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人民日报发表专文:70%的疾病与情绪有关! 哈佛大学有一个调研:90%的病来自我们的内在,来源于我们的情绪! 世界心理卫生组织指出:70%以上的人会以攻击自己身体器官的方式来消化自己的情绪!而消化系统,皮肤和性器官是重灾区。
近些年,西方医学研究发现,情绪以一种信息形式在神经和经络传导,当某种情绪过大,传导神经就会受到破坏,堵在那里,从而形成一个记忆。
《黄帝内经》怎么看待情绪(情志)这件事情呢? ——《黄帝内经》 怒喜忧思悲惊恐,七情是人之常情;但七情太过,就影响气机,进而伤及脏腑了。 “情绪”看不见,摸不着,是一种信息,一种能量。今天和大家一起画一下情绪地图,帮助大家了解情绪是怎么攻击我们的身体的。 一旦出现情志的过激现象,首先引起的变化是什么呢? 是“气机”。这正是《黄帝内经·举痛论》中曰,“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气机”被影响的表现是什么呢? 是“经络”的堵塞。略知中医的都知道,我们人体有经络系统,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络脉包括十五络脉、孙络、浮络等。经络是运行气血的通路。可以简单理解为,经脉是干线、大路;络脉,是“网状”的,是干线别出的分支。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沟通于脏腑和体表之间,将人体各部的组织器官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腧穴,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穴位,是人体脏腑经络输住于体表的部位。我们在临床中,通过科学仪器检测发现,过激的情绪,确实会立即引起经络的堵塞。 进一步,会影响到血液、津液的运行 大家知道,气为血之帅,气有生血、行血、摄血的作用,气旺则血充,气弱则血虚;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临床常见的“气滞证”“气滞血瘀证”,就是典型的气机阻滞、血行不畅所表现的证候,通常有疼痛出现。 另外,气能生津、行津、摄津,“气行水亦行”,若气虚,推动无力,气机郁滞不畅,则可导致精液停滞,形成痰饮、水湿等病理产物。 情志不调,如持续未得到改善,将进一步伤及脏腑 《阴阳印象大论篇》曰,“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临床中发现,情志中,经常以“怒”为主的,对应会有肝的症状,如“肝气郁结”“肝火上炎”“肝阳上亢”;经常以“怒”和“思”为主的,对应会有“肝脾不调”等症状;受到“惊”骇,出现“肾气不固”、“心肾不交”;长期“思虑”,则“脾胃不和”,不思饮食,腹胀纳呆;过度“悲伤”,导致肺失宣泄,临床见意志消沉,气短胸闷、乏力懒言。
中医音乐疗法,擅长调畅情志、气机。《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曰:“东方生风… 酸生肝…在音为角…在志为怒。南方生热…苦生心…在音为徵…在志为喜。中央生湿…甘生脾…在音为宫…在志为思。西方生燥…辛生肺…在音为商…在志为忧。北方生寒…咸生肾…在音为羽…在志为恐”。 音乐通达天地之和,而与人之气相接, 凡音是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之然, 感于物而动于形声,音乐重和谐自然, 中正清雅的音乐中,可平和人体身心, 五行生克制克平衡,天地人和防病体, 灵枢邪客轮脾应宫,其声漫而缓和也, 肺应商其声促以清,肝应角其声呼长, 心应徵其声难以明,肾应羽其声沉细, 人有五脏生化五气,生出怒喜悲忧恐, 辨阴阳情志和气血,音疗上工治未病。
人体身心健康的四驾马车,饮食、运动、情志、睡眠,笔者认为,情志排第一位。笔者曾经遇到,每日锻炼身体之人,却由于情志不遂,压力山大,而经络多处不通;也见到虽工作繁重,但情绪调整得当,从而应对自如,吃得香、睡得着,身心健康。正所谓“恬淡虚无,真气从之”“阴平阳秘,精神乃至”。 祝大家身心健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