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揭秘长平之战的诸多历史谜团(四)临阵换将

 伟天英 2017-07-27

秦赵两国的和谈毫无悬念的无疾而终,心急如焚的赵王开始频繁派人催促廉颇出战。但“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廉颇就是铁了心坚守不出。从赵王执意出战的态度可以看出,赵国的兵力应该是在秦国之上的,否则赵王也不会傻到拿鸡蛋碰石头,更何况秦军的统帅只是一个籍籍无名的小将王龁,此时赵王对廉颇的忍耐已经达到了极限。

而反观秦国这边,秦国虽然综合国力强于赵国,粮食储备比赵国丰富,但也无力支撑这场遥遥无期的消耗战。而且我在查阅史料的时候,还发现《韩非子·外储说右下》里面曾经记载这样一件事,说是应侯范雎在秦国用事期间,有一年“秦大饥”。“饥”在古汉语里面是“饥荒”的意思,里面虽然没有说具体是哪一年,但可以肯定是发生在长平之战期间。秦国这些年一直在对外用兵,加上国内发生饥荒,如果还继续打消耗战的话,怕是也耗不起了。

于是秦王找来丞相范雎商量对策,范雎说道:“廉颇此人老奸巨猾,龟缩起来死活不出,我们必须想办法让赵国换上一个主战的将领,这个人名气要大,但同时却要经验不足。”

秦王问道:“赵国可有此人?”

范雎说道:“我经过调查发现,赵括就是这样的人,此人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讲起兵法来头头是道,连他父亲都说不过他,在赵国无人不知,却缺乏实战经验,只会纸上谈兵。”

秦王听了大喜,不过很快就失落起来,说道:“赵王又怎会听咱们的?”

范雎笑笑说:“大王放心,您只管准备重金,剩下的我自有办法。”

范雎派人来到赵国的都城邯郸,重金贿赂赵国的重臣,并散布谣言说,廉颇打不过秦军,所以一直不敢出战,他很快就要投降了,秦军只怕赵括,如果赵括统军,秦军必败。

揭秘长平之战的诸多历史谜团(四)临阵换将

反间计

这话一传十,十传百,很快便人尽皆知。说廉颇要投靠秦军,赵王是不信的,但最后一句话,说秦军只怕赵括,还是让赵王动了心,当舆论一边倒的支持赵括时,也由不得赵王不信了。这就是舆论的力量,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于是赵王便决定任用赵括为将,后世的很多人都觉得赵王犯傻,其实前面我们已经说了,赵国国内的粮草已经支撑不住了,再耗下去赵国必然崩溃,放手一搏或许还有一线生机,但放眼整个赵国朝堂之上,却无人可用。

有人要问了:“白起、王翦、廉颇、李牧这战国四大名将,秦赵两国各占两个,赵国不还有个李牧吗,为什么不用他呢?”但此时的李牧还不怎么出名,而且正在赵国北部防范匈奴的进攻。其实在当时赫赫有名的田单和乐毅正在赵国,但赵王又怎会放心把决定国运的一战交给一个自己并不信任的外国人呢?

有人又要问了:“赵括这样一个完全没有实战经验的人,赵王就放心了?”其实我们现代人读历史,容易忽略到当时的很多细节,这些细节看似微不足道,其实却往往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这就要从多年前一场非常有名的战役“阏与之战”说起。当时秦军攻打韩国,驻军阏与。韩国派人向赵国求救。赵惠文王征求大臣的意见,他首先问大将廉颇,廉颇答道:“道远狭窄,队伍施展不开,难救。”

赵王又问乐乘,看法跟廉颇一样。这时赵奢站出来说了:“道远狭窄,两军相遇,犹如两鼠斗于穴中,狭路相逢勇者胜,我去。”

赵惠文王经过认真考虑之后,决定任命赵奢为将。而当时赵奢也没有太多实战经验,但他率领部队却大破秦军,解了阏与之围,这场战役成为赵国对秦作战中为数不多的胜利之一,赵奢也被赵王封为马服君。有了这个先例,被众人传的比他爹还厉害的赵括,怎能不激发赵王赌一把的欲望呢?其实赵括也并非毫无实战经验,父亲赵奢作战的时候基本上都会带着他,而他的很多建议对获胜都起了重要的作用。

还有一个细节,长平之战爆发之初,商议派谁去抵抗秦军的时候,很多大臣都举荐廉颇,但田单认为,廉颇是骑将,善于平原作战,而上党地区多为山地,无法发挥他的优势,而且廉颇与秦军交战胜少负多,应该派对上党地形熟悉,曾经在那里重创秦军的赵括为将,但赵王觉得廉颇老成持重,最后还是让老将廉颇挂了帅。

现在廉颇只守不攻的战略已经将赵国逼到了崩溃的边缘,你觉得赵王此时会用谁?我更愿意相信的是,并不是秦国的反间计起了多大作用,而是除了赵括之外,赵王已经别无选择。

最终在舆论一边倒的支持下,赵王下定决心用赵括换下廉颇。这个消息被身患重病的蔺相如得知后,他拖着病重的身体来到朝堂,力谏赵王不要任用赵括为将。他对赵王说道:“大王只凭名声就任用赵括,就好比用胶把调弦的柱粘住,再去弹瑟那样不知变通,赵括只会死读他父亲留下来兵书,却不知临场随机应变,这是非常危险的!”

赵王却完全听不进去,执意任用赵括为将。正如蔺相如所说,赵括只知道照搬他父亲的兵法,他父亲提倡用兵用重,他就向赵王建议加派兵马,毕其功于一役。为了尽快结束战斗,赵王又进行了战争动员,增派了二十万兵给赵括,这其中连一些不到征兵年龄的少年也被派到了战场,加上前期廉颇在长平的兵力,赵军的总兵力达到了四十五万。我们知道,此时赵国国内的粮食已经非常紧张了,赵王让赵括带这么多兵去,肯定不是让他跟廉颇一样当包工头的,而是要速战速决,否则四十多万的兵马的后勤保障,赵国又能支撑多久,可以说赵王已经把所有的赌注都压到了赵括身上,希望他能不负众望。但跟秦军耗了三年的廉颇都不能打退秦军,初出茅庐的赵括能做到吗?

正当赵括即将挂帅出征的时候,一个人的出现,让赵王本就不平静的心情,更加紧张起来。

这个人是谁呢?她就是赵括的母亲。主帅马上就要出征之际,主帅的母亲前来求见,必定有十分要紧的事情,赵王不敢大意,赶紧接见赵母。

赵母这次也是来劝谏赵王不要用赵括的,自己的母亲当然知道自己的儿子有几斤几两。赵奢还在世的时候,赵括经常与他父亲谈论兵法,说得头头是道,母亲看了非常高兴,心想儿子就是比他爹强,但赵奢却始终不说儿子有才干,赵母很是不解,就去询问原因。赵奢说道,战争是很残酷的,但赵括却说得非常轻松,赵王不用他倒还好,一旦用他,必会给国家带来灾祸。

揭秘长平之战的诸多历史谜团(四)临阵换将

谈论兵法

赵母见到赵王,对他说道:“赵奢以前做大将军的时候,亲自捧着饭碗招待下属,他的朋友有几百人,大王和王公贵族给他的赏赐,他都分发给了将士,他自受命之日起,就不再过问家事,而赵括做大将以后,就向东高坐,接受拜见,大小军官没人敢正脸看他,大王赏给他的东西,他都拿到家里藏了起来,看到邯郸房价涨的快,这些天,他天天拿着钱四处买房买地,大王以为他像自己的父亲,其实他们父子二人用兵完全不同,请大王不要派他去。”

赵母罗里吧嗦地说了半天,说的全是些生活琐事,跟带兵打仗一点关系也没有。如果赵母把赵括他爹说过的话给赵王说一遍,都比这强。不过这倒不是重点,最要命的是赵母的话非但没起到正面的作用,反而更加坚定了赵王任用赵括的决心。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在古代集权社会,君主最怕的就是大将在外拥兵自重。而赵母的这段话,反而打消了赵王的顾虑,赵王想到赵括的父亲把君主的赏赐都给了下属,还成了好兄弟,不是在收买人心吗,赵括却拿着这些钱买房买地,说明赵括没有争权夺位的野心。任何一个君主把全国的兵力交给一个将军时,都会多多少少有些不放心,但赵母的说辞反而给赵王吃了一颗定心丸。

于是赵王说道:“国家大事,寡人自有决断,你就不用管了,安心在家跳你的广场舞就行了。”

揭秘长平之战的诸多历史谜团(四)临阵换将

劝谏赵王

赵母见自己的话赵王听不进去,知道再说下去也是于事无补,于是说道:“大王不听我的,如果赵括出了什么差错,请您不要治我的罪。”

赵王于是答应了她的要求。

我们看出,作为决策者,当你做出重大决策的时候,会有很多人在你耳边提出不同的意见,而你在面对分歧的时候只能选择一条路。人生无时无刻不在面临选择,很多重要人生关口,选择比努力更重要,一旦你做出了错误的选择,你越努力,反而会在错误的道路上渐行渐远,直至无法回头。

公元前260年七月,赵括带着二十万将士朝着距离邯郸一百公里外的长平进发了。盛夏的长平,山峦叠嶂,郁郁葱葱,鸟儿在空中飞舞,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对于很多初上战场的赵军士兵来说,他们却无暇欣赏这样的美景,很多人时常转过头来回望故乡,他们渴望早日归来,然而他们不知道的是,他们踏上的是一条有去无回的不归路。

秦国这边听说赵国换上了赵括,也进行了换将,换上了武安君白起,同时也进行了增兵,但为了麻痹赵军,秦军的这些举动都是偷偷进行的,对外仍然宣称主帅是王龁,并在军中下了一道命令“有敢泄武安君为将者,斩。”年轻的赵括一出场就要面对最为强劲的对手,要知道白起在战场上开始杀人时,赵括还没有出生呢。

此时双方在长平的总兵力达到了近百万,这场在世界冷兵器史规模最大的一场战役一触即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