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征文《论心想》9

 山佳国学谭 2017-07-28

本文参加了【我喜爱的一本好书】有奖征文活动

41、“神”藏于心里表现于体外应同样适应于动物——《论心想》

对于动物如猴群、狼群、狮群、象群等相互之间的信息感觉传递是不是一种“精神”。这个问题又回到了什么是“神”的这个问题。《内径》《灵枢·本神》说:“两精相搏谓之神。”《素问·六节藏象论》说:“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神是伴随着生命的产生而产生,同时还需要得到水谷精微和津液的不断滋养才能维持下去。神藏于心里,表现于体外,为生命之主宰,故《内经》称心为“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并且指出“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于是产生了神是人体一切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的主宰的概念。对此应该说:神藏于心里,表现于体外,为生命之主宰,同样适应于动物。

42“神”的动物意识与人类意识其本质是一样的——《论心想》

《内径》所论“神”的内涵因该是一切生理活动、心理活动的主宰,又包括了生命活动体外的体现,其中又将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归纳为范畴之内。不用说人,就是动物如猴群、狼群、狮群、象群等为了生存,尤其是在捕食时相互的配合,所传递出“神”态的信息,“精神”的感觉不就是一种意识么?!这种动物的意识与人类的意识,其本质是一样的,只不过是复杂程度上的区别。这种复杂程度上的区别就在于“大脑”了。接着“心、脑都在想”的问题来了。

43“神、魄、魂、意、志” 最终都要表现在“心想”——《论心想》

在论“心、脑都在想”的问题之前,还要插一段“五脏所藏”的问题。《内径》《宣明五气篇》“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脏所藏。”心是君主之官,神明之所出,精神之所舍,把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统归于心,称之曰“心藏神”。但是又把神分为神、魂、魄、意、志五种不同的表现,分别归属于心,与为辅臣的肺、肝、脾、肾五脏,所谓“五神脏”。“神、魄、魂、意、志”可以说均属于精神活动,最终都要体现在心藏的精神中,都会由“心想”的意识体现出来。因此只能说“神、魄、魂、意、志” 最终都要表现在“心想”。

44“神”“魂”“精”“魄”的生理关系——《论心想》

重点论一下“魂”“魄”。《内径》的“神”“魂”“精”“魄”是有着密切的生理关系的,并不像迷信传说中的那样虚无。是有着产生于人体的依赖性,也就是有着产生于物质的依赖性。“神”藏于心为主导,“精”藏于肾为根本,“魂”为阳藏于肝随心,“魄”为阴藏于肺随肾。“魂”为阳气随“神”,有神有魂,灵魂在,神去魂飞灵魂去;“魄”为阴气随“精”,精足魄壮阴精在,精竭魄散精体亡。汉语的“魂飞魄散”很形象的说明了问题。可以说“魂”为阳气随“神”体现在人心为精神;“魄”为阴气随“精”体现在人肾为精体。

45《内径》在两千多年前就已在论述“脑在想”的功能——《论心想》

那么“心、脑”又是一种什么关系那?区别在哪那?现今对于“脑在想”似乎很容易理解,其实,西医在十九世纪以前,也不知道“脑”的功用。而《灵枢·海论》篇云:“脑为髓之海……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夜难安卧。”这就说明了脑是神经中枢,所以脑力不足,就会出现听觉、关节、视觉的神经衰弱,以及全身神经衰退,连睡眠都不安,就是指出脑与神经的关系。说明了《内径》在两千多年前就已在论述“脑在想”的功能。以至后来的李时珍称:“脑为元神之府。”所谓“元神”,即中枢神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