,折断剩余部分,再以此竹量脊柱后面正中,竹头端处是穴(第二腰椎棘突下),《新编针灸大辞典》将本穴定位在第三腰椎棘突上方,命门穴下方。

 主治:急性腰痛、脏毒肠风、下血不止

24.接脊穴;定位;位于背部,第十二胸椎棘突下凹陷处。

 主治;消化不良、小儿赤白痢疾、腹痛、腹泻、胃痉挛、慢性肠炎、脱肛、疝气、癫痫、脊背神经痛、腰痛。

 25.肘椎:定位;俯卧,在第二、三腰椎棘突间旁开各1寸处取穴。在腰部,取穴时,患者俯卧,垂肘贴身,以两肘尖连线与后正中线交点旁开左右各1寸处。近代《腧穴学概论》谓中间一点亦是穴,共3穴。

 主治:呕吐,泄泻腹痛,帛筋,霍乱。

 26.阳刚:定位:位于腰部,第二腰椎棘突下,左右旁开1寸处。

主治;肠风下血、痔疾、胃出血、肠出血、黄疸、遗尿、遗精、小儿饮水不歇、腰痛。

 27.下腰:定位;位于骶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二.三骶椎棘突中间。又名三宗骨,位于第二第三棘突之间。

 主治;泄痢,下脓血就不愈,肠炎,难产。

 28.胃上;定位:位于腹部,脐上2寸处,旁开4寸处。

 主治:胃下垂,腹胀,胃痛。

 29.长谷:定位:位于腹部,脐中旁开2.5寸处。

 主治;消化不良、纳差、下痢、泄泻、慢性肠胃病、小儿羸瘦食不化、四肢倦怠乏力、水肿。

 30.绝孕:定位:位于下腹部,正中线,脐下2.3寸处。

 主治:痛经、妇人欲绝孕、腹痛、腹泻、痢疾。

 31.羊矢穴:定位:位于股上内侧,腹股沟下方,平耻骨联合上缘,按之有小核(淋巴结)处。

 主治:气攻两胁、小腹胀急、脱肛、副睾丸炎、生殖器病变、瘿瘤。

32.手踝穴:定位:位于手腕背侧,桡骨结节之高点处。

 主治:手指挛急不得屈伸、上下齿痛。(本穴不针)

33.拳尖穴:定位:位于手背,第三掌骨小头最高处

 主治:目翳、睛痛、目赤、赘疣。

34.手逆注:定位:在前臂屈侧,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当腕横纹与肘横纹连的中点。

主治:癔病,前臂疼痛,痉挛,麻痹。

 35.肩前穴:定位:当腋前皱襞顶端与肩髃穴连的中点。

 主治:肩臂痛、臂不能举。

35.胸膛穴

 定位:位于胸部,两乳头之间,胸骨体的两侧缘,与乳头相平处。

 主治:咳嗽、喘息、咳血、吐血、呕吐、食不下、咽干、噎膈、食管痉挛、胸痹、心悸、怔忡、背痛、乳痈、少乳、消渴。

 37.鱼尾穴:

 定位;在面部,当眼外眦外方约0.1寸处;正坐或仰卧取穴。.

 主治:一切目疾;血管性偏头痛,眩晕;面神经痉挛,麻痹;齿龈炎。

 38.上廉泉:定位:位于颈前部正中,下颌骨下1寸。

 主治:可缓解口腔溃疡、口腔炎、咽喉炎、舌下神经麻痹、舌强及脑血管病引起的语言障碍。

39.正光:定位:位于眶上缘之下方,有二点,当攒竹与鱼腰穴之间中点为正光1;当丝竹空与鱼腰穴之中点为正光2。

主治:

40.上明:定位:位於眶上緣下方,從眉弓中點劃一垂直線與上緣之交點的下方。左右計二穴。

 主治:屈光不正,白內障,青光眼,色盲,視神經萎縮。

47.外明:定位:位于眼外眦角上三分,眶上缘内方。

 主治:屈光不正,角膜白斑。

42.安眠穴:定位:位于耳后,在翳风与风池穴联线的中点。当项部肌肉隆起外缘的凹陷与胸锁乳肌停止部乳突下凹陷连线之中点取穴。

 主治:失眠,头痛,眩晕,心悸,癫狂。

43.新明:定位:新明1:位於耳廓之后下方,耳垂后皮肤皱襞之中点,或顳骨乳突与下頜支后缘间之凹陷前上五分处。左右计二穴。新明2:位於眉梢上一寸,外开五分处。

 主治:结合膜炎,角膜炎,角膜溃疡,角膜斑翳,虹膜睫状体炎,白內障,青光眼,玻璃体出血、混浊,中心性视网膜炎,视网膜色素变性,视网膜剥离,视神经炎,视神经萎缩,屈光不正。

44.唇里:定位:在口腔前庭部,下唇粘膜上,与齿龈接近之唇沟中取穴。

 主治:口噤、口臭、口腔炎、齿龈炎、面颊肿痛、寒暑温疫、肝病。

45.颊里:定位:正坐正靠,张口,于口角向后一寸的口腔内颊粘膜上取穴,与口角平。

 主治:口疳、齿龈溃疡、黄疸、口眼歪斜。(此穴禁灸)

46.阳维:定位:位于颞部耳壳内侧面根部,前与耳屏间切迹相平。将耳廓牵引向前,耳廓根部出现弦筋是穴。

 主治:耳部疾患。

47.发际:定位:位于头额部,前发际直对眼外眦处,或前发际正中点两侧各三寸处取之,左右各一穴。即太阳穴上部发际的“前额发际点”,用手按发角会感到疼痛之处。

 主治:头旋、目眩、偏头痛和头风。

48.山根:定位:位于两眼内毗连线中点与印堂之间的斜坡上。

 主治:目赤肿痛、迎风流泪、鼻塞不通。

49.悬命(口内穴):定位:位于口腔前庭,上唇之内侧,上唇系带中央,将上唇翻起取之。

 主治:〗神昏谵语、癫狂、小儿癫痫、猝中恶、神识错乱。

50.上腭穴:定位:位于上腭,缝际前端,当齿龈上缘中点处,开口取之

 主治:黄疸

51.燕口:定位:位于面部口角之外方赤白肉际处,皮肤与口粘膜移行部,近地仓穴。

 主治:癫狂、痫证、小儿惊风、口裂诸肌痉挛、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大便秘结、尿闭。(禁用瘢痕灸)

52.地合:定位:在下颌部,颏之正中向前突出之高点处取穴。

主治:头面疔疮、牙痛等。

53.鼻交穴:定位:在面部,鼻背部正中线,当鼻骨基底之上方鼻骨间缝中。

 54.主治:脑溢血,脑震荡,癫痫,角弓反张,口噤,卒倒,中风昏睡,不省人事,昏厥,嗜睡,精神性疾病,健忘,肝病,黄疸。

55.颞颥:定位:眉毛外端与眼外眦角连线的中点。

 主治:时邪温病,伤寒,头痛,眩晕,眼疾。

 56.牵正:定位:位于面颊部,耳垂前0.5寸,与耳中点相平处。

 主治:面神经麻痹,口疮,下牙痛,腮腺炎。

截根穴

经外奇穴,又名截癌穴。

【定位】位于足内侧,舟骨结节(即舟骨粗隆)下方凹陷直下0.5寸处。“在公孙后一寸。

 

〖主治〗

1、月经不调,带下,阴挺;

2、遗精,阳痿,小便不利;

3、咯血,咽喉肿痛;

4、消渴;

5、小儿脐风,口噤不开;

6/下肢痿痹,足跗痛。

治法选摘:

 一、穴位:①主穴:截根,胃俞。②配穴:内关,中脘,足三里,脾俞。方法:取德仁艾雷火神针施灸15~45分钟,每日 1次(每周3到7次)。其中截根穴施灸:灸感向脚心传导。适应证:胃癌疼痛者。

二、艾灸治癌  实用艾灸法:

           主穴:截根穴、通气穴        配穴:曲池、合谷、大椎、天突、少商、足三里

     主穴:截根穴、二~三颈椎        配穴:曲池、合谷、大椎、足三里、印堂

     主穴:截根穴、膻中          配穴:内关、中脘、足三里、脾俞、天突

           主穴:截根穴、胃俞          配穴:内关、中脘、足三里、脾俞

           主穴:截根穴、膻中、乳根           配穴:曲池、合谷、大椎、足三里

    主穴:截根穴、下脘、天枢、石门      配穴:关元、中极、足三里

           主穴:截根穴         配穴:太冲、涌泉、足三里、肝俞、胆俞

    主穴:截根穴、长强        配穴:三阴交、大肠俞、天枢、足三里

           主穴:截根穴          配穴:曲池、合谷、肺俞、鱼际、膻中、身柱

 

四神聪.白会穴前后左右各旁开1寸头痛,眩晕,失眠,健忘,癫痫,癫狂 平刺0.5-0.8.可灸。

 

鹤顶.髌骨底中点上方凹陷中 1膝痛,脚气;2足胫无力,瘫痪。直刺0.8-1寸。可灸。

 

肩前.正坐垂臂,腋前皱襞顶端与肩肩髃穴连线的中点。1肩痛。2上肢疾病。

 

十宣.十指尖端,距指甲游离缘0.1寸(左右共10穴) 1昏迷,癫痫;2高热,中暑;3小儿惊风;4咽喉 肿痛;5手指麻木。 直刺0.1-0.2寸,或点刺出血,

 

四缝.2-5指掌面,近侧指间关节横纹中央(一手4穴)1小儿疳积;2百日咳。点刺出血或挤出少许黄色透明黏液qi。

 

腰痛.点手背第2、3掌骨及第4、5掌骨间腕背侧远端横纹与 掌指关节的中点处(一手2穴。)急、慢性腰痛 由两侧向掌中斜刺0.5-0.8.可灸。

 

二白. 前臂内侧腕远端横纹上4寸,桡侧腕屈肌腱两侧, 一肢2穴。 1痔疾,脱肛;2前臂痛,胸胁痛。 直刺0.5-0.8.可灸。

 

定喘.C7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0.5寸 1哮喘,咳嗽;2落枕,肩背痛,上肢疾患。 直刺0.5-0.8.可灸。

三角灸.以患者两口角间的长度为边长,做等边△,顶角置于脐心,底边成水平线,两底角处是穴。1疝气,腹痛;2不孕症 灸

 

安眠.翳风与凤池连线的中点1失眠,头痛,眩晕;2心悸;3癫狂。直刺0.8-1.2寸。可灸。

 

翳明.翳风后一寸 1头痛眩晕失眠;2耳鸣、目疾。直刺0.5-1寸。可灸

 

牵正 .耳垂前0.5-1寸处1口疮口窝;2牙痛。 向前斜刺0.5-0.8.可灸。

 

球后.眶下缘外1/4与内3/4交界处 目疾轻压眼球向上沿眼眶下缘缓慢直刺0.5-1.5寸,不提插。出针时压迫局部1-3分钟,防治出血。6上迎香鼻翼软骨与鼻甲的交界处,近鼻唇沟上端鼻疾 向内上方斜刺0.3-0.5,可灸

 

百劳.在项部,当大椎直上2寸,后正中线旁开1寸。[主治] 瘰疬,落枕,咳嗽,气喘,百日咳,项背风湿疼痛,骨蒸潮热,盗汗,失眠,鼻衄,过敏性鼻炎。过敏性鼻炎:三伏天药物贴敷法,初伏贴百劳、肺俞、膏肓俞;中伏贴大椎、风门、脾俞;末伏贴大杼、肺俞、肾俞。        瘰疬联珠疮:颈百劳(灸)、肘尖(灸)、初出核上(先针后灸)。   [刺灸法] 直刺或斜刺0.5~1寸。可灸。

腰奇 Yāoqi 在骶部,当尾骨端直上二寸。[主治]癫痫,头痛,失眠,便秘。    [方例] 癫痫间歇期:腰奇、鸠尾、神门、间使、筋缩、丰隆、大椎、风池、风府、百会。   [刺灸法] 向上沿皮刺2~2.5寸。

 

郄上Xīshang    [释名]郄,指厥阴心包经之郄穴郄门。本穴位于郄门上三寸,故名郄上。又名止红,因其能止吐衄等血症,故又名止红。   [位置] 郄门穴上3寸。[主治] 咯血,衄血,心脏病症,乳腺炎,胸膜炎。   [方例]  咯血:郄上、孔最、尺泽、曲泽。   [刺灸法] 直刺0.6~1.5寸。

泽前 Zeqian    [释名]泽,指手太阴肺经之合穴尺泽。当上肢平伸,本穴位于尺泽穴前一寸处,故名泽前。    [位置] 尺泽下1寸。[主治] 甲状腺肿,上肢掌侧疾病。    [方例] 甲状腺肿:泽前、天突、膻中、丰隆、足三里、合谷。   [刺灸法] 直刺0.5~1.5寸。

 

夺命 Duoming [位置] 位于上臂桡侧,肩峰与肘横纹桡侧端连线之中点处取穴,左右计2穴[主治] 头晕目眩,丹毒,失神,上臂痛,腹痛;腹膜炎。   [方例] 晕厥:夺命、足三里。    [刺灸法] 针5分。痛麻感觉至肘。艾灸3~7壮。

 

凤眼 Fe ngyǎu [位置] 位于手拇指桡侧缘,远近指节骨横纹桡侧端,左右计2穴。大指甲后约1寸,内侧横纹头,屈指取之。   [主治] 五指不能伸屈,小儿雀目。    [方例]  手指屈伸不利:凤眼、合谷、后溪、尺泽、曲池。   [刺灸法] 针1~2分。局部有痛麻感觉,有时感觉可达指尖。灸1~3壮。

拳尖 Quanjiān[位置] 位于手背第三掌骨小头之高点处,取穴时握拳,掌心向下.[主治] 翳膜疼痛,小儿热毒气盛眼睛痛,白癜风,   [方例]    眼痛:拳尖、太阳、睛明。   [刺灸法] 艾灸3壮

 

五虎 Wǔhǔ[位置] 位于手背第二、四掌骨小头高点,左右计4穴。[主治] 手指拘挛,麻木,痛疼。   [方例]    手指拘挛:五虎、太渊、间使、内关、曲池。   [刺灸法] 艾灸5壮。

 

 

 外麻点Wa imadiǎn[释名] 本穴为外科手术针麻常用穴位,位于小腿外侧,故名外麻点。   [出处] 《中国针刺麻醉(第二分册)》    [位置] 位于小腿外侧,当腓骨小头与外踝高点联线中点。[主治] 腹痛,下肢痛。[方例]     剖腹产针麻:外麻点、三阴交、切口旁针。   [刺灸法] 直刺1~1.5寸。  

内麻点    Ex-LE29 内麻点 Ne imadiǎn   [类别] 新穴    [释名] 本穴为瓣发现的经外穴,是常用的针麻穴空位,其位置在小腿内侧,故名内麻点。

阑尾切除术针麻:内麻点、阑尾穴、切口旁针。   疝修补术及输卵管结扎术针麻:内麻点、三阴交、切口旁针。    子宫、卵巢手术及部腹产针麻:内麻点、三阴交、脾俞、胃俞、次髎。   下肢手术针麻:内麻点、阳陵泉。   [刺灸法] 直刺。1~5寸。

 

纠内翻 Jiǖne ifān 纠,纠正。本穴位于承山穴外一寸,能纠正因小儿麻痹症,脑瘫等所致的足内翻畸形,故名纠内翻。[出处] 《常用新医疗法手册》   [位置] 承山穴外开一寸。    [局部解剖] 在腓肠肌与比目鱼肌中,深部趾长屈肌。浅层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深层有胫神经和腓动脉后支。    [主治] 小儿麻痹后遗症,足内翻。   [方例]     足内翻:环跳、风市、中渎、绝骨、足三里、纠内翻。   [刺灸法] 直刺2 ̄3寸。  纠外翻    

Ex-LE27 纠外翻 Jiǖwa itān   [类别] 新穴    [释名] 纠,纠正。本穴位于承山穴内一寸,能纠正因小儿麻痹症、脑瘫等所致的足外翻畸形,故名纠外翻。    [出处] 《常用新医疗法手册》   [位置] 承山穴内开一寸。    [局部解剖] 针经皮肤、皮下组织,穿过腓肠肌与比目鱼肌,到达趾长层肌中。浅层布有腓肠内侧皮神经;深层有胫后动脉和胫神经分支。   [主治] 小儿麻痹后遗症,足外翻。   [方例]     足外翻:环跳、风市、中渎、绝骨、足三里、纠外翻。   [刺灸法] 直刺2~3寸。

 

 

委上 Wěishang委中穴直上2寸。[主治] 小儿麻痹后遣症,腿痛。   [方例]     腿痛:殷门、委上。   [刺灸法] 直刺2~3寸。

 

关仪 Guānyi位于膝外侧缘,在膕横纹上1寸处取之。[主治] 妇人阴中痛,小腹绞痛,腹中痛。   [方例]     小腹痛:关仪、急脉、三阴交、太冲。    [刺灸法] 直刺0.5寸,艾炷灸3~7壮,艾条灸5~10分钟。

脑清Nǎoqīng[位置] 解溪穴上二横指,胫骨外缘。[主治] 嗜睡,脑炎后遗症,头晕,健忘,小儿麻痹后遣症,足下垂等。   [方例]     嗜睡:脑清、印堂、四神聪。    足下垂:脑清、足三里、阳陵泉、解溪、三阴交。   [刺灸法] 直刺0.5~1寸。

迈步 Ma ibu [释名] 本穴位于大腿之前,主治下肢瘫痪,能使患者迈步行走,故名迈步。   [出处] 《常用新医疗法手册》   [位置] 髀关穴下2.5寸。髀关穴位于人体的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屈髋时,平会阴,居缝匠肌外侧凹陷处。[主治] 小儿麻痹后遣症,偏瘫等。   [方例]     下肢瘫痪:迈步、髀关、伏兔、风市、足三里、阳陵泉、绝骨、太冲。   [刺灸法] 直刺1~2寸。

 

气端 Qi duān位置] 在足十趾尖端,距趾甲游离缘0.1寸,左右共十穴[主治] 脚气,中风昏迷,足趾麻木,脚背红肿,疼痛。   [方例]     脚气:风市、伏兔、犊鼻、膝眼、三里、上廉、下廉、绝骨、八风、气端。   中风不省人事:人中、合谷、十宣、气端(刺出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