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处于三伏里的中伏,刚好是整个夏天最热的时候。白居易说:“时暑不出门,亦无宾客至。”这段时间,暑气逼人,大家都爱待在家里,不愿出门。以至于世间万物酣然安静,全都静悄悄地生长,只剩下热浪中突兀地一声声蝉鸣。
大暑时节,迎来又湿又热的新格局 ▼
从大暑开始,我们就进入了丁酉年的四之气。主气太阴湿土,客气太阳寒水——也就是说,接下来这段时间里,雨水增多,湿气偏盛。此外,这股湿气加作于上一气的燥火,就是湿+热,湿热弥漫于四野,很容易耗损人的正气。老人常说,一夏无病三分虚,其实就是这个道理。
成都入了三伏之后,我也马上中招了。虚热缠身,心烦焦躁,远不是生病,却让你浑身不舒服。如果你也有这种情况,是一定要为身体匡扶正气的。
黄芪粥,苏东坡尤爱的养生粥 ▼ 说到黄芪,很多人把它当做是一味药材,但古人却把它列为日常的食谱。感觉身体最近有点虚,有点乏力的时候,就会拿它煮一碗粥来喝。苏东坡在他三十九岁,谪居密州时,生了一场大病,就是每天用黄芪粥来补养病后虚弱的身体。古代儒医不分,这些文人居士想必很懂得如何呵护自己的身体。 黄芪是补气的良药,金代著名医家张元素说黄芪的时候,第一个提到的就是能“补诸虚不足”。像是平时身体比较虚,一动就出汗,四肢乏力,吃饭也没有胃口的朋友,最适合用黄芪来给身体补补中气了。另外黄芪入脾、肺二经,它提升脾肺之气的功效很强。脾胃之气增强,就是增强人体的运化功能,把我们吃进去的水谷精微更好的转化为身体的气血。 像那种身上都是软塌塌地肉肉,特别怕热,爱出汗,爬楼梯都会觉得很累的体虚型胖姑娘们,喝黄芪粥还可以减肥 ~ 因为气虚,身体的运化功能会减弱,体内的垃圾废物排不出去,就会变成赘肉啦。喝黄芪粥慢慢增强运化功能,肉肉自然就能减下去了。
黄芪粥,不止是把黄芪放在粥里煮这么简单 ▼
听到黄芪粥,大家可能觉得很简单,把黄芪放到粥里一起煮就可以啦。但这样的煮法,并不能把黄芪的功效给完全发挥出来。
在煮黄芪粥的时候,特别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一定先把黄芪通过中药的“三煎三煮”方法熬成药汁,再用这个药汁加大米一起来煮粥。中医大师朱良春就经常用这样的方法,给自己煮黄芪粥来喝。 “每天都吃,除了出差,在家里每天一碗,这个对我的健康、对我的精力的恢复、对我的衰老的延缓都有很大帮助,所以我一直持之以恒,常年吃它。吃了几个月以后,精神逐步逐步不感觉到疲劳了,后来精神比较好了。” ——朱良春 黄芪粥“三煎三煮”的方法 ▼ 食材:黄芪 30g / 大米 100g 制作方法: 1.取30g黄芪,加10倍的清水浸泡半小时,连水一起烧开,中火煮30分钟,将药汁滤出备用。 2.再加等量的清水烧开煮15分钟,再次滤出药汁。 3.将煮过的黄芪药渣捞出扔掉。将三次煮的药汁放在一起,放入约100g的大米,煮成稀粥即可。
黄芪粥煮好之后,味道竟然甜丝丝的,就像放了糖一样。但是这种甜又很甘润,带着黄芪自然的清香,放在夏天这个胃口挑剔的季节,也不舍得放下碗。而且这道粥很平和,属于平补,大部分的人都可以吃一点。身体比较虚的朋友,可以每天都喝黄芪粥,等到了秋冬就不容易生病了。 注意: 黄芪粥是补虚的,体虚、中气不足的人,大病初愈、手术后的朋友可以多吃。阴虚内热、有表邪者不建议服用。
最热的时候,别忘了给自己散散热 ▼
大暑刚好处于三伏天里最热的时候,这段时间暑气旺盛,最容易损伤人的津气了。津液外泄的同时,气也会随着汗液流失,所以会出现上面我说的耗气的情况,比如乏力,心情烦躁,虚胖等等。这个时候如果不管,就会变成中暑。这种中暑被称为“阳暑”,应该以清热、补气为主。
补气的方法,可以喝黄芪粥。清热,可以按揉风池穴和太阳穴。
风池穴在颈后枕骨下,大筋外侧凹陷处。双手拇指指尖放在同侧风池穴上,其余四指附在头部两侧,适当揉掐,可疏风清热,开窍镇痛。
双手拇指指腹放在同侧太阳穴上,其余四指附于头部,适当按揉,可通络止痛,清热除烦。 平时上班的时候,感觉有些累了、乏了,或者心情烦躁没有办法集中注意力的时候,倒不如闭上眼睛,给自己这5分钟的时间,好好按揉一下穴位,把心里的烦闷和疲惫都给疏散出去。 - END - 大暑,是夏天的最后一个节气了。在夏天这最后热烈的15天里,让我们扑倒在无边无际的绿与静谧里吧。空山无人,水流花开,让日子在草叶的香气中缓缓流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