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作为一个古老的行业,在大数据、人工智能新时代面临颠覆性的挑战。传统的律师作业方式以单打独斗为主,传承采取的是师傅带徒弟的模式,但是徒弟成熟了就要自己对外寻求发展。律师提供法律服务最大的差异化在于律师个人的经验,最重要的成本是时间,而个人经验是难以复制,工作时间也是无法加杠杆的。这两点也严重影响并制约到律师行业的扩大再发展。 现在律师行业都有一个共识:团队合作是未来发展的方向。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才能走得远。很多有战略眼光的律所也纷纷走上团队化、公司一体化管理的道路。怎样才是团队合作最有效率的方式?法律服务对特定律师的依赖属性、客户需求的非标准化,给律所管理带来了新的难题。 康浩所作为一个初创的公司化管理的律师事务所,一直在思考一体化管理的最大效率化的问题。康浩的愿景是“重新定义商事法律服务”,使命是“打造全产业链的法律服务供应商,引领法律服务转型升级”,价值观是“凝聚力量,超越自我”。这样的愿景、使命和价值观决定了我们必须在法律服务中做好每一个案件、每一个环节的品质控制,追求用户极致体验。 团队合作中,每个人的经验、能力和承担的工作是不同的。如何确保团队化的工作不因承办律师经验的区别而影响案件的效果,是康浩一直在努力探索的事情。 专注于中高端民商事争议解决,我们发现诉讼/仲裁是一个非常适合流程管理的过程。民事诉讼法对整个诉讼的流程进行了法律层面的规定。相对应地,律师代理案件也应通过流程进行把控。流程管理标准化不仅能很好地总结律师办理案件的经验,避免年轻律师因缺乏经验而犯错,还可以通过管理保障案件的质量。 在实践中,我们逐渐摸索出一套精细的办案流程,并通过信息化手段予以控制。每一个案件都将严格按照标准化流程处理,从收案至结案,严格依照流程进行作业。当事人可随时知悉办案进程,了解案件走势,确保当事人对案件办理的参与度。 年轻律师虽然缺乏经验,但是其干劲和创造力是不容忽视的。康浩所作为一个年轻向上的律所,有经验丰富的律师,也有很多年轻律师和助理。继续像传统的“一带一”师徒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快速发展的需要。在办案的过程中,法院和客户都是律师服务的“用户”,不仅要让客户理解、信任律师的工作,更要让法院接受和满意律师的工作。要达到康浩一直追求的“客户思维、用户体验”,就要保证每一个案件都完成标准化的服务内容。 康浩案件的流程管理由主办律师负责。在案件程序已经开展的情形下接案的,主办律师应依据案件所处的阶段及情况,全面检查此前的流程任务、服务内容是否已经完成。在办案流程中,又分列为101步,对团队成员的每一项分工详细列明。利益冲突检索、庭前预演、庭后复盘,每一个案件都需要完成同样的步骤;运用大数据,借助效率工具,做出法律检索报告、案例检索报告、法律事实关系图、庭审思维导图,每一个案件都需要完成同样的服务内容。提倡化繁为简,通过可视化的方式将复杂的案件事实及法律关系简洁明了地呈现。在说服当事人及法官时,律师根据可视化演示,展现清晰的思路和严密的逻辑,更具说服力。 如何激发每个团队成员的创造力,做到1 1 1>3,避免“一个和尚挑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的困境呢?岗位职责明确化是非常重要的方面。 康浩确定了“主办律师 辅庭律师 律师助理”的办案模式,根据每个人不同的能力和时间比例承担不同的岗位,并明确了每个岗位的职责。团队成员通过坚果云实现文件共享、团队协作。 主办律师主要负责与客户洽谈接案事宜,总体把控案件流程及制定案件办理计划,组织案件讨论和研究,确定诉讼策略,撰写、审核重要法律文书,与承办法官沟通案件实体事项及其他重要事项,在案件办理过程中与客户主管一级沟通、协调。 辅庭律师根据主办律师制定的计划完成具体任务,主要负责分析研究案件,提出诉讼策略,撰写法律文书,指导并审核律师助理草拟的程序性或简单的法律文书、案件图表、法律/案例检索报告,与法官助理、书记员沟通案件程序性事项,在案件办理过程中与客户经办人沟通、协调。 律师助理主要负责案件的卷宗整理,草拟程序性或简单的法律文书、制作法律/案例检索报告、制作案件图表及其他材料交辅庭律师审核,传递法律文书,协助辅庭律师与书记员沟通程序性事项,完成主办律师、辅庭律师交办的其他任务。 案件管理流程化,服务内容标准化,岗位职责明确化,这是康浩在打造高效律师团队中要长期坚持的方向。大数据、人工智能新时代,连接比拥有更有意义。坚持科技驱动,坚持大数据作为生产资料,提高工作效率,打造智能律所与智慧法院的平台对接。 未来已来,我们坚信,正确的方向才能让律所做大做强,实现一个百年律所的传承梦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