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代小儿王钱乙与他的小儿五脏补泻方

 医道无涯 2017-06-02

今天是六一国际儿童节,我们来说一说小儿病的诊治。

小儿科又被称为“哑科”,因为孩子年龄幼小,不会向医生描述和表达准确病情。因此而得名。所以给小儿看病并非一件易事。它更考验医生望诊的功力。

宋代小儿王钱乙与他的小儿五脏补泻方

宋代钱乙,被称为中医儿科的鼻祖,他在著作《小儿药证直诀》中对小儿疾病的诊治有较系统的理论总结和用药指导,对中医儿科的发展起到了突出作用。

钱乙,字仲阳,他的父亲和姑父都懂医术,可以说钱乙也是出身于医学世家中。但不幸的是,钱乙的父亲性嗜饮酒与出游,这爱自由的天性让他终有一天“乘桴浮于海”,不知所踪。钱乙的母亲将钱乙带到三岁的时候,也离开了人世。从此,钱乙成了一个孤儿,他的姑姑同情他,便收养为自己的孩子,将他抚养成人,并让他跟着姑父学习医术。

钱乙十分聪颖,且爱好学习,他不仅只跟着姑父学习,还博览群书,《钱仲阳传》说他“于书无不窥”“尤邃本草, 多识物理, 辨正阙误,人或得异药, 或持异事问之 ,必为言出生本末,物色名貌, 退而考之, 皆中。”这给他后来从事小儿科提供了强大的知识与理论储备。

钱乙也是一位孝子,当得知自己的身世后,便开始了苦苦的寻父之旅,总共五六次往返于海上,才寻觅到父亲的踪迹,又过了好多年,终于将父亲接回家中赡养。

宋代小儿王钱乙与他的小儿五脏补泻方

钱乙画像

《小儿药证直诀》是钱乙的代表作,据说原名《小儿药证真诀》,因避秽,而改成“直诀”。其中主要的核心内容是小儿五脏辨证和五脏补泻。

(目睛)“赤者,心热,导赤散主之。淡红者,心虚热,生犀散主之。青者,肝热,泻青丸主之。浅淡者补之。黄者,脾热,泻黄散主之。无精光者,肾虚,地黄丸主之。”就是五脏补泻的大纲与主方。

这里,我们就为大家介绍五个钱乙发明的方剂,分别对应五脏的病症。

导赤散:心之病证

处方及服法:生地黄、甘草(生)、木通(各等分),上同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入竹叶同煎至五分,食后温服。

主治:小儿心热,视其睡,口中气温,或合面睡,及上窜切牙,皆心热也。心气热则心胸亦热,欲言不能,而有就冷之意,故合面睡。

泻白散:肺之病证

处方及服法:地骨皮、桑白皮(炒各一两)、甘草(炙一钱),上锉散,入粳米一撮,水二小盏,煎七分,食前服。

主治:小儿肺盛气急喘嗽。

泻黄散:脾之病证

处方及服法:藿香叶(七钱)、山栀子仁(一钱)、石膏(五钱)、甘草(三两)、防风(四两去芦切焙),上锉,同蜜酒微炒香为细末,每服一钱至二钱,水一盏,煎至五分,温服。

主治:小儿脾热弄舌。

泻青丸:肝之病证

处方及服法:当归(去芦头切焙秤)、龙脑(焙秤)、川芎、山栀子仁、川大黄(湿纸裹煨)、羌活、防风(去芦头切焙秤),上件等分为末,炼蜜和丸,鸡头大,每服半丸至一丸,煎竹叶汤同沙糖温水化下。

主治:小儿肝热惊风抽搐,脉洪实。

地黄圆:肾之病证

宋代小儿王钱乙与他的小儿五脏补泻方

处方及服法:熟地黄(八钱)、山萸肉、干山药(各四钱)、泽泻、牡丹皮、白茯苓(去皮各三钱),上为末,炼蜜丸,如梧子大,空心,温水化下三丸。

主治:肾怯失音,囟开不合,神不足,目中白睛多,面色白等。

地黄丸即是从张仲景桂附八味丸化裁而来,去掉了大热的附子与肉桂,使药方成为滋补肾阴的名方。现代很多人以为,六味地黄丸是老人吃的药,或者是肾虚的男性吃的药,殊不知当初钱乙是为小儿创制的。所以,六味地黄丸无论男女老少,但凡见到有是证即可用是方。

另外,由于六味地黄丸有一些使用注意事项和禁忌,因此建议不要作为保健品自行买来服用,一定要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用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