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流动儿童学校表现研究现状与展望

 GXF360 2017-07-27

流动儿童学校表现研究现状与展望

伏 干

(盐城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江苏 盐城 224001)

[摘 要] 随着流动儿童数量的增加,关于流动儿童学校表现研究成果也逐渐丰富,这在很大程度上为改善流动儿童学校教育提供了参考。流动儿童学校表现测评内容包括学业表现、学校适应和问题行为。考查流动儿童学校表现应建构流动儿童学校表现的测量体系,拓展流动儿童学校表现的研究群体,整合流动儿童学校表现的理论视角,提高流动儿童学校表现的对策探寻。期望能够通过对流动儿童学校表现的进一步研究,促进流动儿童良好的学校适应和社会适应。

[关键词] 流动儿童;学校表现;展望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不断涌入城市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发生了从“一代”农民工到“二代”农民工的代际变迁。近年来,家庭式流动的比例越来越高,“二代”农民工的子女随父母一起居住在城里的越来越多。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5年我国的流动儿童达2 533万,2010年城市流动儿童总数达3 581万,近年来仍在增长。截至2012年底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14 459万,其中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1 394万。[1]党和政府一直以来高度重视流动儿童义务教育工作,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保障流动儿童接受学校教育的权利,这也是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入、减少潜在的社会矛盾和冲突、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对于中小学阶段的流动儿童来说,其主要的活动场域在学校。因此,流动儿童不仅需要适应整个大的城市生活环境,还进入了同样需要适应的新学习环境。[2]学界关于流动儿童学校表现的研究较为丰富,但研究内容相对繁杂,不同研究结果之间很难具有可比性,这样不利于从整体上分析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不利于提出合理的建议帮助流动儿童更好地适应新的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本文试图对流动儿童学校表现的研究成果进行回顾与梳理,并对面临的问题和未来研究思路做出总结与展望。

一、流动儿童学校表现研究的理论视角

流动儿童是城市生活中的边缘群体,虽然生活在城里,但由于父母从事较低社会阶层的生产劳动,使得流动儿童难以很好地融入新的环境。学校是流动儿童成长的主要场所,基于学校表现研究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流动儿童更好的社会融入。已有的研究主要基于三个理论视角进行分析。

1.教育公平理论

教育公平兼具教育现象与社会现象的双重特征,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发展也必然依赖于一定的社会基础,尤其是政治基础与经济基础两个方面。其中,政治上的平等为教育的权利平等提供了制度保证,而经济上的平等为教育机会均等提供了物质保障。

教育机会公平是在现行体制下的一种社会现象,通常与社会分层有关。流动儿童的父母处于城市社会的边缘,是社会的弱势阶层,他们虽然身在城里,但并不能享受城市居民所享有的权利和福利保障,包括子女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就制度层面而言,由于城乡户籍制度二元化,流动儿童不具有所居住城市的当地户口,在制度层面规定的范围内不能就近入学,或是需要交纳一定的借读费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流动儿童家庭的经济负担,从而造成了教育机会的丧失。虽然国家为流动儿童的学校教育广开各种渠道,但由于政策实施过程中的政策执行不力或相应条件限制,使得流动儿童更容易失学或辍学。

教育过程公平是从微观视角进行分析的教育公平。微观的教育公平包括教学中的公平、教育评价中的公平等。[3]在日常教学中,流动儿童通常会被刻板化,甚至教师也会形成固化思维,认为流动儿童学习不积极、难以沟通。包括流动儿童的语言文化类型差异使他们在课堂上难以与老师和其他同学进行正常的知识接受与讨论等。[4]

2.资本投入理论

家庭资本是关于家庭收入、教育、职业、社会关系等指标的综合衡量,对儿童来说,它是一种先赋资本,为儿童提供各种有用的资源,与儿童身体、心理及认知发展有着广泛的联系。[5]

家庭经济资本是指家长以物质形式投资在子女教育上的资源。研究者发现,家庭经济收入可以直接预测流动儿童的学业成就。流动儿童家庭经济状况较差,家长用于儿童教育的资本投入较少,家庭学习资源相对不足,使得流动儿童所获得的教育条件相对较差。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不仅影响儿童的学业成就,也影响儿童的单方面能力,如阅读发展能力。家庭经济资本的投入在布朗公式中是一个人学业成就的核心变量,学业成就=经济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6]家庭经济资本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流动儿童形成良好的学习行为。

文化资本最初由布尔迪厄提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文化资本被视为支配阶层所专司的、抽象的、正式的文化符号。[7]广义的文化资本是指任何与文化及文化活动有关的有形及无形资产,主要有三种形式:身体化的文化资本(知识、教养、技能、兴趣等)、商品化的文化资本(书籍、音像等)、体制化的文化资本(学历证书、资格证书等)。[8]流动儿童父母由于文化水平较低,具备的文化资本相对薄弱,很难在儿童的学校选择、行为塑造和学业求助过程中提供有效的帮助,从而提高他们的学校表现。

心理资本是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有助于提高个体行为绩效的积极心理力量。[9]流动儿童家庭心理资本的投入是指父母在教育过程中的一种积极的心理期望。有研究表明父母教育期望对流动儿童学业成就的促进作用大于对城市儿童的影响作用,因为流动儿童在面对家庭逆境时,更需要积极的心理支持。流动儿童的心理资本还来源于社会,当流动儿童感知到来自主流社会的歧视行为,便会影响他们的社会认同与幸福感,从而影响他们的学习适应性。

3.社会排斥理论

社会排斥是指被排斥在主流的社会制度以及它所赋予的权利和权益之外,尤其是对贫困和少数弱势群体而言。社会排斥不仅包括被排斥在某种权益之外,还包括对排斥的感知。流动儿童在陌生的城市社会、学校以及所交往的同伴之间通常难以形成归属感,甚至产生歧视性知觉。Branscombe,Schmitt和Harvey[10]提出了拒绝认同模型来解释歧视性知觉,即歧视性知觉可以提高个体的内群体认同,同时也进一步使得自己感知到所处的群体弱势。进入城市学校的流动儿童由于自身身份,容易受到同学的歧视,从而产生对立感和不平等感。城市人群对外来务工人群的社会排斥发生了代际传递,他们的子女在城市生活中也被打上了外乡人的烙印被排斥与歧视,不能享受与城市儿童同等的待遇等。社会排斥研究表明,外来工子女的教育排斥是社会排斥的重要维度。

二、流动儿童学校表现的测量内容

流动儿童学校表现复杂多维。综合以往的文献,研究者主要从学业表现、学校适应和问题行为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

1.学业表现

学业表现(academic performance)在国外的研究中通常表现为学生学科所处的等级,是一种综合评价的学业水平,在我国通常是指学生的学业成绩。研究者通常直接采用学生的月考、期中或期末考的得分来测量,有的研究以学业表现的标准分为测量指标,也有研究以学生的学业排名作为学业表现的测量指标。不管采取何种学业表现的测量指标,研究结果均表明流动儿童学业表现低于城市儿童。有研究者开始用学生的学业卷入水平来描述其学业表现,学业卷入是学生对主动学习程度的一种自我评价,包括参与学习活动的态度和行为[11],流动儿童显著低于城市儿童。因此,学业表现研究不管是直接测量学业水平,还是学业卷入行为,通常是对流动儿童学习参与过程与直接结果的一种评价。然而流动儿童的学校教育不仅仅是为了获得好的学习成绩,更主要的是使其心理的发展也能得到适应和提高。

2.学校适应

学校适应是指学生在学校中心情愉快地参与学校活动,并获得学业成功的状态,既包括内隐的情绪,也包括外显的行为。研究者从四个维度:情绪问题、师生关系、外化问题行为和学业行为来测量流动儿童的情绪适应、人际适应、行为适应和学业适应。[12]学习适应性量表也是学界研究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的常用工具,它包括七个分量表,学习态度、听课方法、学习技术、学校环境、家庭环境、独立性和毅力、身心健康等。[13]学校适应包含学生在学校过程中的方方面面,应能够充分体现流动儿童在学校参与过程中的心理与行为状态,突出一种过程性描述,包括个体自身的行为以及与同学和教师之间的关系适应,是比学业表现更能够反映儿童在城市社会融入程度的重要参数。新近有研究者测量了初中生学校适应包括7个因子:学习适应、学校态度、情绪适应、集体活动适应、师生关系亲密性、师生关系冲突性和同伴关系。[14]这一测量给了我们新的启示,流动儿童在学校各项集体活动中的参与度也是反映他们学校适应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3.问题行为

问题行为是指个体所表现出的妨碍其社会适应的异常行为。儿童期是行为塑造的关键期,问题行为的早发现可以及早地找出解决方案,以促进儿童学校表现的健康发展。有研究者通过研究发现,流动儿童内、外化问题行为的自我报告率分别达到了31.0%和20.1%,与城市儿童相比,流动儿童的内化问题行为较为突出。[15]有研究采用Achenbach的行为问卷[16]、青少年成长中的负向事件问卷[17]来评价青少年的问题行为,主要分为轻度问题行为(如不完成作业、抄作业等)和重度问题行为(如离家出走、进出成人娱乐场所、偷骗别人的财物等)。也有研究者用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发育特征调查项目组研发的问题行为量表测量流动儿童的问题行为。问题行为是学校适应不良而导致的后果,问题的严重程度直接影响儿童身心和社会发展。然而,测量问题行为的指标主要集中在行为问题、情绪问题、同伴交往问题等,忽略了儿童在师生关系互动中的心理和行为问题等。

三、流动儿童学校表现的影响因素

流动儿童学业表现影响因素的探讨基于不同的理论基础侧重点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学校性质的差异

虽然国家一直鼓励城市学校接受流动儿童入学,但我国保障流动儿童受教育权的法律依据太少,而且条文过于模糊,不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只有少部分儿童能够进入公立学校学习,这不利于流动儿童的城市适应,也影响了他们的学校表现。公立学校小学流动儿童的个体和群体幸福感相对较高,公立学校的学习经历有助于改善流动儿童相对糟糕的学习行为,还会影响他们的学校满意水平。研究者还发现,由于公立私立学校的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评价的内容与标准不同,这些均会影响流动儿童的学校表现。同时,流动儿童学校表现的影响因素还体现在他们需要随着父母的流动而在不同的学校之间切换,流动儿童转学次数的增加会导致学习成绩下降,特别是对女童、初中阶段和在公办学校就读的流动儿童的负面影响更大。

2.家庭资本的匮乏

家庭资本是儿童教育投入的一种先赋资本,为儿童提供各种有用的资源,影响儿童的身体、心理及认知的发展。[5]家庭资本一般分为:家庭的社会资本、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心理资本。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投入主要靠父母的经济收入,不同的经济收入对流动儿童学校表现的影响作用存在显著差异,良好的家庭经济基础有利于儿童教育投入从而影响流动儿童的学校表现。[18]另一方面,流动儿童父母的受教育水平相对较低,给儿童关于学习方面的帮助通常显得无能为力,从而影响儿童的自我学习成绩评价和未来学习预期等[19],最终影响儿童的学校表现。由于父母的文化资本相对薄弱,相比于城里儿童在一开始就产生了不平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儿童的学校表现,特别是学业成绩。如果说经济和文化资本的投入不足影响流动儿童的学校表现,这在大多数流动儿童的生活现状中是难以改变的。相对而言,父母心理资本的投入更能影响流动儿童的学业表现,教育期望影响流动儿童的学业表现,期望越大,流动儿童的学业表现越好。父母的心理资本不仅体现为期望还表现为支持,不仅直接与流动儿童内外部问题存在显著相关,且在一定程度上是解释变量。[16]

3.社会群体的分类

流动儿童是城市生活的弱势群体,这种弱势更多地是来自于其父母作为社会底层的一种身份烙印。学校表现中,流动儿童作为城市社会的边缘群体,他们无法享有与城市儿童同等的受教育条件,除了表现为受教育的硬件资源影响之外,还体现在刻板印象的威胁。[18]城市群体表现出来的歧视性知觉对流动儿童学业领域的群体幸福感具有非常显著的消极影响。同样,还有来自于语言与文化的差异。流动儿童因自身所持有的弱势方言不能适应城市社会的学校教育,语言差异较大也会导致学习上的差异。[4]

四、流动儿童学校表现研究的评定与展望

从以上的综述中不难发现,流动儿童学校表现的研究存在着一定的共性和差异性。一方面,研究结果表明流动儿童学校表现低于城市儿童,而且相关研究成果均集中在流动儿童学业表现不同指标的测量、学校适应和问题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上。研究者大多将流动儿童作为一个整体与城市儿童进行比较研究,但这些研究并没有考虑到流动儿童的实际情况,特别是与谁一起流动、流动年限以及流动次数等具体的能够影响流动儿童城市适应和学校表现的因素。一方面,由于学校表现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不同学者采用不同的测量指标与内容,但这些指标通常具有不等价性。而且,大多数研究从不同的理论视角进行了分析,这些理论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动影响流动儿童的学校表现。教育不公平是社会排斥的重要维度,家庭资本匮乏是社会分层的重要起因,处于底层社会群体容易被排斥,家庭资本匮乏又进一步加强了教育不公平现象。另一方面,流动儿童学校表现差异影响因素的分析从学校、家庭、社会进行了分析,但对如何解决流动儿童学校表现问题的有效策略的探寻不足。因此,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流动儿童学校表现的进一步研究可从以下思路进行拓展。

1.建构流动儿童学校表现的测量体系

流动儿童学校表现在以往的研究中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学业表现、学校适应和问题行为。学校表现在不同的研究中采用了不同的测量指标,虽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每个研究的成果由于测量指标的不同,缺少了相互之间的可比性。学业表现、学校适应和问题行为在流动儿童的学校教育中本是相互关联、互相影响的。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通过访谈和问卷编制,建构流动儿童学校表现的标准化测量指标,以适用于不同的研究和研究对象。

2.拓展流动儿童学校表现的研究群体

文献中的研究对象大多基于流动儿童作为单一群体的研究,也有研究将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进行比较。但这些研究并没有考虑到流动儿童不同的流动性质,以及与流动相关的变量都可能影响流动儿童的学校表现。例如,在农民工城市适应的调查中,流动年限与城市适应呈正向的预测关系。那么,这些重要的、与流动有关的变量如果未加控制有可能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研究结果的科学性,或者出现因流动类型不同,学校表现也会不同。因此,在研究流动儿童的学校表现时,需要充分考虑儿童因不同的流动状态而导致的个体差异。只有控制了自身的个体差异,相比较而来的各种检验才是科学有效的。

3.整合流动儿童学校表现的理论视角

流动儿童学校表现的研究,从教育公平来看,流动儿童是城乡二元化经济发展不平衡下的社会产物,学校表现的影响因素分析大多数倾向于解释为导致流动儿童在现行教育体制下的教育机会和教育资源的不公平。从资本投入而言,家庭中经济、文化和心理资本的城乡差异是流动儿童学业表现的影响因素,家庭资本的匮乏实际上是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由于家庭资本的匮乏使得流动儿童较容易受到来自城市社会群体的排斥与歧视。二者相互交织在一起共同影响着流动儿童的学校表现,任何单一的理论分析难免存在不足之处。

4.提高流动儿童学校表现的对策探寻

流动儿童学校表现影响因素的探寻,是为了能够针对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而在以往的研究中,对于流动儿童学校表现存在问题解决策略并没有太多的研究成果,而这正是研究最终所要实现的目的,提出策略解决问题。因此,未来的研究中可以进一步从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个层面建设联动机制与评估体系,帮助流动儿童在学校中能够好好学习、良好适应和减少问题行为等。

[参 考 文 献]

[1] 新公民计划.中国流动儿童数据报告[DB/OL].[2015-06-27].http://www.doc88.com/p-9015143126966.htm.2014.

[2] 曲可佳,邹泓,李晓魏.北京市流动儿童的学校满意度及其与师生关系、学业行为的关系[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8,97(7):50-55.

[3] 蒋士会.教育公平结构论[J].学术研究,2004(4):116-121.

[4] 燕学敏.北京市流动儿童不同学习需要的调查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0,124(10):84-89.

[5] 贝克·劳拉.E.儿童发展[M].吴荣先,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6] 梁文艳,张亚星.流动儿童与本地儿童学习行为差异:基于倾向得分配对模型的估计[J].教育科学, 2013,29(6):42-49.

[7] 仇立平,肖日葵.文化资本与社会地位获得:基于上海市的实证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11,(6):121-135.

[8] 陈钢.文化资本视角下城市流动儿童的教育困境及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11,(23):8-13.

[9] 叶一舵,方必基.青少年学生心理资本问卷的编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91(2):135-142.

[10] BRANSCOMBE N R, SCHMITT M T,HARVEY R D.Perceiving pervasive discrimination among African Americans:Implications for group identification and well-being[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9,77(1):135-149.

[11] FINN J D,VOELKL K E.School characteristics related to student engagement[J].The Journal of Negro Education,1993,62(3):249-268.

[12] 李晓巍,邹泓,王莉.北京市公立学校与打工子弟学校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的比较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9,111(9):82-86.

[13] 邹萍,李鑫蕾,邓双.流动儿童学习适应性现状与干预策略研究[J].大连大学学报,2014,35(5):121-125.

[14] 侯静.初中生学校适应量表的编制和信效度检验[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6,24(3):413-420.

[15] 李晓巍,邹泓,金灿灿,等.流动儿童的问题行为与人格、家庭功能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8,24(2):54-59.

[16] 杨阿丽,赵洪朋.生活事件、社会支持与流动儿童问题行为的关系[J].心理研究, 2011,4(6):67-71.

[17] 金灿灿,刘艳,陈丽.社会负性环境对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亲子和同伴关系的调节作用[J].心理科学,2012,35(5):1119-1125.

[18] 高明华.父母期望的自证预言效应农民工子女研究[J].社会,2012,32(4):138-163.

[19] 汪朵,宗占红,毛京沭,等.南京市流动儿童家庭环境与学习状况研究[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8(4):22-26.

[责任编辑:江桂珍]

[收稿日期] 20117-03-06

[基金项目] 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EBA120328);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课题(2015SJD728)。

[作者简介] 伏干(1975-),男,江苏盐城人,博士,副教授。

[DOI] 10.16165/j.cnki.22-1096/g4.2017.05.002

[中图分类号] G52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477(2017)05-0008-0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