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7个”怎么了?

 家有学子 2017-07-26
       不久前,电影《摔跤吧,爸爸》票房火爆,影片中,那位父亲像魔鬼一样把两个女儿训练得跟女神一样,不由得令“励志”家长们扬眉吐气了。

 

长年来,快乐教育弄得他们很不快乐,如今终于可以指着影片说:“看看看,看见了吗?我还是心太软!今晚你就别睡觉了……”

家长励志本没有错,若是只通过孩子励志就不太好了。

很多家长的内心总有一个声音说:我今天如此失败,就因为当年没有咋咋咋……

现在好了,似乎可以从这部电影中得到些许印证了,以此坚定了将孩子锻造成钢铁战士的信念。

跳绳

如果说身份证、手机、钥匙和钱包是成人出门必备,那么跳绳必是小学生出门必备之一。

一位家长问我:”小山老师,我家孩子跳绳成绩总是很低怎么办?要求是109个,他只能跳60多个,都练很久了,真是愁死我了!“

如今小学生有一项体育考核,叫跳绳,很多家长为此犯愁。跳绳看似简单,实际并不容易,不只对于孩子,成人也一样。

 

据专家说:跳绳是一项非常复杂的运动,它需要眼、手和脚协调得高度一致性,对于很多从脑到身体都未发育成熟的孩子来说,是有一定挑战性的。即使大学生,一分钟跳100以上的也不占多数。

所以,每天清晨,小区楼下,常见一群一群的家长陪着孩子苦练跳绳。那叫一个苦口婆心,那叫一个身体力行地全程辅导,就像自家孩子即将奔赴奥运会了一样。

109个与17个

国家统一的体育考试,考核标准怎么可以这样拍脑袋?转念一想,不对劲,全国孩子那么多,赶上哪位家长碰巧是人大代表,怎么能眼巴巴的看着自家宝宝被如此为难……

于是查了一下相关资料,结果……

 

小学一年级测试项目及评价标准

原来109个是一年级男生的满分,而及格成绩是17个!这是什么情况?为什么我只从家长的口中听到了109这个数字?

难道又是“望子成龙”或者“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言论在做怪吗?做龙就真的那么好吗?难道老老实实做个人就很low吗?

龙只是一个传说,没有确凿证据,唯一存在过的龙,只有恐龙,早就灭绝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如今除了变色龙,你还见过什么龙吗?唯有人类生生不息,百家争鸣,星光璀璨。

电影中一个被忽略的情节

岂不知,有些人忘记了影片中一个重要情节,就是那两个女儿将两个邻家男孩儿揍得鼻青脸肿回家告爸妈……

那位父亲是先发现:“她俩是天生的摔跤手”,然后才开始的魔鬼训练,而”励志“家长们恰恰相反,是先开始魔鬼训练,以求赶上天生的摔跤手。

古人云:因材施教;荣格心理学也早有相关研究,是有关心理类型理论。从物种层面,人与人差别不大,头晕都去内科,手伤都去外科;而从古至今,学习不好,真没有过统一的治愈科室,就算跳绳得100分也解决不了这个问题。

在艾瑞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过程研究中认为,小学生,6-12岁,正面临“勤奋—自卑”的危机,正性解决会让孩子求得创造与自我发展,能控制自己的世界;负性解决则会让孩子对自己失望,并从学校的学习及同学的交往中退缩下来。

解决

如何才能正性解决,避免负性解决呢?

荣格心理学认为,人是有心理能量的,心理能量高,学习和行动能力都会提升,反之,人就会消沉以至于一蹶不振。

打击自信会消耗人的心理能量,而成就感会增加其能量。这一理论如何应用呢?

中学生常现偏科,与“瘸腿儿”两种现象。

对于偏科而言,正性解决法是通过提升偏科的成绩来增强其心理能量,然后,以足够的心理能量去攻克其他不擅长学科。

对于“瘸腿儿”的而言,就是要保持优势,并稳步提升,使其心理能量持续得到补充,并每天拿出适当时间来攻克“瘸腿儿”的一科。

而现实中,很多家庭选择了相反的做法。

先禁止偏科者学习其擅长的一科,断绝其能量源,然后再让孩子将全部时间用于自己不擅长的学科,在各种打击和挫败中,耗尽他仅存的心理能量。

然后……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也许很多人认为,家长不会这样做,但是我想说,家长整齐划一地让孩子追求跳绳满分就是在这样做,仅此而已,就可以耗尽很多孩子的心理能量。

关于家教,家长要做的不是指导,而是帮助孩子赋能,在大面上掌握孩子的优势劣势,然后在劣势上找到可以赋能的点就可以了。

问题来了……

问题是如何才能准确地分辨孩子的优势和劣势呢?

这个不能只通过孩子一时成绩来判断,也不是一时喜好,更不是一段这,一段那,更不是什么一时和一段的什么的平均值或最大公约数……

 

正如有的家长说:都是三天热火气儿,很可能之所喜欢这个,只是为了逃避另一个,看似愿意上某一门课,只是因为这一门的老师漂亮好玩儿而已。

是的,的确是有这种情况。

自从荣格提出了自我的四大心理功能之后,他的后继学者进一步将其用在儿童身上,从而逐渐形成了一套系统的测评方法。有助于更准确地分辨儿童的优势劣势、性格特质、哪方面的能力在哪个年龄段去提升更高效。

一位刘老师曾向我分享了一个她与自家孩子的亲身经历,我深受感动。

我儿子去年上的一年级,开学不久,我就给他做了个测评,显示他是内倾感觉型

内倾就是说他这个性格,关注点是向内的,获取能量的方向也是向内的。什么意思呢?就是当他累了,更愿意独处,需要一个人呆着,从而获取能量,慢慢恢复精力。这跟外倾的人很不一样,因为外倾性格的人就更喜欢扎在人堆儿里嘛!

至于感觉,是说他学东西必须通过实物、举例的方法,比如说:写字。他没上过幼儿园,所以一年级时写字能力就很差,按照测评后的建议,我必须手把手一笔一划儿的教。告诉他横在横线格什么位置,竖在哪,不单要说,还要带着他写,必须要教得非常精细。

他这种性格类型的孩子,就不太愿意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和参与班里的事儿。他会觉得会了就是会了,这是自己的事儿,为什么要通过举手回答问题表现出来呢?这种想法就会跟老师和学校的要求有冲突。

说到跳绳这个事儿,一开始是我妈教他,她是一个外倾直觉型。(看来她妈也被她测过了.)她对我儿子说:“你就这么跳,你就这么练,你就能学会。”呵呵,这怎么可能?!我儿子学跳绳,那是要先从抡绳开始学的啊。

等到他一点儿一点儿找到感觉后,再告诉他脚怎么配合,然后手怎么配合,再然后,怎么一个一个跳。就这样,大概半年多吧,现在他可以一分钟跳152个了。

内倾感觉型的孩子学习速度会慢一些,老师说什么,他总是需要一定的反应时间。而一旦真正掌握了,就特别牢固。我儿子就是这样,平常不显山不露水的,但是非常平稳,这学期居然考了个年级第四,让老师非常惊讶。

动作方面,他身体一旦有了记忆,稳定性就会特别好。如今,他跳绳儿在班里已经是名列前茅了,还参加了校足球队。老师的反馈是说他练得非常认真,而且效果也很好,这些其实都是内倾感觉型孩子的特点。

如果家长的类型与孩子相冲突了怎么办?就拿我来说,我是外倾思维型,目标性特别强,要求效率特别高,若是按照我的方式来,我儿子就会很不适应。

所以,对于我这个孩子,家长就得慢慢地等,不能急,你越着急,他越会被你的情绪所困扰。很多时候,我要快,他需要慢,这就导致很多事做不好。

他这个特点也体现在很多课外班上,英语是,国际象棋也是。一开始他都是班里最不起眼儿的,反应慢,学得也慢。但是,半年之后,就学得很扎实了。

例如国际象棋,现在班里没人下得过他。国际象棋一共是十六级,他连着跳了好多级,如今成为唯一一个在一年级就可以打到六级的孩子。

所以,这就是测评可以带给我们的益处,他可以让你知道孩子的性格特点,知道对于这样的孩子应该怎么教他,怎么跟他互动,进而抓住他的学习方法和节奏。

文章来源:网络。本文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