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孔子曰:君子有三思,而不可不思也少而不学,长无能也;老而不教,死无思也;有而不施,穷无与也是故君子少思长,则学,老思死,则教,有思穷,则施也 译文孔子说:君子有三种思虑,不可以不认真思考年幼时不学,长大了没有能力;年老时不教育子孙,死以后没有人思念;富有时不施舍,穷苦时没有人给所以君子年幼时要考虑到长大后的情况,就要学习,年老时要考虑到死后的情况,就要教育,富有时要考虑到穷苦的情况,就要施舍 说明本节紧接上节,讨论的还是社会行为规范的问题,这也是一种君子群中的行为规范,如果一个人考虑到了这些,并这样做了,那他就是一个君子不考虑这些,而且还不这样做,明显就是一个小人这就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行为规范的问题 本篇讲的基本上都是社会行为规范的问题,为什么取名叫法行呢?所谓的法,并不是指法律,而是指效法之意也就是说,社会行为规范是众人约定俗成的,也是人们效法某人而形成的一种行为规范远的不说,就说近现代的社会现象,现代青少年们崇拜英雄,追星,那些英雄们星们的某些行为方式就成了青少年们效法的榜样,于是在青少年中就会形成各种各样的行为规范,有些行为方式或许对社会有利,而有些行为方式对社会就很不好,这些都是效法所产生的后果所以,社会行为规范的建立,比法律的建立还要重要,这就是荀子之所以写作法行的根本原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