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家的“一锅出”

 圆角望 2017-07-28
在我小的时候,还没有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农村各家各户都是大家庭,比如我就有两个哥哥和一个姐姐,另外还有两个妹妹和一个老兄弟。加上爷爷、奶奶和父母,全家一共有11口人。所以要垒很大的灶台,上面蹾上一口俗称“八印”的大铸铁锅。

  用锅灶做饭时必须要分上下两层,甚至三层。最下面一层是小米稀饭、红薯粥、绿豆汤之类的,或是烩菜一类;上面放一个叫大饭叉子(大树叉子做成的)的东西当支撑,在它上面再放置一个竹坯子做的大箅子。竹箅子上还要蒸上山竽、菜团子之类的东西,然后再贴上一圈的棒子面饽饽。这完全要凭经验掌握烧火的火候。到了冬天早晨,还要在箅子上熥一小盆热水用于洗脸。秋天到了,到自留地掰下几个青棒子,剥掉外皮,用细铁棍子穿进去,然后插入灶膛里的灰烬,几分钟后,青棒子就熟了,吃进嘴里,那清香味沁人心脾,那滋味非山珍海味所能比拟。这就是我家的“一锅出”。

  在我的记忆里,最好吃的“一锅出”,是大年三十那天父亲做的“一锅出”,箅子底下烩猪肉、粉条、粉皮、冻豆腐、大白菜,箅子上熥一锅白面馒头。现在回想起来还直咽口水。从落生不久到1960年去外地读书,我在老家生活了17年,吃着“一锅出”度过了童年、少年和青春期。如今,老家农村大都已经没有了灶台,取而代之的是燃气炉。那种烧柴火的“一锅出”也就逐步远去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