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90后”乡村小学教师职业适应现状研究

 GXF360 2017-07-27


[摘 要] “90后”小学教师给我国乡村教育事业注入新的活力,成为社会日益关注的焦点。采用量化与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山东省463名“90后”乡村小学教师的职业适应状况进行考察,并分析工资待遇、工作地域、学校管理、职业态度和职业成就动机这五个因素对教师职业适应的影响。由此提出针对性建议,以期为我国当前的乡村教师培训与管理提供借鉴。

[关键词] “90后”;乡村教师;职业适应;教师培训;教师管理

近年来,“90后”逐渐从学校进入社会,走向工作岗位。“90后”教师开始成为一股重要力量,给我国教育事业注入新的活力。米尔斯说:“任何一个给定社会都要根据它所存在的特定时代来理解,在给定时代流行的各种类型的男女众生都构成了某种具有独一无二模式的东西。”[1]“90后”教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性,他们不但要积极适应异彩纷呈的学校教育改革,而且自身也正处于多重角色转换的重要人生阶段。本文通过对山东省的调查,分析了“90后”乡村小学教师的职业适应状况及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建议,以期为我国当前的乡村教师培训与管理提供借鉴。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对山东省乡村小学的“90后”教师开展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63份,有效率为92.6%。问卷所得数据采用统计软件SPSS22.0进行分析。此外,笔者对山东省的20余名“90后”乡村小学教师进行半结构化访谈和参与式观察,获得一手资料,为本文提供了必要的支持与补充。

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实地考察自编问卷并通过预调查反复修改问卷,最终形成《“90后”乡村小学教师职业适应现状的调查问卷》。该问卷共包括两部分:

第一部分为教师的基本信息,主要从以下8个方面调查,即性别、年龄、最高学历、是否师范生、入职时间、任教地市、任教学校所在地和任教学科。本次调查的教师不均匀分布在山东省各个地市,共涉及12个学科(包括学校课程和地方课程),其中语文、数学学科占主体。通过对该部分信息的统计(见表1),可知样本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第二部分为教师的职业适应状况及其影响因素。适应性都强调生命个体与外界环境的和谐平衡状态,教师的职业适应是指教师与学校工作环境在相互作用中的互动平衡与相互调适状态。[2]在这个意义上,本研究从心理适应、教学适应和人际关系适应三个维度来判断“90后”乡村小学教师的职业适应状况。影响教师适应职业的因素是错综复杂的,本研究主要从工资待遇、工作地域、学校管理、职业态度和职业成就动机五个方面进行分析。

表1 调查对象取样分布表

项目 人数/人比例/%项目人数/人比例/%性别男15232.8入职时间/年<127760.2女31167.21~29319.9学历研究生316.72~3408.6本科30565.93~4295.9大专12727.4>4245.4师范生是34173.7任教学校所在地乡镇24152.1否12226.3农村22247.9

二、结果与分析

综合对山东省各乡村小学的问卷发放和实地考察情况,下面分别就“90后”教师的职业适应状况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和呈现。

1.职业适应状况

(1) 心理适应。教师的心理适应状况主要从职业情感、职业价值观和教师对学校教育理念、管理的认可程度等方面进行考察。在本次调查的463名教师中,有357名教师喜欢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占77.1%;76名教师觉得这份职业一般,占16.4%;30名教师不喜欢教师职业,占6.5%。在职业价值观方面,60.5%的教师认为“学生得到发展”是其职业价值的体现;小部分教师把实现价值的落脚点放在教学成绩、教师团队合作和学校发展等方面;而28.5%的教师从事教师职业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可以说,不少“90后”教师还没有充分认识到教师身份的社会属性,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育人意识。此外,有30%多的教师对其所在学校的育人模式和教师评价体制持“一般”的看法,近20%的教师不赞同学校的教师评价制度,而对学校育人模式的不赞同人数也达到13.4%。由此可见,“90后”乡村小学教师在教育理念与管理方面与学校存在不协调现象。访谈中,有教师这样说道:“其实我对我们学校的教育挺失望的,我的职业认同感多来源于对学生们的爱。”需要指出的是,调查数据显示,有11.2%的教师目前的职业心理压力非常大,58.5%的教师心理压力比较大。

(2) 教学适应。教学适应主要包括教师对教学时间、教学语言、学科知识的把握,课堂管理及多媒体运用情况。其中,我们把教师在教学时间、语言、学科重难点和处理课堂突发事件四个方面的适应状况由“很不符合”、“不太符合”、“一般”、“比较符合”到“非常符合”分别评定为1分、2分、3分、4分、5分从而获得平均分和标准差,平均分越高意味着教师越能灵活适应课堂教学(见表2)。

表2 “90后”乡村小学教师教学适应的t检验

序号项目MSD1把握教学时间3.030.922教学语言流畅3.220.943掌握学科重难点3.530.744能处理课堂突发事件3.420.93总体3.300.84

通过表2可以看出,“90后”乡村小学教师在这几个方面的适应状况总体较好,得分低于总体平均分的两项是“把握教学时间”和“教学语言流畅”,所以教师在这两个方面需要进一步提高。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发现,是否师范生与教师对学科重难点的掌握没有显著差异。从接受问卷调查的教师看,有411名教师在教学中遇到困难。其中,最大困难为“调动学生兴趣”的教师占41.9%,其次为“维持课堂教学”,占32.6%。而选择“教会学生学科知识”和“多媒体运用”选项的教师仅占5.8%和1.2%。一名语文老师说:“我不想抹杀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但课堂过于活跃就容易乱,如果有领导或其他老师路过教室的话,更怕影响不好。”可见,“90后”教师还不能自如把握培养学生兴趣与维持课堂秩序之间的平衡点。值得关注的是,有教师在问卷中反映:由于学校师资不足、硬件设施匮乏等问题,无法展示教学课件或讲授多门课程导致的教学内容繁杂成为他们在教学上面临的最大困难。

(3) 人际关系适应。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可以提高教学生活质量,而且有助于教师专业发展。我们把“很不融洽”“不太融洽”“一般”“比较融洽”“非常融洽”分别赋值1~5分,得出“90后”乡村小学教师人际关系融洽度的平均分和标准差(见表3)。平均分越高说明他们与学生、家长、同事和领导的相处越融洽。

表3 “90后”乡村小学教师人际关系适应的t检验

序号项目MSD1与学生的关系4.150.692与家长的关系3.880.733与同事的关系4.140.724与领导的关系3.800.77总体3.990.73

表3数据显示,“90后”乡村小学教师的人际关系总体来说是比较融洽的,大部分教师能够与同事建立亲密合作的关系,和学生也相处融洽。相比较而言,教师与家长、领导的融洽度不高,处于总体平均分以下。从笔者了解的情况看,很少有家长对“90后”教师的教学能力产生质疑,而更多的是担心他们比较年轻,尚未为人父母,因此不能很好地照顾和爱护学生,甚至有个别家长不配合教师工作。在与领导的接触中,近40%的教师不能及时主动地和领导进行交流。不少教师表示:自己更愿意向同事寻求各种帮助,领导对他们也没有深入地了解。可以说,沟通欠缺使“90后”乡村小学教师与领导之间产生鸿沟。

2.影响职业适应的因素分析

(1) 工资待遇。“90后”教师对工资待遇满意与否关系到他们职业适应的积极性。我们把这463名教师对工资待遇的满意度从“很不满意”“不太满意”“一般”“比较满意”到“非常满意”分别赋值1~5分,经统计分析得出,M=2.56,SD=0.97。可见,“90后”乡村小学教师对目前的工资待遇总体上不太满意。对问卷进行频率分析的结果显示,有40%以上的教师对工资待遇不满意,对工资待遇“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的教师只有10%多。通过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等方法发现,教师对工资待遇的满意度与学历、是否师范生和入职时间没有显著差异,而与性别存在显著差异(P<>

(2) 工作地域。工作地域是影响“90后”乡村小学教师职业适应的一个重要方面。受到教师招考政策、个人生活等现实因素的制约,异地任职的“90后”乡村小学教师(成长于工作地所在县域以外)不是少数。与本地教师相比,语言环境和行为习惯等差异给这部分教师的工作和生活均带来了难题,而生活上的诸多不便又势必会间接地影响他们的工作。例如,有教师在访谈过程中这样抱怨:“学校给教师提供的居住条件特别差,一想到这些就没心思好好工作了。”教师对生活环境的不满最终演变成他们适应职业的障碍。除此之外笔者观察到,本地教师经常用方言与家长或同事对话并以此开展学校工作,而这种交流方式常常使异地任职的教师陷入尴尬境地。在人际交往中,本地教师可以利用的优势倒成了他们的劣势,可见,由工作地域引发的教师职业适应不良的问题是不容忽视的。

(3) 学校管理。一般而言,学校会为年轻教师开设不同类型的培训课,但目前乡村学校的教师培训课主要以讲授为主,培训内容单调乏味,实用性不强。这种培训容易流于形式,不仅收效甚微,反而增加了教师的工作负担,令他们发出“熬出这几年就轻松”的感慨。在师资缺乏的学校,尤其是农村小学,有的教师需要教授多门课程,而一些非教学性工作也要由他们完成,“90后”教师更是首当其冲。从问卷的统计结果来看,24.2%的教师认为工作量非常大;46.4%的教师工作量比较大;认为工作量一般的教师占27.2%;工作量不太多或非常少的教师仅占2.2%。在对教学工作尚不熟练的情况下,教师任用的随意性导致他们疲于应付,无暇反思,职业适应性工作也就被逐渐搁置。据统计,13.4%的教师要经常加班完成工作;44.1%的教师偶尔加班。在419名工作中遇到困难的“90后”乡村小学教师中,有141名教师的最大困难是“工作繁重”,占33.7%。

(4) 职业态度。职业态度是影响教师职业适应状况的内部因素。已有研究数据表明,教师不同水平的职业态度在教学目的、教学法和组织活动课等方面差异显著,教师的职业态度对其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具有影响作用。[3] 可以说,良好的职业态度对教师尽快适应职业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对“90后”乡村小学教师的职业态度的调查结果显示,有37.6%的教师是出于热爱才选择这份职业;33.3%的教师则表示自己是师范生,毕业后从事教师职业只是顺其自然;而30%多的教师是被工作稳定、假期多等优势吸引或者仅把教师职业作为谋求生计的一种选择。这充分说明,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并未对教师职业付出足够的热情,仅仅把它当作一个被动选择。这种不端正的职业态度潜移默化地对他们的日常教学生活产生消极影响,阻碍了“90后”乡村小学教师尽快适应职业。

(5) 职业成就动机。职业成就动机不仅会影响“90后”教师目前的职业适应状况,而且与教师专业的长远发展密切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有职业发展目标的教师占61.8%;而没有职业发展目标的教师占38.2%。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进一步发现,性别与是否有职业发展目标不存在显著差异。访谈中,在回答对名师的看法时,有的教师成为名师的意愿非常强烈;而有的教师则坦言,只想做好本职工作,并没有成为名师的打算。这样的调查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说明,“90后”乡村小学教师总体的职业成就动机并不高。结合观察和访谈资料发现,他们的成就动机容易走向过高或过低的极端。前者表现为争强好胜、急功近利,但抗挫能力差,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经受不住打击,容易一蹶不振;后者表现为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在工作中“得过且过”。这两种表现均不利于教师专业发展。

三、讨论与建议

教师的身心不平衡状态容易使他们产生职业厌烦心理,当教师厌烦其所从事的职业就更不能很好地适应职业,如此周而复始,逐渐形成一个恶性循环系统。针对此次调查凸显的问题,本研究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

1.加强政策保障,促进职业适应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机会增多,相对艰苦的工作环境和微薄的工资收入让他们对乡村教师职业“敬而远之”。如果这一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将削弱教师职业的吸引力,不利于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近年来,国家和相关部门已经认识到问题的尖锐性。2015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要求“各地依法依规落实乡村教师工资待遇政策,按规定将符合条件的乡村教师住房纳入当地住房保障范围,统筹予以解决”。同年12月,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出关于印发《山东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实施办法》的通知,提出“依法保障教师工资待遇,及时足额发放乡村教师工资,妥善解决乡村教师住房问题,启动乡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工程”。各项政策的陆续出台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乡村教师的合法权益,然而目前仍有不少乡村地区存在教师政策落实不到位的现象。因此,相关部门应该加大政策保障力度,进一步推进政策落实,切实解除“90后”乡村小学教师的后顾之忧,激发他们的教育热情。

2.优化教师管理,提供成长空间

“90后”教师是未来教师队伍的主力军,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乡村学校应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教师管理进行合理优化:第一,提高教师培训的实效性,从实际教学需求出发设置培训内容并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使他们在切身体验中将内容融会贯通;第二,给予“90后”教师生活关怀,在与教师的谈话中了解他们的生活困难并予以帮助,促使他们尽快适应新环境;第三,减轻“90后”教师的教学负担,科学利用人才,为“90后”乡村小学教师提供充足的专业发展空间和后续支持。

需要强调的是,“90后”教师往往个性突出、见解独到,但过于规范化的教学迫使他们仍要中规中矩地完成学校教学活动。这导致很多教师的“心理”和“行为”出现严重分裂,教师的“自由”仅仅停留在观念层面[4],而对于职业的适应也就成了“伪适应”。因此,学校要充分考虑“90后”教师自身既有的教育信念,鼓励他们根据现实情境自主选择教学方法和学生评价方式,提升教师专业地位。这样才能唤醒教师的职业归属感,增强育人责任感,彰显教学个性并积极适应职业。

3.塑造合作文化,构建学习共同体

构建学习共同体既是促进教师职业适应的迫切需要,也是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路径。对于“90后”教师来说,他们在工作中面对的是不同年龄结构的教师,这给他们适应职业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机遇。与老教师相比,“90后”教师的教学经验还比较缺乏,他们应该把握机会,虚心求教。同时,“90后”教师不拘一格、勇于创新的精神也感染着老教师,为他们突破自我、推陈出新带来可能。因此,学校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教师之间合作互助,进而形成教师学习共同体。佐藤学强调,创建“学习共同体的学校改革,不是特定的意识形态、运动或指南,而是借助谁都可以发起挑战的“活动系统”。[5]身处学校之中的每个人都是“共同体”中的一员,同侪教师在互相学习、讨论中更容易意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见贤思齐,共同进步。构建学习共同体不仅为“90后”乡村小学教师的教学适应带来帮助,还可以增进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使他们的关系更加融洽,从而全方位提高“90后”乡村小学教师的职业适应水平。

4.提供成长指导,激发内在成长动力

有效率且有效能的教师不是天生的,而是培养的。[6]提供成长指导对“90后”教师尤为重要。首先,指导方式多样化。单一的指导方式或多或少都有其局限性,为了贴近不同教师的成长诉求就要灵活运用多种指导方式,如师徒结对、听评课和观摩课等,使教师的教学潜能得到充分开发与利用;其次,指导内容多元化。教师在现实中面临的适应问题是多种多样的,这就要求指导的内容不能囿于学科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的范围,心理辅导、经验分享、教学技能指导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当然,成长指导不应该限于特定的时间和场所,而是正式指导与非正式指导相结合,随时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服务。总之,成长指导旨在提升“90后”教师的教学能力,加快教师成长步伐。

归根到底,衡量教师工作的“身心平衡”状态取决于教师自身,职业适应的关键在于“90后”乡村小学教师的自我改变。在变化着的外部环境中,教师只有不断改变自我、充实自我、完善自我,才能与外界的变化保持一致。[7]基于此,学校要不断完善教师奖励机制,采取荣誉、物质等各种激励措施,激发教师的内在成长动机。只有在自愿的基础上,“90后”乡村小学教师才能积极主动地解决在工作中遇到的适应难题,并进行自我反思,从而更快、更好地适应教师职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