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共鸣系统包括胸部到头部一系列复杂的空间,我称之为盛放声音的“箱子”。这些“箱子”有大有小,形状各异,对声音的影响也不一样。了解共鸣系统的运作有助于拓展你的音域,提高音质,使声音更富有感染力。现在你要做的就是认识这些“箱子”,并让它更好地服务于你的声音。 共鸣腔体的组成 人体共鸣腔体主要有胸腔、口腔和头腔三大共鸣腔体。胸腔包括喉头以下的气管、支气管和整个肺部。口腔包括喉、咽腔及口腔。头腔包括鼻腔、上颌窦、额窦、蝶窦等。 图片 口腔部分 口腔是喉咙发出声音后,进入的第一个腔体。无论是高音还是低音,在演唱中,口腔一直保持共鸣状态。抬起上颌骨,提笑肌和颧肌,下巴自然向下、向后放松,这就是口腔最基本的打开状态。如上图所示,除眉肌和鼻肌之外剩下的都是在打开口腔时所需要用到的肌体。口腔的作用除了产生共鸣之外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调整上、下颌骨的运动轨迹结合口腔肌体的用力点及方向形成咬字接音的状态。 头腔部分 也许你听说过头声,这就是头腔共鸣。头腔共鸣主要用于中高音区,它的运用可以使声音更明亮、光彩、辉煌,更具穿透力。好的头腔共鸣是高音区畅通、自然的保证。高音区位置保证声音的语言性更难,头腔运用对声音的影响需要和声音的语言性保持平衡。头腔并不是一个大的腔体,而是由鼻腔、上颌窦、额窦、蝶窦等众多小腔体组成。这些腔体都是比较小的结构空间,对这些腔体的运用相对于其他腔体的运用更困难。头腔共鸣是由于声音的频率引起了头部上前方鼻孔蝶窦空间的震动而产生的,获得头腔共鸣必须先具有鼻腔共鸣、口腔共鸣,否则头腔共鸣是难以掌握的。 如上图所示,打开口腔需要颧大肌、颧小肌、提上唇肌、笑肌的同时紧张以及降下唇肌和颏肌的辅助支持。打开鼻腔需要拉紧鼻翼提上唇肌、皴鼻肌、皴眉肌、鼻眉肌,形成鼻腔周围被提起的状态,从而达到打开鼻腔的目的。打开头腔则需要在打开口腔和鼻腔的同时拉紧颞肌和额肌,也就是需要整个面部相关肌肉的协调配合。 胸腔部分 胸腔共鸣主要用于中、低音的发声状态,尤其是在低音状态中。演唱低音时光靠口腔是不可取的,好的胸腔共鸣可以保证低音的通畅、自然。主歌部分,胸腔共鸣的运用需要与声音的语言性相平衡,过多的胸腔共鸣会影响声音的语言性。合理运用胸腔是歌唱中很重要的一项环节,运用好胸腔共鸣极大地增加了歌曲中低音的感染力。 发现你的腔体 共鸣腔体和声音位置的运用一样,调整咬字系统到腔体之间周围的肌肉状态,用感觉意识控制声音所要达到腔体的方向,使之达到一个“打开”的状态,感受声音在腔体中的共鸣。 共鸣腔体的分离与转换 流行音乐的特点之一就是对声音的运用没有严格的定义,但凡发声状态自然有感染力都可称之为好声音。也正是因为流行声乐的不确定性才允许各种技术的自由发挥,这其中就包括共鸣腔体的运用。根据歌曲的不同要求和歌手的二次创作,共鸣腔体可灵活运用,这也意味着用、不用或用多少的创作变化。 共鸣腔体的分离 共鸣腔体的分离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是腔体之间的分离,当我运用胸腔时尝试尽量不用鼻腔或者头腔,反之相同;另一方面是指胸腔、鼻腔、头腔在演唱中用、不用或者用多少的分离。和声音的上、下层次或前、后层次一样,共鸣腔体的分离也需要身体意识和对肌体的控制完成。当打开鼻腔时就需要拉紧鼻部相关肌群,不用时则放松处于“关闭”的状态。因此,腔体的运用相对更容易做到,也更容易完成相互之间的分离。 共鸣腔体的转换 共鸣腔体之间的层次转化本身属于低音、中音、高音之间的声区转换,也是声区转换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共鸣腔体之间的转换有以下要求: 1、共鸣腔体的转换,属于声区转换的一部分,需要你心里对自己音域有一定认识。共鸣腔体的转换,何时转,转到什么程度根据自己的情况决定。 2、由声音层次转换知识点得知:声音的打开、关闭就是用与不用的关系,那么共鸣腔体同样也是这样,控制相关肌群完成腔体的“开”与“闭”。 3、练声中共鸣腔体层次的分离越细腻、越充分越好。实际的演唱中腔体之间层次的转换更难,需要扎实、有效、稳定的技术支持。 共鸣腔体是流行音乐演唱中不可缺少的技术内容。它能很大程度地提高声音的饱满度,并加强低音、高音的质量。更好地运用共鸣腔体是你的声音增强艺术感染力的有力保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