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生的终极目标——幸福

 水乡渔人 2017-07-27


 




 

这篇文章是我的哲学态度,是我的生活方式,是我即将在8月份即将开展的“瑜伽与生活”系列课程的中心主题(关注公众号“Chan猫瑜伽生活”,在输入栏回复“生活瑜伽”,可以查看课程详情哦)也是“Chan猫瑜伽生活”这个微信公众号已经发布的、以及尚未发布的所有的文章的纲领。


文章有点儿长,可沐浴更衣、点上一支香,分多次阅读,哈哈。


有点儿耐心哦,错过这篇文章你可能错过了几百个亿……

别怪我不提醒你,哼~





2

0

1

7

7月

25号

人生的终极目标


幸福

 
 
 


关于幸福,关于自控力,关于目标实现

         Chan

 





Ho Bisogno D'amore


幸福

●●●



我相信看这篇文章的每一个人都是渴望幸福的,不然哈佛大学的幸福课也不会成为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公选课。


我也相信,快乐、幸福、喜悦是人生的终极意义。


很多年来,由于饱受抑郁症的折磨,我一直把如何让自己更幸福这件事当做我生活中一个最重要的课题去探索。

 

我看过心理医生、上过心理学课程、读过心理学书籍,也吃过药、写过很多很多的心理日记。

 

2015年4月18号那一天,我终于开始一点一点发现关于幸福的秘密。

 

那之后的日子,我在每时每刻的生活琐碎中去检验这个秘密、完善这个秘密。

 

我想用简单而又系统地语言把这个秘密分享给更多人。

 

这个秘密里藏着另一番天地。

 

我尝试着一点一点地搭起了这片天地的框架,这个框架以瑜伽哲学和印度传统医学阿育吠陀为基础,同时也吸收了部分儒家、道家思想。虽然这框架目前有点颤颤巍巍、还有很多细节等待填充,我还是想把它勇敢地展示出来,等待着大家和我一起把这片天地搭建的更好。






 

概述




喜悦分为两种——不会受外部环境影响的“绝对喜悦”和与外部环境有关的“相对喜悦”。


以旁观者的角度不断对自己进行客观观察,在观察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可以或多或少体会到一种超脱了外部环境的宁静的喜悦——“绝对喜悦”,还可以通过这种客观观察提高自控力、实现自己的愿望、改变自己和周围的环境,让自己所处的环境帮助自己感受宁静与喜悦——“相对喜悦”。这种“相对喜悦”和物质存在、环境状态息息相关,能让我们感受到宁静和喜悦的环境可以用sattva(悦性状态)来概括,而sattva的环境状态(物质状态)一定是平衡的状态。


所以,想要获得幸福其实很简单,在以旁观者的心态不断观察自己的基础上去营造一个sattva的环境就可以了——也就是在“绝对喜悦”的状态下去尽力营造“相对喜悦”氛围。



相对喜悦


一、什么是相对喜悦?


如果说“绝对喜悦”是不受外界环境干扰的喜悦,那么“相对喜悦”就是和外部环境息息相关的一种令人愉悦的状态。


我们每个人都体验过“相对喜悦”的状态。


坠入爱河的那一刻、得知考试考了高分的那一刻、赚了人生第一桶金的那一刻,甚至,对某些人来说,吸毒的那一刻。


可惜的是,在很多“相对喜悦”的时刻过去后——当恋人离开、当考试成绩退步、当钱财花光、当面对着吸毒之后的一片狼藉,我们常常会感到无边的痛苦与空虚。

 

我们是否有方法让“相对喜悦”的时间更长呢?是否有方法能让我们避免那些可以避免的痛苦,同时又有勇气去接纳那些我们无法避免的痛苦——比如老去、比如死亡呢?


二、是否有方法可以让相对喜悦的时间更长久?


答案是肯定的。


我们可以感受到更长久、更持续的的相对喜悦的相对喜悦的状态,这个关键在于为我们自己打造一个悦性(梵文sattva)的环境。


前面说到过,“相对喜悦”是受外界影响的喜悦状态,它和环境息息相关。


这种环境小到我们身体内部的生理环境和心理环境,大到我们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如何为我们自己打造悦性的环境?

关键在于让我们身体内部和外部的环境都尽量处于平衡的状态。


印度传统医学阿育吠陀认为,人体内部有它自身的平衡系统。我们所有的疾病,生理的、心理的,都是因为人体内部失去平衡而导致。生理和心理状态紧密联系,如果我们身体感觉不适,那么我们的心情也会受到影响。


道家说,“反者道之动”,任何事物发展到极端,都会向反方向的另一极端移动。


儒家说,“不为已甚”,“过犹不及”。


这些都说明了保持平衡的重要性。当我们的身心平衡时、我们外部的环境也平衡时,我们便很容易进入“相对喜悦”的状态。


 

怎样营造平衡的环境?


我想从人体内部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这几个方面讨论。


(一)人体内部环境


1. 动与静的平衡


久坐办公室的的人大脑动的太多,身体动的太少;运动员身体动的太多,大多伤痕累累地结束自己的运动员生涯。


身体需要动与静的平衡,大脑也需要动与静的平衡。就算是机器,长时间高速运转也会发烫。


好的生活方式应该是将身体的平衡与大脑的平衡完美结合起来的。


如何结合?


(1)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睡眠是让大脑和身体都充分休息的好时候。

我曾经在知乎上“如何健康有效地减肥”这个回答里说到过,尝试着去寻找你的睡眠规律


“如果可以的话,白天不要思虑太多,也不要过于劳累,睡觉前可以尝试着冥想/静坐,在晚上9-11点钟的一个固定时间入睡,然后睡到自然醒。记录一下你的自然醒时间。也许一开始你每天醒来的时间不太一样,但越往后你会越发现自己好像每天起床的时间越来越固定了,并且需要的睡眠时间并没有以前那么多了。为什么需要的睡眠时间没有以前多呢?因为睡眠的一个重要作用在于帮助我们的身体和精神复原,如果你白天并没有过多地去摧残你的身体——身体太劳累或者精神太劳累,那么你的身体不需要很长的睡眠时间来修复。”



(2)条件允许的话,可以用这样的思路去安排你白天的时间:脑力工作——体力工作——静坐(或者躺下来让脑袋放空、观察呼吸,睡着了也没关系)——脑力工作——体力工作——静坐无限循环


a. 脑力工作(动脑):进行脑力工作时,大多数人可能都是坐着的,这时大脑在波动、身体在一个位置保持静止的状态;


b. 体力工作(动身体):进行脑力工作时,时刻注意观察一下身体的状态,大概10-60分钟后,可能你的身体就会有疲惫感。当你感觉疲惫感即将来临时,你就可以去安排一些需要动身体的事儿,比如说准备做饭、打扫卫生、种种花草、出去遛狗、上个厕所、泡杯茶、伸个懒腰,尽量不要使用你的大脑、不要思虑;


c. 静坐(不动脑也不动身体、感官停止接收信息):在进行体力工作时也要观察你的身体,在你的身体感觉疲惫之前就停下你手中的活儿,然后静坐5分钟左右。让身体安静,让大脑安静。如果静坐时感觉累,条件允许也可以找个地方躺下来观察呼吸,让大脑放空。不论是静坐还是躺下来时,如果在这个过程中睡着了也没关系,说明你的身体需要睡眠了。


2. 多与少的平衡


人类的五官是接收信息的通道,眼睛接收视觉信息、鼻子接收嗅觉信息、耳朵接收听觉信息、舌头接收味觉信息、身体中的肠胃接收食物和水。


不管是大脑还是身体,它在一定时间内所能容纳的东西都是有限的。


我小时候常常听身边的大人说:“大脑越用越灵活”。


可是,现代人大多不是大脑用的太少,而是太多。信息爆炸的年代,我们五官所接收的信息也经常是爆炸性的。


你的微博可能关注了几百个人、微信可能订阅了几十个公众号,随便看一看这些动态可能几个小时就过去了。本来准备上网查查资料,但可能一天过去了还没查好,因为还没开始查就已经被跳出来的游戏、电视剧、新闻、娱乐八卦、美女弹框给吸引了。


说起食物,我们也毫不掩饰贪婪的本性。


我们拼命地工作、拼命地学习、拼命地娱乐、然后拼命地吃。


我们互相比拼:谁的钱更多、谁的肌肉更多、谁读的书更多……


可也许对目前的你来说,你所接收的大部分信息和食物对你都是毫无用处的,只会增加大脑和肠胃的负担。你需要的不是“多”,而是“少”、甚至是“空”。


给大脑空间,让思维流动;给肠胃空间,让食物流动;给ta空间,让爱流动。


3. 空间的平衡


长期久坐、长期久站或者长期保持任何一个相同的姿势对身体都没有好处。


一个平衡的身体在空间上也是平衡的。


瑜伽体式练习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让身体各部分有均匀的空间。


比如,由于我们每天基本都处于头朝天、脚朝地的状态,所以需要一些倒立姿势加以平衡。


又如,当我们含胸的时候胸腔前侧没有空间,当我们挺胸的时候胸腔后侧没有空间。所以理论上讲,我们每含胸一次,那么我们就要挺胸一次来保证胸腔前侧和胸腔后侧的平衡。长期保持时,我们既不能含胸、也不能挺胸,而要让胸椎和地面保持垂直状态,让胸腔前侧和后侧都有空间。


以后我会通过讨论瑜伽体式以及瑜伽体式在生活中的运用和大家分享更多关于人体“空间的平衡”的内容。


4. 阿育吠陀关于让人体平衡的建议


瑜伽的医学基础——印度传统医学阿育吠陀的主要思想就是让人体保持平衡,就不会有疾病发生。关于生活方式,它也提供了一系列的建议。


比如味觉上,它强调酸甜苦辣咸涩六味要平衡;

视觉上,针对现代人用电子设备太多,它强调用眼不能过度,这是多与少的平衡。


大自然本身是就是一个平衡系统,所以阿育吠陀也建议人们回归自然让身体回归平衡,基于这一点,它有了下面一些建议:

听觉上,它建议通过唱诵的自然之音对人体进行疗愈;

嗅觉上,它建议通过花香对人进行疗愈。


阿育吠陀是一个很庞大的医学体系,上面只是一些例子,我会在以后的时间一边学习一边和大家慢慢介绍。




(二)社会环境


记得曾经看过TED的一个演讲,演讲是关于哈佛大学一个研究项目的分享:从1938年开始,至今75年间,研究人员跟踪记录了724位男性,从少年到老年,年复一年地询问和记载他们的工作、生活和健康状况等,这个项目至今还在继续中。从75年的研究中我们可以清楚了解到的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使我们更快乐、更健康。是否幸福与成就无关、与名望无关、与你是否努力无关。


有时我们说,“走别人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做自己就好”。

也对。

也不对。


我可以做自己,但我同样照顾你的感受。


很多时候,当我和你的利益看似发生冲突时,其实并不冲突。因为事物总是相互转化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我开心了,我也希望你能开心。


也许我目前的能力做不到让每个人都觉得舒服,可是至少我尽力了。


因为我知道我们生活在同一个世界,我们每个人都和这个社会上的其他人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联系着,恋人、家人、朋友、老师、卖给你早餐的老板、给你看病的医生。


如果大家都能过得舒心快乐,这世界上就没有这么多的暴力了,不会有紧张的医患关系,不会有武汉的砍人事件。

 

“社会环境”看起来是一个比较大的词,但是营造一个悦性的、良好的社会环境却很简单——先学会爱自己,然后像爱自己一样去爱每一个和自己有接触、有交流的人。


如何爱自己?让自己喜悦起来。



(三)自然环境


这是一个很大很大的话题。


只想说一句:做力所能及的事去保护自然环境的平衡,同时多接触大自然、感受你和自然的连接、感受自然传递给你的力量。




绝对喜悦


几个月前在《瑜伽真正的意义是什么》这篇文章里,我对绝对喜悦有过比较详细的描述,在对原来的回答稍加整理后写在了这里。


一、什么是绝对喜悦?


“绝对喜悦”是不受外界环境干扰的喜悦。


这种状态和你有没有钱没有关系,和你家庭是否美满没有关系,和你在别人眼中是否优秀、是否成功没有关系。


不管天冷还是天热、晴天还是阴天、你正在沐浴着爱河或是承受着酷刑,你都可以超越这些外部环境,让自己进入“绝对喜悦”的状态。



二、如何进入“绝对喜悦”的状态?


瑜伽、佛教、心理学、存在主义哲学等不同的学科当中以“知觉”、“觉知、“觉察”、“观察”“内观”、“正念”等不同的词来描述同一种状态——用一种旁观者的角度去观察每时每刻的自己。这种状态就是进入超越外部环境的“绝对喜悦”的状态。

 

为什么说在以旁观者的角度去观察每时每刻的自己时我们可以体会到“绝对喜悦”?


用《瑜伽经》中的话来说,就是“知觉”能“控制意识的转变”


试想某一天你穿着高跟鞋美美地逛着街,时不时有人偷偷瞄你一眼,你心中暗喜。但下一秒你就不小心踩到了香蕉皮上,摔了个人仰马翻。你的高跟鞋飞出去了,脚也崴了,疼得动弹不了;大家纷纷向你投来同情的目光。此时此刻的你觉得无比尴尬,恨不得有一个地缝可以钻进去。


假设你叫小高。坐在地上的某一刹那,你突然间意识到:虽然摔倒的人是我——一个叫做“小高”的人,但对于那些看到我的丑态的人来说,这个摔倒的人是“小高”、“小吴”还是“小王”,对他们来说是一样的——都是陌生人而已。


接着你在心里做了一个旁观者角度的陈述:“一个叫做小高的人摔倒了,并且她觉得有点儿尴尬。”


你开始观察你的尴尬,仔细体会这种尴尬是具体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并不对它做任何干涉、只是观察。


不久之后,你发现这种尴尬的感觉竟然消失了。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简单清楚地说明了为什么觉知能“控制意识的转变”、进而进入“绝对喜悦”的状态——当你用一个旁观者、陌生人的角度去观察世界、也观察自己时,你就能更清楚、更冷静地去处理一切。


我们往往误以为我们的念头、情绪就是我们自己,当我们远距离地观察它们时,我们就会发现我们不再受这些念头和情绪的困扰,进入了一种超然与宁静的“绝对喜悦”状态。

 

所以,在上面的例子中,当坐在地上的你开始观察你的尴尬时,你就已经跳出了自己尴尬的情绪,那种尴尬的情绪已经不属于你,就好像《奇异博士》中的男主的灵魂跳出自己的身体一样。


不管你有什么样的负面情绪,当你观察这种情绪、不对它加以任何干涉时,它自己就会慢慢消失——观察即控制


就好像你希望一杯浑浊的水可以变清澈,你只要静静观察等待就好,过不了多久,水中的沙就会沉淀下来。如果你不停地往水中丢石子,那么水只会一直浑浊下去。


所以,当你有情绪时,还去责问自己为什么有情绪、为什么不开心、为什么愤怒,就相当于往浑浊的水中丢石子,情绪只会越来越糟糕。


所有的情绪都是正常的——只要是人就会有七情六欲,不要在已有的情绪上添加更多的情绪,只要静静观察就好。


先学会与负面情绪和平共处,接纳它的存在,它才可能会乖乖离开。


 
 
 
 

上图来自电影《美丽心灵》,男主Nash产生了幻觉,虚构出了三个人,Nash从一开始的抗拒、恐惧到忽略它们再到最后学会与它们和平共处。


简言之,进入“绝对喜悦”状态的方法很简单——就是不断地用旁观者的视角去观察、觉知自己。


至于具体如何操作,有很多不同的方法,比如冥想,比如在行动中观呼吸,比如及时用文字记录下你在某些时刻的情绪、思想、行为、语言等关于自己的信息(以旁观者陈述的方式)。


这些具体的操作方法我会在以后的文章中以及我即将开展的“瑜伽与生活”系列课程中和大家慢慢分享。


 

注:

《庄子》第一篇《逍遥游》的中心思想也是关于获得幸福的不同等级。

其中的一个思想是,绝对幸福是通过对事物的自然本性有更高一层的理解而得到的——以理化情。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举了一个例子,“例如,天下雨了,不能出门,大人能理解,不会生气,小孩去往往生气。原因在于,大人理解得多谢,就比生气的小孩所感到的失望、烦恼要少得多。”

道家的“以理化情”和瑜伽中的“觉知”并不矛盾。

“以理化情”是运用思维、智慧去化解情感,这和瑜伽中的“智慧瑜伽”有异曲同工之处。

而“觉知”是与思维无关的,它超越了思维,它是思维的观察者。

如果能将两者结合起来运用,也是很好的。




绝对喜悦对相对喜悦的影响


在对“绝对喜悦”进行讨论时,说到过绝对喜悦是在观察的过程中控制意识的转变而达到的状态


我在以前的文章《瑜伽可以成为那个帮助你实现好多好多愿望的多啦A梦》这篇文章里提到:


“控制意识的转变”意味着你可以控制自己的一切——情绪、思维、行动,你的自控力大大提高,你可以完成很多你以前无法完成的目标。你可以背完所有考试需要的英语词汇,可以看完你一直想看的书,可以早睡早起,可以做你以前没有勇气做的事……如果说“全然地觉知”是一种“绝对喜悦”的状态(不受外界影响的喜悦),那么在这个不断实现世俗目标的过程中你可能会感受到很多相对喜悦的状态(因为外界的刺激而喜悦)。”


也就是说,“绝对喜悦”状态下的观察与觉知会让我们提高自控力,实现世俗目标——包括让我们身体更平衡的目标,进而感受到更多、更长久的“相对喜悦”。


以前的文章

瑜伽如何拯救了我的抑郁症?


瑜伽可以成为那个帮助你实现好多好多愿望的多啦A梦 


你在害怕什么?——应对恐惧的一点心得


Chan猫瑜伽生活


关注左边的小猫吧,愿你可以更快乐


Chan猫,馋,缠,禅。


一场欲望与清明交织的梦,


一只好吃懒做又遗世独立的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