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印学 清 汪维堂《摹印密论》

 月满西楼057 2017-07-28

汪维堂《摹印密论》

印人简介:

汪维堂,似活动于嘉庆、道光间,海阳人。生平事迹未详。是书计有印考、雕虫清话、歌等三章。多按吾丘衍《三十五举》脉胳,稍加阐述。本篇以论刻印刀法为详赅。古来用刀之法,名目杂出,明人已不乏矜奇古怪的称谓。清初许客列有用刀十三法,陈克恕曾据以释其义,至姚晏,又附论刀十九法之说。汪氏述刀法与陈克恕为近,唯去其单入正刀法,目为十二刀法。


雕虫清话


  画格

  印章必要规矩,未落墨时,看定石质,笔画布置停当,然后落墨,则好看而有分寸,虽急就章,更当斟酌,故规矩方圆之至。

  章法总摄字篆,最宜顾盼形容,布摆得宜。大印端严魁伟,轩昂惊人;小印文雅清秀,工致妩媚。六朝竞奇争巧,异制异形。古文棱尖飘动,龙飞风翥。瘦文筋力称奇,肥文雄壮为妙。先识篆字本源,次审印章法度,难字固有所省,易字即有所增,增省必须有本,巧妙自合天真。

  落墨

  写篆把笔,只须单钩,却伸中指在下夹衬,方圆平直,无不如意。若只如常把笔,则字必欹斜,画亦不能直,且字势不活,若初学时虚手心,伸中指并二指,于几上空画,如此不拗,方可操笔矣。落墨不可性急,用墨须先淡后浓,待布置成就,再润浓墨,只有刀法在落墨里走,并后有墨外刀法。


十二刀法


  正入正刀法。正入者,以中锋入石也,竖刀略直,直则势雄,每见奇杰。

  双入正刀法。双入者,两面侧入石也。卧刀势平,不可轻滑,轻滑则软而无生动之机(以上之法俱渭之正刀,贯乎诸刀法之中,用久而化,不知其然,举手合妙,不在刀也,执刀求之,则痴人说梦矣)。

  冲刀法。冲刀者,字画平衍,精工俱备,而白文不见雄浑,是渐积有功而神奇未至耳,则以中锋捉而冲之,此刻白文第一秘决也。冲则抢上无旋刀,如粗铁线文之类,非铁线文也。

  涩刀法。涩刀者,欲行不行,如生涩之状。书家谓意在笔先,此则谓之刀行意后也。夫知有神行于笔之先者,则刀自不得轻滑而潦草矣。摹古之作,此法最为得神,因之得误者亦多也。

  迟刀法。迟刀者,凡写字宜速,用刀宜迟,非慢也。徘徊审顾,自不率意,以致轻滑停匀,则入于俗,不臻大雅。

  留刀法。留刀者,非迟涩之类也。篆合几字,虚实相应,谓之章法,捉刀入石,先相章法配字,不可即将一字一画刻完,到相应处照顾不及,则成败笔矣。须散散落刀,体会章法,虚实缓急,行止顿挫,先留后地,谓之留也。

  复刀法。复刀者,谓一刀不到而再复之也。刀法入石有三,而单入最妙。单刀易于争奇,双入不能免俗。原刀是最上刀法,复之以救其失也。悟其病在何处,止取一刀救之,不宜长宜短,不宜连宜断,不宜太尽宜留余,长则失势,连则犯俗,尽则败矣。

  埋刀法。埋刀者,以刀言之,则入石而沉着;以笔言之,则藏锋而不露。合而为名,故曰埋也。

  切刀法。切刀者,如切物之状,直下而不转旋也。急就、切玉皆用之。如遇轻滑败笔,则以切刀法救之。

  舞刀法。舞刀者,行而不知;埋者,藏而不露。皆迹外传神,熟极生巧。至若故意舞动行刀,则又俗笔之最恶者,不入刀法,斯为下品矣。

  平刀法。平刀者,刻成朱文而觉呆板,则以平起其脚,而复刀救之,白文亦间有之者。

  轻刀法。轻刀者,非轻率之谓也。刀行有轻举之势,不痴重耳。

  印法五妙:一曰停妥,使人不可移动,字字着实,笔笔妥贴,安如磐石,稳若泰山;二曰流动,欲其圆活变动,不可拘泥执定,浑融之态,如行云流水,走马放雕;三曰典雅,欲其不可狃俗,使体度舒畅,如山林野叟,阆苑神徊审顾,自不率意,以致轻滑停匀,则入于俗,不臻大雅。

  三多者,见得多,讲得多,刻得多。有此三多,自然神妙。

  文多曲叠;牵强穿凿;肥至臃肿;瘦犯偏枯;首尾不一;转折无情;轻重无法。此为七病。

  腰子样,葫芦样,棋子样,天圆地方样,银锭样,三角双边样,内方外圆样,是为八俗。

  大家者,若人气象堂堂,宽衣大袖,态度舒畅,不同俗品。印即书家写小字,用大字之势,边不容笔,中莫空虚是也。

  小家者,笔势逼促,安顿不舒,四围故多空地,中央可容“十”字。寒乞之态,正类此也。 


文章录自 《历代印学论文选》,小沐整理

如不慎侵权,敬请告知

感恩原著




始于印学·博涉文化







感恩您的阅读,对您的艺术有所帮助是『印学社』最大的愿望。——小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