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进科举考场 老照片重现清末广东贡院(图)

 明远小筑 2017-07-28

广州发现一批珍贵老照片,一展百年前羊城风情

广东贡院龙门

老城水关

陈家祠广场

晚清时期,外国人最喜欢到广州哪里踏春?———白云山?五层楼?陈家祠?还是珠江边?又最喜欢广州的什么手信?———古玩?漆器?字画?还是红木家具?答案也许能从一本近期征集到的珍贵照片集里找到。

这本出自1899年的照片集是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近期征集到的,里面收集了60多张当时西方人在广州的摄影作品。里面有很多大家耳熟能详的景点、设施等,但很多今天已经看不到了。该馆工作人员对每幅照片进行了解读并于前天推出了小品展览《粤游纪略———晚清广州旅游宝典》。

展现老城水乡风情

记者看到,照片《老城水关》拍的是老广州城的排水设施,一派威尼斯风情。据介绍,当时老城城墙的各个方向均有水关设置,广州地处河网地带,濠涌众多。历史上,流经市中心的濠涌具有城市防御、排洪泄污及交通运输等多重功能。

广州老城有东、西、南三支城濠。历史上的东濠涌是珠江的一条天然支流,它发源自白云山的甘溪、文溪,止于今天的法政路附近。涌宽水深,可以通舟船,明朝时仍然是广州城东的交通要道;其水质良好,是当时广州居民的主要供水渠之一;其全长约7公里,流量较大,为市中心各濠之冠,是市中心重要的排洪泄洪渠道,至今仍然流淌。南濠古称西澳,指在城西西濠街和南濠街之间的古渠前身,即位于今海珠北路、中路地段。南濠开凿于宋代景德年间,濠在城楼下,1796年,南濠成为六脉渠之右二脉。民国时期修筑海珠路时,改为暗渠。西濠原是北宋时开凿的一条小运河,从宋代至清代一直是贯通广州市中心南北的水上通道。明初,西濠变成西城的护城濠,民国时期,和平东路至西濠口段建为石拱式暗渠,1965年底,西濠全程都改建成暗渠。

贡院龙门照十分罕见

照片《贡院的龙门》展现的是清末广东贡院龙门外部的状况。据介绍,广东贡院是两广举行乡试、考选举人的场所,清末四大贡院之一。广东贡院最早建于宋代,“在城东北二里”,毁于元代战火。明洪武、永乐时期,广东一直没有贡院,乡试一般在光孝寺举行。直至宣德元年(1426),才在越秀山麓重建新的贡院。可惜,也在政权交替中毁于战火。直到康熙三十三年(1684),广东贡院才被重新建起。

作为封建帝制时代国家科考取士的重要场所,贡院建筑有着严格的规制。中轴线上有仪门、龙门、明远楼、至公堂、戒慎堂、聚奎堂,东西两侧排有号舍5000间。贡院建筑至今存在的只剩下明远楼,位于德政路龙腾里,广东省博物馆北墙之外,俗称“红楼”,是当时监考登高眺望考场的主要场所。清末明远楼的照片,我们时常可以在网上或书中看到,但是贡院龙门的照片却十分罕见。龙门,古代科举试场的正门。据《广州府志》记载,大门左右为府县休憩之地;大门至屏墙的开阔地带为考生点名的地方。

定格毁于水火老建筑

展览中还有一批沙面早期的照片,我们从中发现很多建筑在20世纪20年代后的沙面照片中无法找到踪影。原来,当时沙面有不少砖木结构的建筑,在1915年广州百年不遇的“乙卯水灾”中被洪水破坏。

据介绍,1915年7月,广东遭遇一次两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广州有的街头水浸至近4米,长堤、西濠口、下西关、泮塘、澳口、东堤、花地等低处地区,受灾尤为严重。水浸持续7天,哀鸿遍野。不少居民爬到树上躲避,有的家长怕孩子脱手落水,用绳子把孩子绑在树上。更令灾民叫苦的是水火夹攻。7月13日凌晨2时,十三行忽然失火,无法施救,烧至14日19时方熄。但到22时却又死灰复燃,烧至次日凌晨1时。此火灾焚毁商户2000家,尸体有1000多具。(张演钦 陈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