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阳之子 —— 梵高

 alayavijnana 2017-07-27

关于「中国技术开放日」的欧洲行注定要写成三部曲,我在上一篇「海外的月亮」中写了巴黎,这一篇写写柏林和阿姆斯特丹,当然了,重点是太阳之子 —— 梵高。

柏林

我们在一个细雨霏霏的晚上抵达了柏林,天上一片黑影,看不到月亮。接站的导游说,欧洲雨少,不用担心,不会影响你们的行程,于是我们放心的回酒店休息了。第二天清晨早早起来,果不其然,小雨没了,变成了瓢泼大雨,街上堵的水泄不通,注意,这里的成语并不是形容词,而是真的不通。道路上的大水漫过路肩和车轮,有些车干脆熄火,很多德国人在路边看海,还有人拿着橡皮艇在雨中划行,传说中像高铁一样高效顺畅的「德国下水系统」对这种雨量同样束手无策。我在朋友圈里愤怒的声讨,当年北京大水漫道的时候谁夸德国下水道修的好来着,有朋友在评论里回复说,好像是隔壁冯老师……我觉得,冯老师说的对。

大雨断断续续下了三天,我们在柏林的行程也是三天,也就是说,我们在湿漉漉的心情里度过了德国之旅,雨量和时间控制的十分精准,正如德国人的做事风格。世界是湿的,也是平的,一如既往。柏林这个城市比巴黎的现代感强了一些,但也没有太多高楼大厦。由于二战期间发生了巷战,大部分古建筑都毁于战火。几十年过去了,柏林在很多地方依然可以看到战争的痕迹。我们拜访一家孵化器公司的时候,在墙壁和门厅上可以非常清晰的看到弹孔和炮火轰击的痕迹,站在那里,仿佛能够听到七十多年前的那张世界大战,枪林弹雨,炮火轰鸣,大地震颤,苏联红军和德军在这里展开殊死搏杀……让人唏嘘感慨。柏林墙的涂鸦,市中心的犹太人大屠杀纪念碑群和各种战争纪念品,都让人感到战争和政治的残酷。

战争并没有毁掉柏林的一切,博物馆岛,柏林大教堂和马恩广场都值得去看看,德国也从战火中迅速崛起,重新成为欧洲强国。无论灾难多么深重,一旦重归正途,人类总有办法找到希望的灯塔。

另外,德国人的英语比法国人普遍好一些。当然了,无论谁讲英语,对 Xnode 的周炜老师来说都不是事儿,印度、德国、法国,美国南方口音,有一个算一个。有时候我就想,即使是一个猴子嘟囔几句英文,周老师都能准确的将其翻译出来,并演绎成一个美好的故事吧。

阿姆斯特丹

早就听说荷兰是个童话般的国度,一见之下,果然名副其实,相见恨晚。风车村非常值得去,如同世外桃源。白云低垂天幕,绿草如茵,羊群散落在田间瞎逛,鸟儿从水面飞起,掠过人群,弯曲的水系把陆地切成不规则的形状,上面座落着各样各样的小木屋,巨大的风车在水边缓缓转动,仿佛一座古老的时钟……

这是一个值得逛一天的地方,我们仅仅都留了一个小时就离开了,殊为遗憾,下次一定细细游览。荷兰的古建筑非常完美的保持了下来,风格和巴黎差不多,沿街雕梁画栋,美轮美奂,随处一拍就是可以当明信片的风景。

早在来欧洲之前,二爷就流着口水对我说,荷兰是自由和开放的天堂,我说什么情况,那边吃饭不要钱吗?二爷说,那边的红灯区和大麻都是合法的,等你回来咱们好好唠唠这事。果然,走在阿姆斯特丹的街道上,空气中充满荷尔蒙和大麻的味道……回来以后,我和二爷讲了系鞋带的故事,幻觉中听到指南针乐队的故事……此处略过一万字。

最后我们说一说荷兰人民的骄傲,画家梵高。

太阳之子

梵高现在的画作「星夜」「向日葵系列」「麦田群鸦」「收获」等作品价值连城,跻身全球最著名最珍贵的艺术作品的行列,但是他生前可没这么风光。梵高的一生,差不多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概括:

一个前半生一事无成的天才画家,而他的一生只有37岁
一个穷人,有多穷呢,最后是穷死的
一个孤独的病人,一生都被自我和世界之间的裂痕所困扰

文森特·梵高小时候并不穷,家世很好,每天在读书声、歌声和钢琴声中长大,声声入耳。但这孩子生性内向,不爱说话,不喜欢在家待着,没事就往野地里跑。与大自然的亲近似乎与生俱来,在后来的一生中,梵高一直保持了对大自然的归依感。

长大成人之后,梵高就开始了自己悲催的前半生。他做过艺术品见习店员和经纪人,在那些年里,手里经过的名画复制品有上千幅,这个经历培养了梵高的艺术鉴赏力,算是埋下了艺术的种子。不过梵老师干的并不开心,1876年,梵高因为怠慢顾客被解雇。后来梵高还做过牧师,最终因为与其伟大的人道主义精神 —— 与穷人们打成一片,捐出所有衣物钱财,与矿工下井干活 —— 又被解职了。神父说,你可能更适合当一个矿工:)

经过一系列的挫折,梵高心灰意冷,并且与家人的关系陷入僵局,他给自己最亲密的弟弟提奥写信:

和别人一样,我也需要友情亲情和爱情,我又不是街边的水泵和灯柱,是铁打的或石头砌成。要真如此,我也就无所谓了。

经过二十多年的人生经历,梵高痛苦的认识到,自己可能不太适合工作。

写到这旁边的二爷和安姐再也忍不住了,他们异口同声的说:我特么也觉得自己不合适工作呢。我说你们会画画吗?二爷说我会画 PRD 图,安姐说我会写代码,还会跳舞。

那还不赶紧干活去!

打发了这两位,我们再说梵高的另一个重要认知,27岁了,他觉得自己应该成为一个艺术家。在很多人们眼中,这个决定就像一个产品经理35岁的时候要转程序员一样不靠谱,但梵高认为自己找到了自己的宿命,就像天空中的一道神谕,让他找到了内心笃定的核,Destiny!一旦投入,就全力以赴。既往不恋,纵情向前 —— 当然也没啥可恋的 —— 梵高开始在绘画方面投入自己的全部精力,从此以后,弟弟提奥开始为他提供经济上的援助。

与很多名人传奇的童年不同,梵高在27岁之前没有展现出特别的绘画天赋,之后,他开始进行大量的绘画练习,素描、临摹,与当代的艺术家交流学习,同时学习解剖知识和透视技巧。学习和实践了一阵子之后,梵高兴奋的告诉弟弟提奥,我觉得自己很快能画一些能够卖出去的画了。

提奥没有相信他。

梵高与父母的关系很不好,但是为了节省开支,他很长一段时间住在父母家里,并且接受弟弟的资助。长期的练习和对艺术的追求终于让梵高的绘画天赋显露出来。1985年春季,在纽南期间,梵高创作出了自己的第一幅重要作品《吃土豆的人》。画面颜色昏暗,人物都是低额头厚嘴唇,粗糙扁平的脸,笔触平稳、严密,色彩细密阴暗,充满阴郁的情绪。这幅有五个人物的大型构图,对梵高来说是一场「紧张的搏斗」。

画作完成之后,梵高对远在巴黎的弟弟说,这些画作可以当做自己的生活费。忠诚的提奥告诉了他残酷的真相:哥,现在巴黎都流行色彩清新亮丽的印象派作品,你那些以深褐色为主题的画很难卖得出去。这个消息让梵高无比沮丧,什么是特么印象派呢?那时候哥俩都没有想到,几十年后,梵高的印象派作品可以卖到上千万美金。

梵高随后来到了艺术之都巴黎,和弟弟住在一起,他对亲爱的弟弟说,放心吧,我们会有办法的。提奥心里说,你能有什么办法,还是我来想办法吧。

梵高在巴黎生活了两年多,在这个时期他接触了高更等一批年轻的艺术家,画风受到很大的影响。他的调色板发生了彻底的变化:不再去画昏暗的风景和人物,而是用亮丽的浅色进行创作。在巴黎,他画了一系列记录巴黎生活的作品,咖啡馆、公园、花卉静物和自画像。他在各种绘画技巧、色彩、线条和色块之间进行调整和实现,寻求自己的独特的风格。为了寻找农村的明亮和安宁,梵高随后来到法国南部,并从此进入创作高峰期,开始以狂热的笔触去画他心中的风景,向日葵、翻滚的麦浪、田间水边的生活,这些作品让你感受到梵高内心充满激情的火焰在燃烧。

梵高生活中最亲密的伙伴就是弟弟提奥,艺术生涯里的好朋友算是高更了。这俩人刚开始接触的时候充满了灵魂伴侣的感觉 —— 人海之中找到了你,从今心中就找到了美。梵高还克服种种困难邀请高更来到自己的画室进行艺术交流。幸福的时光总是短暂的,艺术认知上的不同很快让两个人争执不休,梵高认为作品应该源于自然,高更觉得想象力更重要。在我们这些凡夫俗子面前,这俩根本不冲突嘛,但是俩人吵的不可开交。高更认为「总的来讲,我和梵老师没啥可说的,尤其是在绘画上」。

终于,矛盾到达了白热化,梵高开始动手了 —— 如果是我和二爷吵架动手,那我一定是插二爷两肋两刀,梵高就不同了,在精神错乱中挥刀割下了自己左耳上的一块肉,并且用纸包起来,送给了花街里的一名妇女。

梵高病了,住进了精神病院接受治疗。不过疾病未能阻止梵高绘画的脚步,他在医院常常无法入睡,只能透过窗户仰望星空,并且创作了那副著名的作品《星夜》。夜空云层卷动,每一个巨大的星星闪烁着温暖的漩涡状的黄光,山峦起伏,脚下有小小的尖顶教堂。这幅画是他苦闷人生中的心灵净土。

梵高画了很多自画像,包括割耳之后画了一副打着绷带的肖像。很少看到一个画家为自己画这么多自画像的,也许梵高是借此表达自己对生命的拷问和探寻,就像我们画不出画,只能问自己「我是谁从哪来到哪去」一样。

现代人这么爱自拍怎么说?二爷问

可能是不会画画的原因吧

1890年初夏,提奥在一次聊天中对梵高表达了一些经济上的担心,包括创业的打算,家庭的压力。这个消息给了梵高沉重的打击,因为自己在经济上长期依赖弟弟。同年7月,无论是自杀也好,被少年误杀也罢,梵高胸口中枪,两天后离开了人世。

上图是梵高自杀前最著名的一幅画《麦田群鸦》,很多人说,这副画里预示了梵高悲剧性的结局。我没看出来。

梵高在生命的最后十年,创作了两千多幅画,约九百幅油画和一千一百幅素描,这是一笔巨大的艺术遗产。他死后,画作流芳百世。

全文完。


我在 Telegram 上创建了一个单向发布的 channel,会发布一些有意思的短消息。
链接:https:///mactalk ,能加的可以关注一下。

iOS 用户赞赏通道,轻按赞赏,手有余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