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微课“微力”:作用于学生与语文知识之间

 GXF360 2017-07-27

微课“微力”:作用于学生与语文知识之间

王 爱 华

(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 南通 226001)

[摘 要] 微课是针对学科教学中的某一知识点呈现某一情境,突出一个问题,其将时间控制在10 min以内,抓住学生注意力的最佳黄金时段,简明扼要地概述知识点,点拨难点,突出注意点。微课以其学科特质的专业力、精心设计的艺术力、陌生化的表现力和移动反复的调控力,促使学生敬重、亲近、探究、巩固所学知识。微课的使用改善了教学现状,完善了自主学习的建构,满足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自主性、可控性、反复性、趣味性和艺术性等要求。

[关键词] 微课;微力;学生;语文知识

基于脑科学的有效教学研究发现了“注意力集中时间10 min原则”,因此微课将时间控制在10 min以内,抓住学生注意力的最佳黄金时段,简明扼要地概述知识点,点拨难点,突出注意点。笔者发现,不管微课安排在课始、课中还是课末,只要课堂上播放微课,在不到10 min的时间里,学生们都会屏息凝视,注意力高度集中。这足以证明微课促使学生对知识的态度、习得、获取有着不可小觑的力量。微课的“微力”为何能在学生与知识之间产生积极的作用呢?

一、“学科特质”的专业力,萌发学生敬重知识

微课是针对学科教学中的某一个知识点,呈现某一个情境,突出一个问题。它需要教师根据教材发现与深究、补充与拓展、归纳与概括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对相关知识做比较系统地收集、整理与选择,再进行结构化处理,辅之相应的素材,编写完整的教学设计。相比传统课堂上有些教师教学的随意性、间歇性、阻隔性,微课目标集中、内容凝练、过程流畅、语言清晰、结构严谨,体现了教师较高的学科教学专业化程度,“语文味”浓厚,而这必将萌发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敬畏与尊重,一气呵成地开展讲解、练习、实验、讨论、探究等活动,在短时间内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度。以小学课文《半截蜡烛》为例,目前有三种教学(见表1)。

表1 《半截蜡烛》三种教学

教学类型教学重点教学方法教学结构传统教学按照事情发展顺序了解故事内容,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机智勇敢的爱国主义精神。注入式依课文顺序逐段讲解改进过的传统教学如何阅读小说———理解人物冲突、情节曲折与心理描写的特点。启发式板块教学微课运用的现代教学掌握阅读小说的策略性知识;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品质;表演故事。演绎式微课运用,板块推进

第一种传统课堂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其教学重点停留在对文本内容的“知道”,侧重于了解文本写了什么,学生仅获得故事初步印象,有时连主人公、主要情节都遗忘。第二种以现代语文课程论为依据,体现学科特质的语文教学专业化,不仅引导学生“知道文本写了什么”,还要引导学生体察“文本是怎样写的”和“为什么这样写”,也就是文本的表达方式和表达意图,这是很大的进步。但是笔者发现,学生在课堂上仍处于被教师牵引被学习的被动状态。教师在引导学生抓住四个动词“装、藏、插、摆”感受“情报藏于半截蜡烛之绝妙”后,花了足足一个小时讨论正面人物伯诺德一家人与反面人物德国军官的反复较量,感受小说情节交替讲述的特点,最后体会小说心理描写带给作者阅读时的紧张感。教师从文学理论角度解读文本值得敬佩,但是,从课堂实际教学效果来讲,在教师煞费苦心的启发引导下,学生处于懵懂状态,回答问题时片言只语,大多数学生没有紧紧跟进教师思维,学生为了两三点关于小说阅读的策略性知识牺牲了语言文字实践的机会。第三种运用微课有效地解决了策略性知识教学与学生深入感受领悟这一教学矛盾。凭借文本,在学生了解故事大意、感受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学生观看微课“如何读懂小说——以《半截蜡烛》为例”,获得小说的要素、特点,并运用图式的阅读方法,读出小说情节一波三折的奥秘。然后,留有更多的时间,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反复练习表演故事,将课文中人物机智勇敢的形象随着语言文字的实践深入到学生的精神世界。在此基础上举一反三,联系五年级学过的小说《林冲棒打洪教头》,启发学生说说这篇小说一波三折的情节特点,感受《水浒传》小说的艺术特色。微课的植入不仅保证全体学生参与阅读实践,大大节约教学时间成本,更为有益的是学生对阅读小说的方法恍然大悟,明白即便是小说的阅读与消遣,也包含着专业知识,从而更加敬重知识。

二、“精心设计”的艺术力,激发学生亲近知识

微课是教师经过精心设计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一般要做艺术化处理,尤其是小学语文微课设计,小学生更容易被美感吸引而亲近知识,具有“儿童味”。即便是仅有10 min以内的短暂时间,微课仍然包括起、承、转、合的完整结构,教学过程富有节奏感,合乎学生的认知规律;讲授内容形象生动,精美的图片、鲜活的画面、恰当的音乐、动态的实验等,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感受;讲授人讲解时的语音、语速、语气、语调等都经过了修饰与美化,清晰准确,悦耳动听;教学评价具有较强的时效性、针对性和互动性。与传统课堂单一、枯燥、乏味的知识教学相比,学生观看微课时,镶嵌在美的情境中的知识激发了学生美的体验与美的愉悦,在微课形式美的感染之下不知不觉地获得了知识的意蕴美。

为了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第三学段的“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中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这一学段目标与内容,编者在教材的练习中常常设计如下练习,“体会诗中描绘的情景,再写下来”,“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先说一说,再写下来”,“读到这句诗,你的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情景”,“诵读诗歌,说说在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情景”。可现实的诗词教学中,这一重要目标被广大教师强行学生背诵诗意所取代,学生机械地逐字逐句背诵词解与句意,对诗歌的情感荡然无存,体会诗歌的情意能力令人担忧。针对这一现状,马建红老师设计了微课《读出诗词中立体的画面》。这节课独具匠心。一是精心挖掘教学内容。这节课从读诗词时“有画面”起步,到“有清晰的画面”,再到“有清晰又生动的画面”,最后到“有清晰、生动并有情有境的丰满画面”,引导学生掌握“抓关键词读出画面”“巧妙布景说清画面”“置身情境说活画面”“个体品味丰满画面”这四个诀窍,教学内容层层递进,意蕴逐渐丰富。二是精心设计教学语言。如教学第一个小窍门“抓关键词读出画面”时,教师以杜牧的《江南春》为例,教学第二个小窍门“巧妙布景说清画面”时,教师这样设计教学语言:《峨眉山月歌》中,诗人笔下的画面“从上到下”“从远到近”“从景到人”,镜头在逐渐升、降、推、拉,《江南春》中镜头先是横扫过千里江南,莺歌燕舞、花红柳绿、水村山郭,逐一摄入,移动中的镜头大气磅礴,最后将镜头聚焦到烟雨中的南朝寺庙,由面到点,既然诗人做了各种巧妙布景,那我们说画面时,当然也要注意布景,这样画面才有层次感。教师的教学语言或运用排比句描述诗歌的景象,或长短句相结合,四字词语与单个动词相结合,讲解词句丰富多彩,一气呵成,富有启发性。三是精心设计呈现方式。本节微课制作了精美的图文动画辅助教师讲解,随机显示了重点提要,课件的画面饱含着浓郁的中国诗词特有的古典文化气息。同时,教学方式交叉运用,在教学第三个小窍门“置身情境说活画面”时,学生配乐朗诵描绘的景象。“美的力量丝毫不亚于思想的力量,有时甚至比思想的力量更强大。”精要的内容、诗意的语言、唯美的画面所展现的教学艺术感染力定会激发学生热爱古诗词的情感,强化了想象情境描述画面的能力。

三、“陌生化”的表现力,引发学生探究知识

微课“陌生化”的表现力带给学生强烈的刺激,吸引着学生探究知识,这就是学生在观看微课时注意力高度集中的重要奥秘,也是传统课堂教学所无法企及的。首先,微课学习内容的多元立体丰富了学生的认知。微课不是对教材知识的平面复制,而是对教材知识点的挖掘、补充、延伸、拓展与联系,陌生的知识带给学生神秘的感觉,吸引着学生的好奇心。其次,微课讲授形式的更新破除了学生对课堂的陈旧感觉,把学生从狭隘的课堂关系束缚中解放出来,摆脱惯常化的制约,不再采用自动化、机械化的方式,而是采用创造性的独特方式,使学生面对熟视无睹的课堂也能有新的发现,从而感受到知识的异乎寻常及非同一般。再次,微课中不同的教师拓展了学生的接受视域,学生可以饱览许多教师高品质的教学,这些熟悉的陌生的教师、真实的模拟的人物、古今中外的名人给予学生新奇感,学生从对传统课堂的漠然或麻木状态中惊醒过来,振奋起来。

如何克服六年级学生阅读文本时存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问题,如何引导学生掌握“整体感知”的阅读策略,对这类问题教材中没有明确指导,学生只有从一篇篇具体的文本阅读中得到感性的认识。特级教师杨裕海设计了微课《“整体感知”的金钥匙》,对于学生来讲是陌生的、全新的。此选题是教师依据学生学情、课程标准以及教材特点自主开发的。首先,通过启发谈话,聊聊生活中“明星的帅气”“舞蹈演员动作的高难度”带给人的整体感觉,激发学习兴趣;引出主题后,认识阅读中的整体感知——归纳文章主要内容、把握文章中心、理清文章脉络、感受文章思路。通过学习情境的导入唤起学习欲望,激活生活经验,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自然而然地引出学习内容。接着,以《莫泊桑拜师》课文为例,范例引路,借例悟法,在启发中引导发现,在实践中引导习得,让学生掌握整体感知的五把“金钥匙”:理解课题、紧扣要素、抓住关键句、理清层次、归纳大意。最后,总结回顾,并启发学生用好这几把金钥匙,打开阅读的大门,步入更为精彩的阅读大世界。可以断言,每个学生无论使用何种版本教材,认识执教老师与否,学习了这节微课后定会获得感性的认识和实践能力。

四、“移动重复”的调控力,触发儿童巩固知识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具有历时性、不可重复性,学力薄弱的学生若再认知、再理解需要教师再次付出智力劳动,即便如此也难以恢复到原有情境的精彩瞬间。微课却以“移动重复”的功能弥补这一严重缺憾。微课的教学时间短、教学内容少、资源容量小、资源结构情景化,以流媒体形式展示,满足了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移动互联网4G时代的开启以及移动终端设备的凸显必将为学生高质量的学习提供无限可能,学生通过移动终端随时随地学习微课。微课代替了教师高成本的个别辅导、课外辅导,学生真正进入到全新的跨时空、跨界域学习。

综上所述,微课所具有的“微力”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目标,改善了教学现状,完善了自主学习的建构,满足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可控性、反复性、趣味性和艺术性等要求。进一步重视微课的作用与价值,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以及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开发出优质的微课资源,转变观念积极运用微课应是课堂教学有效的改良举措,也应是课堂教学的新常态。

[责任编辑:黄晓娜]

[DOI] 10.16165/j.cnki.22-1096/g4.2017.05.007

[收稿日期] 2017-01-16

[基金项目]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立项课题(D/2013/02/687)。

[作者简介] 王爱华(1969年)女,江苏南通人,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

[中图分类号] G62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477(2017)05-0030-0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