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传统节日中重塑历史文化记忆 ——深化节日研究 化解传承危机

 诗书之华 2017-07-28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家庭与团圆一直是中国主要传统节日亘古不变的主题。近年来,传统节日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与集中体现,得到全社会的共同关注。

  在学术研究领域,节日文化研究者在传统节日复兴过程中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不仅研究节日历史、内涵、功能、意义,而且更重视传统节日文化的现代回归与社会实践。当前的节日文化研究呈现何种态势?在社会转型的当下,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应该如何维系?围绕节日文化相关问题,记者采访了相关学者。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研究走向勃兴

  2007年,国务院公布《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正式将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三大传统节日纳入国家法定年节体系,标志着传统节日的价值得到更多的尊重。新时期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建设与全面复兴路径的探讨也在学界展开。

  当前,国家层面的节日调查与整理工作正在进行,早在2009年,由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组织实施的《中国节日志》被列为“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今年1月,《中国节日志》首批10卷编撰完成,并公开出版发行。

  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主任李松向记者介绍说,《中国节日志》以传统节日,即中国各民族、各地区的民间传统节日、庆典、祭会等为研究对象,通过多学科参与(既包含民族学、民俗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社会学科,也包含文学、戏曲、音乐等人文艺术学科);运用数字化的全媒体记录,综合利用文字、图片、录音、录像等现代化记录手段,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进行整体性、多视角的科学记录。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刘铁梁表示,《中国节日志》尝试运用“整体研究”的方法,对于春节等传统节日事象给予结构性与综合性的描述,并要求每一分卷都附有一组详实的实地调查报告,代表了中国节日研究的最高水平。

  记者了解到,为深化节日研究,相关学术机构与学术期刊也在创建,近年来,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陆续在云南大学、山东大学、西南民族大学建立了节日文化研究的工作基地;2009年,由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负责编辑出版《节日研究》创刊,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张士闪向记者介绍,《节日研究》设讨论专题,如今已出版了“春节文化专辑”、“节日与戏曲”、“节日与传播”、“海外春节”等9辑。

  “当前,节日理论研究有了更深入而系统的研究,多种研究方法、多学科研究视角运用到节日研究当中。”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萧放表示,当前传统节日注重理论研究的同时,更多关注传统节日的应用研究,重视传统节日在当代活态表现的田野调查,写作了一批较优秀的传统民族节日调查报告,为节日研究提供了丰富了民俗资料。

  节日研究离不开多学科参与

  千百年来,中国传统节日习俗在传承中变化。节日研究,既要重视对传统节日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挖掘,又要将节日放在当下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语境中考量,这离不开多学科参与。

  张士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传统节日在历史上从来就是处于不断的变迁过程之中,诸多节俗及文化内涵是在多种文化的激荡中“层累”而成的。在当今的现代化、城市化日益推进的大背景下,整个社会的生活方式已经普遍发生转变,节日本身也呈现出时间性、地域性和民族性、活动形式的多样性等多种特征,因此,节日研究需要多学科联合攻关。

  事实上,由张士闪参与主编的《节日研究》刊物就采用广义的“节日”定义,包括节日、祭典、庙会、歌会等,提倡以节日为话题的民俗学、人类学、历史学、社会学、民族学、宗教学、经济学、教育学、艺术学等多学科研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