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姑父走了庭前翠竹油绿,无限生机。 竹心含着露水,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 姑父老了,老得腿脚不灵便,没法出诊了。 所以很多病人来找他,他都叫钱乙自己去,而钱乙往往不负众望,能独当一面。 钱乙说,姑父,你好好养身子吧,看病的事情就交给我了。 姑父看着钱乙成长成一个乡村医生,心中宽慰不少,说,钱乙,以后的路子就要你自己走了。 钱乙听到这句话,心中大惊说,不,姑父,你还要安心养好身子,将来看我进到太医院,读遍世间书,治疗天下病啊! 姑父叹了口气说,人可以有目标,但目标不要定太高,定太高就太累了。 姑父不希望钱乙太辛苦太累。 但他不知道钱乙心中早已把目标定得超乎常人所料。 超常的目标,需要超常的毅力跟精神。 没有超常的毅力跟精神,走几公里都会觉得累。 有了超常的毅力跟精神,走上百公里,都不觉得辛苦。 钱乙说,姑父,我帮你再开点药吃吃,看看身体能不能快速好起来。 姑父摇摇头,知道自己体力已衰,如日薄西山,即使能够多活几天,他也觉得没什么意思。 庭前翠竹依旧翠绿,但是那些老叶子枯黄了,掉得满地都是。 姑父看着钱乙在扫着竹叶,便说,钱乙啊,叶子黄了,掉在地上是自然现象,你再怎么去松土施肥浇水,也阻挡不了叶子枯黄。 钱乙呆呆地看着满地落叶。 姑父慢慢地说,人老如叶黄叶落,年轻的你,应该像竹心那样,充满生机,向着太阳,向着光明生长。 钱乙低着头,眼睛流着泪,他再一次经受生离死别。 但姑父走得很从容安详。 因为生命本身就是如此安详。 山里头墓地旁,四周静悄悄,唯有一个人低声地哭泣。 这人对着墓地说了一句话,姑父,您老人家在天之灵安详吧,我要去把阳光带下来,散播在这个病苦的世间上。 钱乙背上行囊,游走四方。 12、我要做旷野的松树下了一场霜,很多草木都自动枯黄。 嫩苗不耐寒霜打。 而那些高大的树木就扛得住。 看着一大片茂盛的香蕉林,居然一夜之间就枯黄掉叶。 我陷入了沉思。 孩子们不正像这些小花小草,茂盛的香蕉林吗? 看起来一片生机旺盛,但却经不起霜雪摧折。 所以天寒地冻,嫩芽很容易就被冻枯萎。 幼儿国学班的一个小孩子叫小轩。 早上前两节课他总是打喷嚏,打个没完没了,不单影响到周围的同学,而且老师上课的思路也常常被打断。 小轩时常一打喷嚏就一连串,然后流着长长的鼻涕,再多的纸张也不够他用。 教《论语》的郑老师向谭校长反映说,小轩应该调理调理身子,不然会严重影响到学习。 谭校长把小轩带到医务室,问我有什么好方子? 我一眼看到小轩就像豆芽菜一样,消瘦,脸色有点黄。 钱乙认为脸色萎黄是脾土之色。 当土地肥料不够,庄稼会枯黄,当人体脾胃功能不好,脸色会暗黄。 当霜雪来临,田野庄稼会萎黄,当人在空调房冻久了,气色会没那么亮堂。 谭校长说,我们苗圃国学书院,课室都没有装空调,风扇也没有对着孩子吹,孩子应该没有受风受凉的机会。 我便说,小轩你在家里睡觉时开空调吗? 小轩点头说,妈妈每天都给我开空调。 谭校长一震说,还是指月你厉害,这都看出来了。 我笑笑说,孩子很多都是被冻得反复感冒,反复感冒就会变成鼻炎,鼻子通气不好。 小轩说,医生,我晚上老是鼻塞,要用嘴巴呼吸。 我说,小轩,你回去要跟你妈妈沟通,晚上不要吹空调了。 小轩说,那夏天天气热呢? 我说,你看那些树苗,在夏天吸收热气阳光后,长得更茂盛,学习要有不怕热不怕苦的精神,才能成长得像参天大树那么茂盛。 大自然设计了夏天的太阳,就是要让你成长得又高又大。 小轩似懂非懂,我接着说,小轩,你看过阴沟、空调房里,能长出参天大树吗? 小轩摇摇头说,不能。 我又说,所有的参天巨树都是向着太阳生长,都在旷野中采纳着天地阳气。 你如果回避阳气怕热,就会像温室中花朵,永远长不大。 你如果不怕热,不怕流汗,就像松树一样,流越多松脂,被太阳晒得越厉害,它身体就长得越粗壮。 小轩听后笑了说,我要做旷野中的松树,不要做温室中花朵小草。 谭校长鼓起掌来笑笑说,指月,你这比喻太巧妙了,以前我在农村时,看那些小孩子每个身体晒得黝黑,精神饱满。 他们吃的营养不到城市孩子的三分之一,身体不知比城市孩子要强壮多少倍,很多都不知道吃药是什么滋味。 哪像现在的小孩,像豆芽菜一样,一阵风吹雨打就被吹坏了。 我一摸小轩脉象偏浮。 钱乙《小儿脉法》上讲,脉偏浮,有风邪。 可为什么有风邪犯表呢? 一看孩子舌头淡胖有齿痕,明显内有脾虚,才外感邪风。 所以我就开了三味药,黄芪、白术、防风。 这就是玉屏风散,内调脾胃,外散邪风,对于小儿脾土亏虚,免疫力差,容易招风感冒,鼻炎,鼻不通气,效果都不错。 随后谭校长跟小轩的父母沟通,晚上睡觉不要再开空调,白天多晒太阳,这玉屏风散吃不到一个星期,吃不到一个星期,小轩萎黄的气色马上变得红润。 郑老师就给谭校长说,小轩这娃子近来没打喷嚏了,也很少省鼻涕。 孩子健健康康地听课,老师讲起课来都特别快意。 如果孩子有病邪阻挡在那里,老师的知识药灌进孩子的大脑就有障碍。 所以搬开疾病这障道石,让孩子健康成长,是接受知识的前提。 如果把学习比喻成登山,那么调理身体,就像修路,没有把路修好,你怎么能登上山顶,没有把身体搞好,你怎么能够攀登学术高峰。 13、小儿惊风抽搐千里游学,万里访师,是古代成才的重要途径。 所以从汉朝司马迁,到唐朝李白、杜甫,宋朝苏东坡,明朝李时珍,这些历史上鼎鼎有名的人物,他们都曾壮游过天下,有些还不止壮游一次。 这就像禅林里一个法器,要成才,除了在藏经阁里泡,日用生活中修,还必须到天下丛林中去参访,印证所学,补充不足,最后才能够传道天下。 家乡里的秀才举人,郎中先生,钱乙一一拜访过,谦虚地向他们学习各种知识。 但钱乙还觉得不满足。 不满是向上的车轮,钱乙像一个干的海绵一样,怎么吸水都觉得不够。 所以他一孤身,一草鞋,一竹杖,游天下。 在游览天下的时候,他就在竹杖上面挂一道条幅,专治小儿病。 不是说钱乙不会治大人的病。 因为在古代小儿病最难治,稍微弄不好,一条小命就没了。 而在古代很多医生都不愿意干小儿科这行业。 自古以来关于小儿方面的论著少之又少,这样直接就导致了小孩的病亡率,一直高居不下。 钱乙就想把软柿子给大家,我来啃这个顽石头。 面对疾病,钱乙从来没有退缩过。 不是因为他对每个病都极有把握,而是因为他对小生命的关爱。 一天钱乙游到浙江钱塘,有个李中正大人,他好不容易得了个孙子。 刚摆完孙子的满月酒,举家欢庆,喜气洋洋。 这孩子居然惊风抽搐,李中正大人马上请来十几个名医。 众医都认为这是惊痫,但用药后没有效果,时不时抽搐,严重时口中吐痰,呼吸不利,神识昏迷,奄奄一息。 整个李府上上下下笼罩在一片愁云之中。 怎么办?众医乏效。 李中正的妻子刘氏说,听闻街上有走方医路过本地,善治小儿疾,不妨请来一试。 李中正大人皱着眉头,须发紊乱,看来这些日子,他担忧孙子都来不及照顾自己。 他说,本地名医尚不能治,区区走方医更不用说。 我孙子不是白老鼠,不能今天请这医生,明天请那医生,试来试去就会试坏了。 但是刘氏还是不放过这万分之一的机会,就把钱乙请到府中。 李中正背对钱乙而立,并没有好脸色。 钱乙知道江湖医生就是这待遇,你能治好病,人家赏几个银子,你不能治好病,人家哄你出去。 虽然在古代,医生是神圣的行业,但是医生的待遇却没有读书人那么高。可钱乙从不在意这外在的东西,他只为追寻内心的道而努力。 钱乙把手伸到小孩子嘴边,明显感到小孩子口中吐出热浊之气。 他说,治疗这病,要分三个步骤。 怎么这病像作战一样,还有布局的。 李中正听了钱乙颇有把握的言语,感到这江湖郎中有点不同凡响。 遂转过身来,请问是哪三步? 钱乙先用大青膏,让小孩子吃一点。 这大青膏,可是小孩子热极生风发抽搐的特效方。 钱乙只给孩子吃一次大青膏,先把邪热生风赶跑,以治其标。 随后钱乙又用涂囟法,这是一种民间已经失传了的小儿外治法。 这外治法记载于已经失传的《颅囟方》上。 钱乙把含有麝香、蝎子尾巴、蜈蚣、牛黄、青黛、薄荷的药膏跟枣肉调和,贴在小孩子囟门上面。 并且一边用自己掌心劳宫穴在火上焙温,然后按在孩子囟门上面的药膏上,如此反复多次。 孩子神志居然渐渐清醒过来。 李父全家都松下一口气。 第三步钱乙又用了一些药末打粉煎水,来给孩子洗澡。 第三天孩子就好了。 周围的名医看得啧啧称奇。 而李府则摆上最丰盛宴席,像对待救命恩人一样对待钱乙。 钱乙喜欢喝点小酒,嚼着几个花生米,这时他是最放松最开心的时候。 不是因为宴席有多么丰盛,而是因为在他手中,又一个濒危的新生命,获得重新延续。 李中正问,钱大夫,你为何能用这三法治好我孙子的病? 钱乙说,你孙子这发搐看似危险,如果得到妥善治疗,就能迅速治好。 这小孩子刚出生不久,你大摆满月酒,让所有亲戚抱来抱去,容易招到邪风之气,孩子筋骨嫩弱,如豆芽菜,大风一刮,容易摧折,所以风盛则动。 加之大人关爱过度,任由孩子服食营养,导致脾虚,不耐运化,外邪加上内伤,身体迅速就病垮。 我用大青膏配合涂囟法,把风冷之气提拔出来,但此法不可多服久服,因为小孩易虚易实。 随后用药物帮他洗澡,使周身气血通和,使脾胃健运,风邪去,正气复,病遂愈。 李中正频频点头,非常佩服说,真是位有勇有谋的大夫。 若非钱大夫果断勇谋,小孙子这条命就捡不回来了,从此以后,老夫不应该过度溺爱娃子,必当遵循钱先生教诲。 淡泊饮食,七分饱,防风防寒,慎热闹。 14、打虫后要健脾《黄帝内经》曰,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 《诸病源候论》曰,小儿脏腑之气柔软,易虚易实。 向来在书院里头,最为活泼的苗小凤,这些日子居然沉默寡言,闷闷不乐。 老师问她为什么? 小凤说,就是不想吃饭。 苗妈妈带小凤去医院看,说是肚子里长虫,于是用了三天的打虫药。 可一周过去了,小风依然精神不振。 同学们有说有笑,蹦蹦跳跳,非常活跃,而小风却完全变了个样子,原本积极发言的她一下子像蔫了一样,精气神涣散,注意力不集中。 老师跟父母其实是孩子最好的医生,他们第一时间就能觉察到孩子的变化。 所以小凤的班主任唐老师便带着小风来医务室找我。 想通过中医查看查看,看看小凤是不是身体出问题。 一般小孩子没有什么情志上的勾牵,也没有像大人那样熬夜思虑过度。 所以孩子的疾病大都离不开外感风寒,内伤饮食。 小凤的脉不浮,没有表证。 右关部脉轻取郁积如豆,重按力道不够。 看来打虫药把虫子打出体外,并没有让脾胃恢复正常。 钱乙在《小儿药证直诀》上讲,小孩子用了一些攻下的药祛邪后,要立马用一些调补脾胃正气之品,恢复中焦运化,身体才能真正邪去正安。 小凤说,指月哥哥,我就是不喜欢吃饭,妈妈做得再好吃,我都觉得没味道。 脾开窍于口,脾主食欲。 脾胃滞塞,则人会不喜饮食,人一不喜饮食,精神就会不振。 这该怎么办? 不用药孩子难以振作起来,用药过度,很容易就会再次伤了孩子脾胃。 于是我就给小凤开了参苓白术散,每次只服用一小勺,把脾胃之气养起来。 连吃十天,小凤一天比一天精神,很快又恢复了像小鸟一样活蹦乱跳,积极开心。 所以打虫后要健脾,脾健才有力气。 唐老师说,孩子就是这样,病的时候一点精神都没有,好起来时候,精气神充满,活泼可爱。 我说,所以作为老师父母,一看到孩子有什么风吹草动,身心不调,就要立即注意调理。 小孩身体易虚易实,易寒易热,脏腑未全,全而未壮,风寒饱食,熬夜看电视过度,还有压力大,都会让孩子柔嫩的身体马上变形生病。 如果不知及时搬开病因,孩子就会一蹶不振。 唐老师说,看来我以后不单要抓孩子的学业,同时还要抓孩子的精神身体。 看到孩子有什么异样变化,要及时跟指月医生沟通啊! 这样保证孩子身心能健康卓越发展。 15、腹胀江西一个小山城。 一个药葫芦,一条竹杖,还有一包背囊。 这就是钱乙的着装,他穿过山城最热闹的地方,直接奔往一家客栈,一为了歇脚,二为了喝口酒,解解瘾。 这次马不停蹄,翻山越岭,走了一百多公里,都没有好好歇息过。 一盅温酒上来,还有一叠小菜。 那店小二咦地一声,盯着钱乙上下看了一下。 钱乙说,怎么了? 店小二说,客官可是个郎中,专医小儿病? 钱乙笑着说,这这招牌不明放在这里吗? 儿科医生如假包换! 店小二说,我们家掌柜的孩子得了腹胀病,医生说属于寒的用温药,可吃了上火,又说属于热的凉药,吃了拉肚子,寒热都不是,怎么办,医生就没招了。 这时掌柜走了过来,看到这个远方来的郎中,便热情地说,先生要不吃完酒菜后再去看我家小儿? 钱乙说,酒菜凉了可以再热,可是孩子病了不可耽搁。 掌柜跟小儿相视都点点,知道这江湖医生以看病为重,以自身饥饱次之,估计是个好郎中。 古人认为,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亲。 如果有这份心的领导,他就能成为真正天下的领导。 同样病人为重,钱财次之,自身饥饱为轻。 如果有这样心胸的医生,必定是个好医生。 掌柜带钱乙一入屋内,钱乙看到孩子脸色萎黄,少气懒言,眼睑都耷拉垂下来。 孩子说,我肚子胀胀,不舒服。 钱乙说,多久了? 掌柜说,都有半个多月,孩子饭也不怎么吃,一直在瘦,家里每两天就请一个郎中,换来换去,孩子的病没有一点好转的迹象。 钱乙说,小儿易为虚实,脾虚不受寒温,服寒则生冷,服温则生热,应当注意这点,千万别犯这个错误。 这句话记载于《小儿药证直诀》的上面虚实腹胀篇。 掌柜的忧苦地说,我孩子肚子胀得这么大,现在还喘气,寒药热药,攻药补药都不行,怎么办? 钱乙说,这是误用攻药,土虚则气犯而喘,这时可先用塌气丸把上犯之气渐渐往下收。 塌气丸就胡椒、蝎子尾巴两味药。 若气机滞塞得厉害,稍加点木香、萝卜子更妙。 孩子服用了三次的塌气丸,肚腹不断排屁,气喘渐渐消失。 钱乙说,使上下分消其气,则愈也。 但孩子虽然不胀了,而胃口仍然不开,怎么办? 钱乙说,病愈后,面未红者,胃口不开,此虚衰未复故也。当培土补脾用调中丸,调中丸就是理中丸。 由人参、白术、干姜、甘草四味药组成。 孩子服用三天理中丸,胃口渐开,脸色渐红,虚喘腹胀不再发作。 钱乙正要走,跟掌柜结算住宿费,衣食费。 掌柜则摇摇头说,这一切费用全免。 钱乙说,怎么可以这样? 掌柜说,我孩子得病多赖先生出手相救,我明白人命至重有贵千金的道理,你对我帮助不止一千金,这区区酒菜食宿之钱,不值一提。 钱乙遂告辞而去。 掌柜看着钱乙去后的背影,对着店小二感慨地说: 这样的郎中,世间少有啊! |
|
来自: AB向往神鹰 > 《27.中医普及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